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拆了?上海這棟樓曾引發大量圍觀!網友驚訝:怎么住人?徹底搬空后仍有不少人打卡
說起上海的網紅樓
南京路步行街背后
(資料圖片)
寧波路、石譚弄上的“紙片樓”
一定會被人想起
從正面看
TA沒什么不一樣
但從靠近石譚弄的一側看
樓身“薄如紙片”
據說墻面最窄的地方只有20厘米
許多網友
看到這幢樓的第一反應都是
“里面怎么住人?”
但住在里面的人
卻有“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本事
比如,“紙片樓”讓人好奇的“尖尖頭”
定制了儲物架,打造儲物間
陽臺也被改造成了
廁所、淋浴房
據悉,“紙片樓”所在的福建路地塊
是黃浦區舊區改造項目
自2021年啟動征收以后
陸續有居民簽約搬離
至今年6月,這里徹底空了
不少網友表示:
居民搬走了,希望樓棟還能保留
“住住不舒服,拆了蠻可惜”
“紙片樓”人去鏤空后現狀如何?
網上不時傳出老房子要拆的消息
是真的嗎?
記者實地探訪
↓↓↓
“聽說‘紙片樓’要拆了,前幾天趁著去外灘附近辦事的空檔,我又去看了一眼。人去樓空后,空蕩蕩的弄堂不禁勾起人的懷舊情緒。”市民曹先生原先在寧波路附近上班,每每路過“紙片樓”總會被它獨特的造型所吸引。
和曹先生一樣,“老鄰居”們搬走雖然已有些時日,但依然會順道去張望一眼,網絡上一旦有人發布“紙片樓”的照片,也總能引來老鄰居們的留言,回憶過去的一段時光。
“紙片樓”還沒拆,“老鄰居”來打卡
“紙片樓”所在的福建路地塊是黃浦區舊區改造項目。自2021年啟動征收以后,陸續有居民簽約搬離,至今年6月,這里徹底空了。
網上不時傳出老房子要拆的消息,不過,記者日前走訪現場看到,“紙片樓”及其所在地塊的老房子都還沒拆,時不時有經過的路人、順道而來的“老鄰居”或者特地來打卡的人在寧波路上,給獨特的“紙片樓”拍照留念。
曹先生說,之前在寧波路附近上班時,每次路過“紙片樓”就會被它奇特的造型吸引,前幾天又去看了一眼,雖然居民都搬走了,但幸好樓還在,“人去樓空的那種感覺很奇特,看到空蕩蕩的弄堂會不由自主去想曾經擁擠、熱鬧,甚至雞零狗碎的市井生活?!?/strong>
記者也前往實地走訪了一番。
從地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3號口出來,沿著山東北路穿過步行街和天津路,在寧波路口左拐,從山西南路口開始,就可以看到整個一片區域都已經搬遷,沿街商鋪封門后的墻上寫著“舊改基地,注意安全”。
走到近福建中路,就能看到“紙片樓”矗立在路口,其所在小區是無錫小區,有條小弄堂叫石潭弄。
從無錫小區門口的角度看過去,“紙片樓”名副其實,最窄處只有20厘米左右。2013年,英國《每日郵報》曾寫道:這也許是全世界最扁最薄的建筑。
其實,走到福建中路一側,或者走進無錫小區就可以發現,這幢始于上世紀30年代的老房子是帶有三角的多邊形建筑。之所以設計成這樣是為了在有限用地條件下,充分利用空間,體現了建筑設計的智慧。
“紙片樓”其實是多邊形建筑
小區墻上還保留著抽陀螺、玩彈弓等兒時游戲場景的墻繪,不禁令人想起弄堂里孩子們玩樂的時光。而現實是,弄堂已經空無一人,只有看守舊改基地的保安會定時來巡邏。
房子還在,但居民早已搬遷,保安會定時來巡邏
“那是我們曾經的人生”,
人已離開仍會念舊
“紙片樓”外墻上的房屋征收知識問題展現了一段歷史,也提示著這里的老鄰居們已經奔向新生活。但只要網絡有“紙片樓”的照片或消息,就會有老鄰居或者他們的子女、孫輩出來留言,念起曾經的生活。李女士便是其中一位。
她告訴記者,她的爺爺奶奶在“紙片樓”生活了幾十年,周末,爸爸媽媽會帶著她來看望爺爺奶奶,每年暑假,她都會來爺爺奶奶家住,聽爺爺說在鄉下支教遇到的奇聞異事,找樓上的小伙伴玩,“暑假基本每天都跑上跑下,到不同的鄰居家玩。周末,爸爸會帶我去人民公園打羽毛球。逛南京路也很方便,每次經過老大房,爸爸都會給我買一包1.5元的鴨胗干,后來慢慢漲價到2.5元,再變成3塊,再后來就沒有再買過?!?/p>
李女士還回憶說,小時候,小區里會來一個騎自行車賣蛋卷的大伯伯,邊騎邊叫賣,那應該是1993年左右,“以前天津路早上都是擺地攤賣菜的,還有賣寵物兔的,5元一只。有個阿姨會在山西南路和寧波路口擺張小桌子,專門修手表……”聊起在“紙片樓”生活的歲月,李女士滔滔不絕。
網友“魔魔”說,石潭弄承載了她太多的童年回憶,作業沒有做完偷偷下樓跳橡皮筋,被舅舅拎耳朵回家;原來天津中學門口的蔥油餅至今念念不忘;每周三,去郵局幫舅舅買足球報。
市民王嵐說,她就在紙片樓里出生長大,記得小學每天放學,外公都在窗口看著她走出學校回家。
網友“阿良”說,“紙片樓”拐角的“房友”地產中介就是他開了35年的店。
雖然不舍,但老鄰居們對改善生活的愿望更強烈。網友ace說,很懷念在無錫小區度過的童年,但有些東西確實到了該淘汰的時候,“你想象一下,一家幾口人住在一間只有一扇窗戶的房子,24小時需要開燈,幾戶人家合用一個廁所,天天倒馬桶,這樣的居住條件,住在里面的人是非常盼望能改善的。”
“紙片樓”的未來還在規劃中,
可否保留城市記憶
老鄰居們除了回憶,也關心著這里的未來。而根據黃浦區發布的消息,“紙片樓”所在地塊的未來發展仍在規劃中。
其實,魔都不止這一處“紙片樓”。
南京西路、石門一路口的同孚大樓也算是“紙片樓”的一種。只不過,它的立面是是半圓形,樓內的房間也多數是不規則形的。
南京西路“王家沙”隔壁的同孚大樓
同孚大樓甚至還有CP樓,它的“另一半”是四川北路的海寧大樓。這兩幢大樓都是中國銀行在1930年出于自用需要而建。
重慶北路177弄的紅磚樓也是“紙片樓”,房子已經有106歲。此外,雁蕩路80號的中華職業教育社舊址、南昌路181號愛達公寓、襄陽南路306弄敦和里等也都是不同形式的“紙片樓”。
有人提出,對于一些有城市特色的老房子,可否進行保留,為居民,也為城市留下一份記憶。
重慶北路177弄,最窄的地方也只有幾十厘米
對于這樣的老房子
到底該不該保留?
本文綜合自:周到上海、上觀新聞、網友評論等
相關作者:郁文艷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粵水電(002060.SZ):能源投資公司擬斥約25億元在西藏自治區白朗縣投建500兆瓦農光儲一體化項目
智通財經APP訊,粵水電(002060 SZ)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粵水電建筑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