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女童罹患“兒童癌王”,醫生全力保住右腎
“瘤子剝下來了,太好了。”
“右腎也保住了。”
【資料圖】
手術里響起一陣歡呼聲。這臺歷經了5個小時的手術終于到了尾聲。
腹瀉不止,兩歲患兒命懸一線
2022年9月下旬,兩歲多的曉曉(化名)開始出現腹瀉,每天都要排多次黃色稀水便,吃了很多種止瀉藥都無濟于事。腹瀉了兩個多月后,曉曉的父母帶她到當地醫院就診,B超提示她的右腎上方長了一個8×7×9厘米的瘤子,醫生建議到上一級醫院就診。
隨后,一家人來到天津一家醫院,腹部CT提示腫瘤長在右側腹部,瘤體包繞右腎血管,腸管也明顯擴張。由于病情較重,當天曉曉就被收住入院,入院后穿刺活檢術后病理提示腫瘤是惡性的神經母細胞瘤。因瘤體體積較大,而且包繞腎血管,醫生先進行常規化療,想等瘤體減小一些再手術。然而前3個療程瘤體體積縮小并不明顯,還出現了嚴重的低血鉀、高血壓。
神經母細胞瘤具有內分泌功能,可以分泌一種叫做兒茶酚胺的激素使血壓升高。曉曉的腎血管被緊緊地包在腫瘤里面,腎供血就減少,于是腎就發出信號要求優先供血,人體自我保護機制啟動,通過分泌腎素來提高血壓從而保證腎的血流灌注,但自我保護過了頭,就造成了高血壓。這兩個因素疊加,曉曉的血壓越飆越高,難以控制。另外,曉曉還是一個少見的“VIP患者”。少數患者中,神經母細胞瘤還可以分泌一種VIP物質,又名血管活性腸肽,它可以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頑固性水樣瀉。長期腹瀉會造成營養不良和水電解質紊亂,尤其低血鉀癥可以造成渾身無力和胃腸道蠕動變慢,繼而導致腸道積氣和腹脹。曉曉的體重只有8kg,但每日的大便量就超過2000ml,化療的打擊、營養不良、長期腹瀉,很快就讓曉曉躺在病榻上起不來了。
終于,化療5個療程之后,腫瘤比之前縮小了一些,算是有了一點手術機會,曉曉的父母慕名到北京求醫,要給她找最好的專家,給她最好的治療。但是,曉曉的狀態卻越來越差了,不得不住進重癥監護病房。她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脹得像個大皮球一樣,好像隨時都要爆炸,即使胃腸減壓和肛管排氣等都無法緩解。由于X線片檢查看到曉曉的腹部大量積氣,醫生高度懷疑她腸穿孔,腸穿孔會引起腹膜炎,也會要了她的性命。經檢查排除了腸穿孔,原來是腸管擴張太厲害了,讓醫生誤以為是氣腹。看著奄奄一息的女兒,曉曉的父母不想讓孩子再受罪了,放棄繼續治療帶她回家了。兩個月過去了,曉曉仍然頑強地活著,好像在跟爸爸媽媽說“我想活下去!”
多方輾轉,接下“燙手山芋”
這么重的病人,誰會接收呢?在當地醫生的推薦下,帶著最后一線希望,2023年6月27日曉曉和父母來到了首都兒科研究所,找到了胸部及腫瘤外科主任武玉睿。武玉睿思考片刻,便接下了這顆“燙手山芋”。
曉曉快3歲了,卻只有8kg,屬于重度嚴重不良。她四肢的皮膚皺皺的貼在骨頭上,和巨大膨隆的肚子形成強烈反差,一條一條的肋骨凸起,撲撲跳動的心臟隔著皮膚就能清晰看到,病房醫護人員見到她時都驚呼“太扎心了”。她的收縮壓高達200mmHg,別說一個孩子,就是在成人也會出現劇烈頭痛,甚至有腦出血的風險。由于長期頑固性腹瀉導致低血鉀癥,她的血鉀低至1.6mmol/L,而正常最低值是3.5mmol/L,要是正常人突然低到這個數值,早就沒命了。
針對曉曉的重度營養不良、嚴重高血壓、頑固性腹瀉,武玉睿帶領全科結合兄弟科室的會診意見,制定出了科學精細的診療計劃,醫護人員都特別關注和重視曉曉的治療,不分晝夜的“馬拉松”開始了。她的治療液體量必須精確到毫升,時間必須控制到分鐘,要隨時觀察,及時調整。補鉀過快容易引起心臟驟停,但血鉀過低也會有生命危險,武玉睿感嘆“這個平衡木不好走”。主治醫師蘇蕓全程負責聯系相關科室會診、指導住院醫師們及時調整和全面落實治療方案,確保曉曉的病情不再惡化。
集思廣益,制定手術方案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努力,曉曉的血壓從200mmHg緩慢降到了120mmHg,雖然距離她這個年齡段的正常值80mmHg還有些高,但這讓醫護人員有了成就感,也讓大家看到了希望。頑固性的腹瀉導致鉀離子丟失,而腸道擴張、腸壁菲薄又造成腸吸收功能下降,口服補鉀幾乎不吸收,只能靠靜脈補充,入量出量能平衡就不錯了,很難糾正至正常。營養不良更是棘手,腫瘤不切除,腹瀉就不會停,腹瀉不緩解,營養丟失就太快,也是很難補充。
看著曉曉的精神狀態一天不如一天,武玉睿覺得不能再等了,要馬上手術!
術前,武玉睿主任組織了全院會診,相關科室的科主任們都認真討論、積極獻策,但大家都對手術不太樂觀,因為這么重的孩子,可能一麻醉就醒不了了,況且還要做這么復雜的大手術,曉曉能挺過來嗎?“老武,這個孩子風險太高,我還是建議你三思”,重癥醫學科主任曲東開門見山,“不過只要你決定做手術,我肯定保障好術后監護”。麻醉科主任潘守東說:“孩子的確很重,只要鉀離子補到3mmol/L,我就能麻醉,術中全力配合”。
雖然每個人都不看好這臺手術,但為了給孩子爭取一絲活下來的希望,“超級戰隊”迅速度搭建,剩下的就是竭盡全力、并肩作戰。武玉睿綜合了大家的意見,對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都做了應急預案,然后毅然決然地走向了手術臺,他深知只要這個瘤子清除了,病根就除掉了,曉曉的狀態就會變好,關鍵是她能否挺過這一關。
奮力一搏,保住生的希望
11月7日,緊張的手術開始了。打開腹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腸管減壓。曉曉的腸管廣泛脹氣,尤其結腸,脹得和牛腸子一樣,里面含有大量的氣體和腸液。隔著菲薄的腸壁,就能看到晃來晃去的腸液。武玉睿花費了1個小時輕柔地把腸管內的積氣和積液排空,這一下就排出了1200ml的腸液。此時,潘守東也緊盯著各項生命指標,隨時調控著。
排空腸道,有了手術操作空間,大家終于見到了這個罪魁禍首--神經母細胞瘤的真面目。武玉睿開始全神貫注、極其輕柔地操作,逐步把瘤體和周圍正常的組織、血管及器官進行剝離,大家屏聲靜氣,生怕影響到武玉睿的精細操作,因為稍不留神就會導致血管破裂,出現大出血。直到他毫發無傷地把瘤體和血管分離開,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但是更復雜的狀況還在后面,瘤體牢牢地和右腎上極粘在了一起,武玉睿嘗試了很久,都難以將它們分開。“主任,實在不行,把腎臟一起切除吧,手術時間太長會增加風險”,一名醫生小聲提示著。“術前談話已經告知家長瘤體和腎臟可能會一并切除,家長也只求孩子能活著下臺,不強求保腎,”其他助手也附和著。
武玉睿何嘗不知道這些呢,“保住腎臟對曉曉的未來很重要,我再試試,再試試”。終于,經過穩健而極其精細的耐心操作,瘤子終于從腎臟上分離了下來,孩子的腎臟也保住了。
歷時近5個小時的手術結束了,曉曉腫脹得像氣球一樣的肚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小腹。由于擔心術后再次出現腹脹的情況,副主任醫師劉菁對腹部切口采取了特殊的減張縫合方式,防止腸管再次出現脹氣而導致腹部傷口裂開。
術后,曉曉被轉入了ICU精心護理,當天晚上血壓就正常了,頑固的腹瀉也不見了,血鉀很快就恢復了正常。果然手到病除!
術后第二天,曉曉就轉回了普通病房,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媽媽。質樸的曉曉媽高興地無以言表,只是激動地說“主任,你們水平太高了!我們后續治療還要在兒研所!”
慢慢地,曉曉能經口進食了,在營養科專家的指導下,體重很快就長了2kg,四肢不再那么干瘦如柴了,小臉也變得圓潤可愛了。查房時,武玉睿看著專心干飯的曉曉,高興地感嘆:“喲!都能自己坐著喝奶了!”曉曉媽也開心地說:“是呀,主任,我們都能啃饅頭了!”是啊,這是一個醫者最高興的時刻。
首都兒科研究所胸部及腫瘤外科在微創胸腔鏡、腹腔鏡技術方面一直走在國內前列,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胸腔鏡精準肺部分切除術、食管閉鎖、劍突下入路縱隔腫瘤切除術等手術。實現“患者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讓病人不再奔波”,這是武玉睿及團隊的目標。未來也將繼續依托首兒所多學科優勢,用精湛的技術、滿滿的愛心守護患兒的健康。
文 | 劉雨竹、武玉睿、邱爽
攝 | 胸部及腫瘤外科提供
來源:首都兒科研究所科普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