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演出“盛宴”變“黃牛”狂歡
【資料圖】
隨著演出市場復蘇,“黃牛”倒賣門票現象重新出現。近期多地開展打擊“黃牛”非法倒票專項整治工作,有的還在演出現場設立打擊“黃牛”指揮部,連日來已有多名嫌疑人落網。
今年以來,各類演出數量井噴,部分熱門演唱會一票難求,“搶票難”成熱門話題。然而,一邊是正規購票平臺開票后一秒售罄,另一邊是二手交易市場出現很多溢價甚至被炒出天價的“黃牛票”。許多觀眾只能通過各種途徑從“黃牛”手中高價買票,不僅合法權益受損,也消耗了對演出的熱情。
“黃牛票”從何而來?演出門票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公開出售的門票,另一類是包括工作票、贈票等不經公開渠道流通的門票。根據規定,公開銷售的演出門票不得低于核準觀眾數量的70%,意味著可能有近30%的門票無法通過公開渠道獲取,增加落入“黃牛”之手的風險。此外,“黃牛”還會在正規票務平臺提供“代搶”服務,甚至開發搶票軟件,通過技術手段實現“0秒下單”。更有甚者打出“看臺座位3000元代搶費,內場座位5000元代搶費,代搶不成功包退”廣告,非法獲利空間之大可想而知。
“黃牛”擾亂正常票務市場秩序,危害不容小覷。在“代搶”操作流程中,消費者需要將自己的身份信息、驗證碼告知“黃牛”,個人信息存在泄露風險。部分消費者將票款訂金提前支付給“黃牛”,一旦交易失敗將無法得到正規交易平臺的保護,很可能票財兩空。
打擊“黃牛”亂象,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市場監管、公安、文化旅游、網絡信息等多部門應加強聯動,完善信息共享、執法銜接機制,綜合運用宣傳、法治、科技等力量,共同織密圍堵“黃牛”的網絡。尤其要緊盯售票方和平臺,加強票源特別是非公開出售門票管理,要求相關方落實門票去向公開明示制度,探索提高公開售票比例可行性,為市場提供更多票源。督促售票平臺利用科技手段反制“軟件刷票”現象,最大限度壓縮“黃牛”操作空間。從長遠看,平臺落實“強實名制”是大勢所趨,購票時綁定身份信息,入場時需要人證臉全部一致,確保購票者身份真實可信,降低黃牛通過匿名囤票的可能性。同步完善個人隱私保護機制,防止個人信息被違法濫用,最大程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以合理價格欣賞演出,不該成為奢望。從售票、檢票、退票等全鏈條入手,系統科學設計監管機制,扎緊制度籠子,提高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和常態化治理效率,幫助消費者找回“消失的門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