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菜場“城市漫步”為何這樣火?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黃琳燕
“南京新一怪,菜場當景區逛”“三七八巷太好逛了”“均價10元吃科巷”……眼下正值暑期旅游高峰,繼“特種兵式旅游”后,到菜市場去“城市漫步”成為年輕人旅游和消費新潮流。各大社交平臺上,近一個月“菜市場”搜索量環比增幅超120%,南京三七八巷、科巷、能仁里等菜市場火爆出圈,成為網紅景點。
“菜場打卡”成旅游新風尚
【資料圖】
早上七八點,三七八巷已是人聲鼎沸。從牌坊進入,窄窄的巷子兩邊全是特色小吃店,叫賣聲、吆喝聲、收銀聲隨處可聞,蒸籠里噴溢而出的蒸汽,琳瑯滿目的蔬菜瓜果和特色美食,來來往往的食客老饕,構成了一個煙火氣十足的美食江湖。
“吃了小籠包、熏魚、蒸糕、鴨血粉絲,味道都很不錯,菜場很有煙火氣。”山西游客唐小姐和同學趁著暑期四處旅游,在南京的三五天里,天天都到三七八巷“打卡”。小唐告訴記者,來之前就在網上看好了攻略,專門把酒店訂在附近,“科巷也去了,總體感覺是南京菜場的這些小巷子美食非常多,價格也都便宜親民,人氣非常旺,很多店都要排隊。”
三七八巷的熏魚、包子、蒸糕、藕圓,科巷的雞蛋糯米蛋糕、藕餅、烏飯麻團、糕團、扒雞……今年以來,隨著南京旅游的火爆,曾經不起眼的菜市場火爆全網,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美食天堂”。多家店主告訴記者,以往都是附近居民來購買,現在排隊的人群中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在網上做攻略,到店里來打卡,店里客流增長很多。”
從環境到功能的悄然“蝶變”
沿著三七八巷往里走,從一個半地下的入口沿著臺階而下便是農貿市場。菜場建在地下,面積也不算大,里面卻干凈亮堂。“南京的菜場特別干凈整潔。”小唐告訴記者,她過去不愛去菜場,但三七八巷菜場的干凈整潔出乎她的意料。
菜市場成為新興旅游打卡點的背后,是其從環境到功能的悄然“蝶變”。
記者走訪南京多家農貿市場看到,曾經混亂昏暗的菜場變得亮堂整潔,地面干干凈凈,攤位被整齊劃分為蔬菜、肉類、水產等功能區,菜場還設置了食品快檢室,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除了環境上的改變,越來越年輕化的場景,讓菜場成為旅游“新景點”。
走進南京科巷新市集,寬敞整潔的內部環境、走在潮流前線的直播間、周邊的小吃一條街,顛覆了大眾以往對菜市場“臟亂差”的印象,手繪老街墻面、“水八仙”水墨紗幔、記錄科巷歷史的浮雕墻,展現市井煙火的同時更蘊藏著南京的城市記憶與文化。
“菜場里還有理發的、配鑰匙的、修鞋的,很有生活氣息,是一個了解南京生活方式的窗口。”游客周先生表示,他到一個城市就想探尋城市的市井民情,科巷菜場就是他了解南京的一個新窗口。
讓“舊煙火”中長出更多“新業態”
農貿市場一頭連著市井生活,一頭連著生產消費。過去幾年間,電商、團購、外賣等新模式的興起,讓菜場與年輕人的生活有漸行漸遠之勢。今年,隨著“特種兵旅游”“城市漫步”等年輕人新生活方式的興起,菜市場重新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瀏覽社交平臺發現,年輕人提及南京的菜場,大多是“種草”美食與環境。也有人為此擔憂,單靠美食拉動的旅游消費能讓菜場火多久?
今年上半年,七家灣菜場啟動煥新成長計劃,針對菜場吸引力不足的問題,新增了七家灣優選、社交公共客廳、超級種植學院三個功能空間,地名課堂、營養課堂、種植課堂、非遺手工課等趣味課堂也陸續開講,吸引了周邊居民和大量年輕消費者打卡。
隨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越來越多的南京菜場舊貌換新顏,環境、功能不斷提升,不僅產品與服務供應升級,還增加了對城市文化的傳承。業內相關人士指出,如今菜場中加入的社交功能和文化屬性,是讓年輕人探尋和體驗城市的最大吸引力,農貿市場可以抓住行業風口,積極推動業態轉型、增強互動和文化表達,在舊煙火中打造更多新業態,實現經營長紅。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強化5G建設應用,江蘇電信數智力賦能全省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電信江蘇公司(以下簡稱江蘇電信)作為江蘇5G網絡建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