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非遺館里哪些點不容錯過?這份導覽攻略請收好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蔚 實習生 王一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昨日下午(8月29日)開館,首批預約入館參觀的有500位觀眾。
一進來,感覺就是大。這座非遺館是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筑面積3.5萬㎡,地下二層、地上五層。
很多觀眾連導覽冊也來不及看,就問保安:大船在哪里?戲臺在哪里?小朋友可以體驗的非遺項目在那一層?
看來,是時候需要出一份攻略了。
【一樓】
從非遺館朝西正門進入后,是一個挑高的巨廳,非常開闊。先別急著一頭扎進展廳里,往前方走,就是非遺館的總序廳:“中國時間·浙江日子”。如果你領到了館方準備的限量兩千本的打卡護照,這就是第一個蓋印點。
★“中國時間”——總序廳
設計創意來源于二十四節氣,裝置懸吊在天花板上的天象圖上,像一只倒掛的大鐘表。只不過,表盤上的指針變成了北斗星,圍繞表盤的數字變成了二十四節氣。
天文圖參照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蘇州石刻天文圖,觀測年代在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至1085年)。深藍色的天象圖背景,加上幾層古銅色的圓環,以浙江的銅雕等金屬工藝類非遺項目制作。根據現實中的不同時令,大表還會把每一個節氣投影在地上。
接下來,可以參觀基本陳列廳了。從哪里進去?找到“越山向海”這墻上的四個金屬大字,入口就在邊上。
基本陳列廳分布在一樓與二樓,分“口傳·印記”“手藝·生活”“身心·智慧”“演繹·風韻”和“儀慶·精神”五大板塊。
先進入的是“口傳·印記”展區,展示的是浙江非遺“民間文學”門類中的國家級項目。
★“白蛇梁祝”粒子動畫
這里有一個沉浸式影像裝置,在星空穿越中,梁祝和白蛇傳說中的代表性元素,比如傘、橋、船等等,以銀河里的星云姿態向你飄來,非常夢幻。
接下來,進入“手藝·生活”展區,展示的是以“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為主的77項國家級及以上代表性項目。這一區塊,分布了好幾處非遺傳承人的展示互動臺,比如木板水印、篆刻、西湖龍井炒制、永康錫雕、竹編等等。
其中,在陶瓷燒造展示臺附近,請注意排排坐的幾位“瓷器大佬”,分別是嵇錫貴大師的越窯青瓷作品《纏枝牡丹》、陳新華大師的《婺窯灰釉雙魚系興賞瓶》、徐文奎先生用婺州窯衢州白瓷燒制技藝燒制的《金甌永固杯》、徐朝興大師的龍泉青瓷作品《牡丹瓶》。它們是浙江陶瓷燒造技藝的代表性作品。
★匠心竹韻——手藝生活板塊
這是第二處打卡蓋印點,展示的是竹器相關的非遺項目,以傳統竹編手法將自然鄉土野趣帶入展廳當中。這只由傳承人何紅兵創作的《九色鹿》集中體現了東陽竹編工藝的千變萬化,鹿的每一個面的編制工藝都是不同的,共用了20多種東陽竹編傳統編織技法。觀眾不僅可以看,還可以用手摸,去感受一下不同編織技法帶來的錯落觸感。
“手藝·生活”展區的最后,有一面電子展墻很有趣,可以互動一下。館方的設計團隊跟拍了60多位傳承人工作時的手部狀態,點擊小圖,就可以放大看視頻,見證一件件手造在浙江匠人的巧手下翩然而出。
穿過以展示“傳統醫藥”與“體育游藝與雜技”門類中15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的“身心·智慧”展區,終于可以一睹大船的乘風破浪了。
★東海漁汛——綠眉毛海船
這是第三處打卡蓋印點。“綠眉毛”海船是非遺館的標識性展項,以國家級代表性非遺項目“舟山傳統木船制造技藝”定制打造,長22.5米、寬5.5米、高13米,足足占據了非遺館一角兩層樓高的空間。
“綠眉毛”海船因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而得名,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船”之一。身處一樓,可以仰望這艘大船,看它具有明顯特征的船底、船首,繞到玻璃幕墻這一側,有一條樓梯可通向船的甲板,透過甲板上的玻璃,可俯視下面的貨倉和船員的生活空間。再沿樓梯而上,就能將這艘大船盡收眼底,船的正前方一整面墻的大屏,波濤洶涌,海鷗博浪,非常帶感,也非常出片。
【二樓】
看完大船,驚喜一重接著一重。一座流光溢彩的巨形龍燈就在樓梯的盡處等著你。
★巨大的首飾龍燈
這是全國最大的一件首飾龍燈,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林如奎為非遺館專門制作。龍燈全長6.2米,高4.2米,寬2.04米,共四層樓閣,布置了80多出戲,數百個人物 。龍燈內部有200多個齒輪,靠著船側的把手手搖,能讓龍身上所有的亭臺樓閣里的戲曲人物動起來,猶如看戲一般。
如果好奇首飾龍的內部結構,一旁有玻璃展示柜解構了的齒輪結構,觀眾可以親自手搖體驗一下首飾龍是如何動起來的。
包括首飾龍燈在內,“儀慶·精神”展區展現的54項國家級項目融合了其他門類中與民俗密切相關的項目,講述浙江人終其一生秉持著的種種信俗與敬畏,比如嘉興的硤石燈彩、臺州仙居的無骨花燈、湖州長興的百葉龍等等,還有浙江地方特色的祭典廟會活動。
進入“演繹·風韻”展區,看到聽到的是浙江類型豐富、異彩紛呈的傳統表演藝術。展示的除了國遺大師徐小英使用的龍池古琴、新浙派古琴的開創者徐白元先生的徐氏家族所制琴外,還有國家級傳承人樓正壽捐出的他父親樓如竹老先生演奏樓塔細十番音樂所用的樂器等等。這里還有一處古琴藝術體驗空間,可以坐在蒲團上,看高山流水,聽浙派古琴名家的代表作。
繼續往前走,觀眾會路過一面紅墻洞窗,正對著華麗的萬工轎。萬工轎后,是一座古建,復刻了東陽盧宅的核心部分肅雍堂的前廳。這是第二個文化空間,也是第四處打卡點。
★尋山問居——肅雍堂藝術空間
這一處文化空間以帶有山地環境元素和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為依托,重點突出金衢一帶民居營造技藝以及寧紹地區令人矚目的“十里紅妝”婚俗。
東陽盧宅是一座有著500多年歷史,融東陽木雕、石雕、磚雕、堆塑和彩繪等藝術于一體的江南士族宅第,前后擁有九進院落,規模宏大,精美絕倫,有“北有故宮,南有盧宅”之稱。肅雍堂是其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建筑。館內的復刻采用梁架裸露的方式,可以直觀地看到這種傳統民居營建中平時隱蔽的結構,并欣賞到精美的東陽木雕。
在肅雍堂一側,還有一座運用了骨木鑲嵌技藝的萬工床,極致的工藝與萬工轎不相上下,堪稱頂級奢侈品。一堂一床一轎,這里是演繹古裝穿越的絕佳之地。
接下來是一處動手達人的天堂。展墻上,投影播放著浙江省又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作業過程,投影屏上部就是實體搭建的簡裝版木拱橋“編梁”,以三角力學原理,以橫梁與縱梁相互穿插的結構方式,構筑起穩固的拱架橋梁。
★木拱橋模型體驗臺
這里有兩個長長的體驗臺,一個擺滿了榫卯的結構部件,一個擺滿了拱橋編梁的棍棍木條,每張臺子各有六個體驗區,可讓六組觀眾同時依照示意圖搭模型體驗,非常有挑戰性,可以說是最受“積木達人”歡迎的互動區。
二樓參觀的最后,我們進行第三個文化空間“覓水行商”,也是第五個打卡處,以水鄉環境元素和水鄉生產生活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依托,展示杭嘉湖平原水鄉人民獨特的文化生態。
★覓水行商——水鄉文化空間
杭嘉湖是蠶桑重要產區,也是織造技藝發達地區。這里有傳統的杭羅織機,紹興的烏篷船,有“天青色等煙雨”的意境。走到這里,建議大家停下腳步,在水鄉的一處廊檐下歇坐一會兒。當然,在這里憑欄而望,是看不到船搖而過,聽不到水聲欸乃的,但這里的落地窗正對著之江文化中心的公共廣場,另外三大館盡收眼底,非常適合遠眺。
繼續移步,這一個陳列廳里,大屏上正在播放《延禧攻略》里的片段,仔細看,細節里的刺繡、絨花都跟非遺技藝相關。非遺項目支撐起的影視服化道已然成為重要看點,還有以非遺技藝創作的非常具有現代化、時尚感的作品,如朱炳仁的熔銅庚彩青花作品、錢利淮的竹編雕塑、陳明偉的骨木鑲嵌時尚手包。這就是非遺的魅力,不因時光而消逝,也不因守舊而固化,活態、流動、創新,非遺人永遠在路上。
【三樓】
沿扶梯,上三樓,先進入的是第一個特色主題館——傳統工藝館,廳口就是第六個打卡處。
★魯班奇妙鎖
魯班鎖是中國古代利用榫卯結構創造的手工藝制品,這把巨型的魯班鎖象征著浙江非遺技藝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及背后凝結的非凡智慧。它綜合運用了地方特色傳統手工藝原材料進行重構,包括銅、錫、竹、石、瓷、紙、棉等多種材料,質感、紋理各有不同而又和諧統一,是一件古今交融的裝置 。
傳統工藝館的精品區展示的是浙江省“雙國一大”代表性傳承人及其精品作品。所謂“雙國一大”指的是國家級代表性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同時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他們代表了中國傳統工藝領域的最高水準。我們浙江也是擁有最多“雙國一大”傳承人的省份。這里的展品含25位大師及作品,件件堪稱“大佬”。
換展區的內容會定期輪換,本期的主題為雕刻,展示的是包括東陽木雕、黃巖竹雕、嵊州根雕、黃楊木雕、青田石雕等在內的傳統雕刻類非遺技藝。
傳統工藝館也許是讓人快門按得最多的地方,因為頂級大師作品的精妙極致,無處不在。而這一切是如何誕生的,可以通過一個體驗空間來了解,這是第六個打卡處。
★“工藝第一現場”
工藝第一現場通過一處三面圍屏,讓觀眾身臨其境地觀看從原料到作品的完整流程,理解傳承人們對材料的不同處理、對技法的靈活運用、對造型和裝飾的思考、對生活美學的執著追求。
沉浸式看紀錄片,非常上頭。
走過傳承區——百年芳華,這里王氏、沈氏、朱氏、張氏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傳承體系,其代表性在于四代以上傳承,且在家族中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承繼技藝的同時也是對工藝的情懷與敬畏的薪火相傳。
進入第二個特色廳——傳統戲劇館。很多人走到這里,就知道來到戲劇的地盤了,因為前方有一個巨大的盔頭鳳冠裝置。
★鳳冠頂立、一秒入戲
以戲劇里的鳳冠為元素,打造的這個裝置,是為打卡拍照量身定做的。人站在一個特別的點位上,鏡頭里的你就剛剛好戴上了這頂華麗的鳳冠,一秒入戲。
走過右手邊的浙江戲劇發展簡史,可以看到這個展廳的中央,陳列展示著四大浙江代表劇種——昆曲、越劇、紹劇、婺劇的典型服飾。有當年頂級IP《西園記》中飾演男主的國家級傳承人汪世瑜所穿的小生戲服,有婺劇國家級傳承人陳美蘭在《轅門斬子》中演出穆桂英時所用的一件女靠,還有另一頂級IP《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孫悟空的戲服,最后是越劇《陸游與唐婉》中的戲服。
★傳統戲臺
走進戲服對面的門,就到了非遺館的又一個視覺地標——“非遺之眼”傳統戲臺,因為從館外看過來,透過三樓的巨幕落地玻璃,剛好能看到這座傳統戲臺。
古戲臺由古建筑專家黃滋主持建造,通面寬11.8米,通進深6.6米,通高8.93米,重60噸。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建筑的戲臺,有非常漂亮的十個高高揚起的檐角。戲臺采用傳統工藝建造,12根木柱支撐整個上部結構,藻井層層螺旋而上,起到共鳴、擴音的作用。
戲臺采用了“前臺后場”的經典布局。在戲臺的兩側,原來在“幕后”的演員化妝和換裝空間也展示出來了,開放式給觀眾參觀欣賞;無演出時也能進行盔帽、頭飾、戲服等展示。
古戲臺每天都有表演哦,聽說開館初請來的是浙江京昆藝術中心的昆劇演員們表示經典折子戲。
【四樓】
要更好欣賞傳統戲臺全貌,可以再上四樓,四樓有設計單獨的看臺。
四樓特別適合想要深入地了解非遺,挖掘研究非遺項目的觀眾,這一樓有完全公開的閱覽區,有文獻的保存區,有非遺數字大腦等等。
【負一樓】
最后,逛完非遺館,除了蓋完印的護照,和在非遺衍生品商品選中的商品,可以電梯直下到負一層的非遺美食區淘貨。
地下一層匯聚了20家左右的非遺美食,品鑒購買之外,這里還在推廣食育的概念——通過吃,我們能感受到跟食品有關的通識性的知識。所以我們希望不僅在吃的一種品味,同時給到孩子一個教育的內容。
另外在地下一層的話,還有一個青少年體驗中心,有9個非遺項目的課程式參與體驗,未來會開放預約。
圖片由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