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西洋月刊》:“數據乞討”正在玷污網絡評價
【資料圖】
美國《大西洋月刊》8月26日文章,原題:網絡評分的崩塌僅在過去幾周,我就收到了堆積如山的迫切打分要求。例如,電商平臺亞馬遜想知道我是否會向朋友推薦它;我從Etsy平臺的賣家那里買了一條地毯,對方給我發了4條信息,懇求我寫好評,因為“這對我的生意有幫助。”
我的親朋好友也有類似苦惱。一位朋友看完病后,收到了醫生接連要求他進行點評和打分的要求。他最終給了個差評,部分原因是診室似乎花了更多時間向他征求反饋,而不是提供有用的醫療建議。還有一位親友表示,當地一家市場不斷要求她重復品嘗一種她早就品嘗過的開胃酒。這種現象已變得如此普遍,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我們稱之為“數據乞討”,即一種連續不斷、不受歡迎、侵害性的要求,要求你每時每刻對所有事情提供反饋。每一個“請求”實際上都只是乞求,請求幫助,但別指望有任何好處或互惠。
問題的根源在于對方想要反饋與實際情況并不一致:它是一種積累特定類型數據的方法,用于特定的目的。例如,想知道“你是否會把我們推薦給朋友或同事”的要求,實際上是在追求一種被稱為“凈推薦值”的市場研究基準,這是一種簡易的商業指標,因為它很容易使用,而不是因為它有價值。要求評分的醫生或牙醫可能是為了提高他們在當地搜索引擎上的排名,這樣新病人就能找到他們的診所。對零售或外賣服務的五星評價,更多的是用來對低收入的彈性工作制員工施壓,而不是用來改善你所享受的服務。
即使反饋請求的潛在原因很清楚,這種做法也不會更好。當Etsy賣家向我要評論時,他把一個隱含的事實說得很清楚:買家看的是信任評級,Etsy等平臺也會用它們來給打分結果排序。給我買的地毯打分與其說是為了表達我的滿意,不如說是為了幫助半個地球之外的小企業。一個消費者如何能對每一個試圖促成交易的人的生計負責呢?
一方面,給他們打分不會讓你付出任何成本。另一方面,被要求給他們打分意味著你處于一個你不擔責的經濟環境中。當你消費時,你也隨即獲得了對他人勞動進行評價的微妙地位。這已經夠糟糕的了,而讓你陷入這種境地的公司還懇求你“助紂為虐”。
進行“數據乞討”的公司可能會懇求你評價送貨服務、交付的產品、生產商、零售商或銷售平臺,然后可能還有支持或退貨體驗。你可能會感到,與一家單一公司的簡單交易會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由不同部門、合作伙伴和供應商組成的完整生態系統,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業務目標、規章制度、關鍵績效指標以及相關的調查、排名和指標。但是,把企業的架構強加給消費者,就像疾病一樣傳播了企業的繁文縟節。這種情況一直在發生,你買的每樣東西都是如此。
現在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當成消費者,沒人喜歡消費者身份。在“數據乞討”時代之前,消費者的身份至少有匿名的自由,你的購買選擇可能對賣家和你自己都是匿名的。現在,“數據乞丐”從你那里偷走了它。
僅僅消費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每一次消費行為都伴隨著評分的要求。即使是令人滿意的交易現在也被玷污了,因為要實現這些令人滿意的交易,你必須避開消費提供商的糾纏,沒完沒了地要求你的意見、反饋和點評。消費者的生活已經結束,被更糟糕的東西所取代。(作者伊安·博格斯特,任重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