合成生物技術為中醫藥創新開辟新路徑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8月26日至28日,“亞太區域中醫藥天然產物資源創新國際研討會”在天津舉辦。
(相關資料圖)
該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所)、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主辦。
本次研討會聚焦亞太區域中醫藥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圍繞合成生物技術與天然產物資源創新、天然產物資源利用與分離提取、中醫藥天然產物生理和藥理活性、中醫藥天然產物的應用等議題,探討中醫藥天然產物資源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合成生物技術在中醫藥領域創新成果
天然產物可應用于化學、生物和醫學領域,但天然產物資源短缺是限制其廣泛應用的關鍵問題。在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高管等介紹了該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鄧子新領導的研發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發現了系列新型抗生素與抗癌活性小分子化合物,實現了新型氨基糖苷抗生素慶卡霉素與肽核苷抗生素多氧霉素與尼克霉素的雜合抗生素的重組設計合成、新型真菌萜類天然產物的高效發掘與維生素E的微生物生產,開發了基于DNA硫修飾系統的新型基因編輯系統與核酸藥物,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國際化學和生命科學中心主任喬達里教授團隊近年來利用膳食草藥、香料、精油和耐藥逆轉劑等天然產物,進行癲癇、帕金森病和皮膚利什曼病等疾病治療的研究進展,展望了合成生物技術在天然產物資源開發中的顛覆性作用。
韓國鹿茸科學學會會長、建國大學金秀吉教授團隊近年來利用精準發酵技術,在生產發酵韭菜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畜禽養殖中的示范應用,為解決畜禽健康養殖過程中各種因素導致的經濟效率低等問題提供了指導性的解決方案。
鄧子新表示,合成生物學與醫學、藥學及信息科學的深度交叉融合,可以設計、改造甚至從頭創制全新的生物合成體系,進而實現醫藥化學品的高效合成。
中藥衍生天然化合物可調節人體健康
目前,中醫藥資源技術創新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高度重視。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已實現青蒿素、人參皂苷等重要中醫藥關鍵組分的生物合成,為中藥資源挖掘和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中醫藥機制是學界重要前沿科學問題。進一步研究中醫藥免疫調節機制,不但能闡釋中醫藥在臨床作用中的機理,還能為充分利用中醫藥資源防治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院長、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新教授詳細介紹了中藥天然化合物靶向Tnfr2在調節免疫反應、抑制炎癥過程和促進組織修復等方面的作用機制。
參加研討會的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就中醫藥天然產物對機體疾病(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結腸癌等)的作用機理及其防治效果,萜烯類、苯丙素類和生物堿類等植物源天然產物的生物制造,中藥研究數字化創新平臺開發,以及原兒茶酸、天然植物多糖、微生物蛋白和復方精油等在調控動物生理代謝和畜禽健康養殖方面的產業化應用等內容進行了交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由合成生物技術創制的天然產物新成果正在中醫藥、畜禽養殖等領域加速推廣與應用,未來將大規模地從實驗室研究走向產業化。
研討會還通過學術墻報的方式展示了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尼日利亞等國近20位優秀青年科技人員的創新工作,并通過設立展臺展示了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川生物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等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最新開發的天然產物相關產品。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