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菌子”火出圈 專家:撿到的野生菌一定不要貿然食用
最近,如果你問一個成都人周末最快樂的事是干什么?很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撿菌子”。
【資料圖】
伴隨著“日晴夜雨”的模式開啟,最近成都不少地方都長出了野生的菌子,而在成都人之間則掀起了一股“撿菌子”的熱潮。今天,#最近的快樂是撿菌子給的#的話題更是沖上了同城話題榜的首位,可見大家對“撿菌子”的熱情。撿菌子雖然快樂,但吃菌子要小心。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安全所副主任醫師張譽提醒,野外撿回來的菌子一定不要貿然食用,小心誤食毒蘑菇。
熱點回顧
成都人民最近的快樂是撿菌子給的
最近的成都雨水不斷,有很多地方都長出了各種各樣的蘑菇,這也使得一種新的休閑娛樂方式——上山撿菌子應運而生。背上背包,換上運動鞋,提上籃子,撿到一個就往籃子里扔。這幾天,打開朋友圈,就能看見不少人曬出自己“撿菌子”的經歷。社交平臺上更是有不少網友歡欣鼓舞,宣布自己撿菌成功。各種各樣的“撿菌”攻略在網絡上也是層出不窮。今天,#最近的快樂是撿菌子給的#的話題更是沖到了熱搜第一。
據網友介紹,在雨后的成都,龍泉山、青龍湖、新津梨花溪等地方都能撿到不少菌子。不少人感嘆“新鮮又免費的食材,撿到很多雞樅菌,回家就能煮了吃,煮面炒菜都可以。”更有網友表示,要在成都撿菌子要乘早,現在是“狼多肉少”來晚了就沒有了。
這邊“撿菌子”如火如荼,另一邊也有網友表示擔心,撿回來的菌子真的能吃嗎?“最近確實能看到不少菌子長在草坪里,但是不敢亂撿,怕有毒。”“我雖然撿菌子,但是除了雞樅菌,不認識的菌子我都不敢亂吃,只是簡單體驗一下撿蘑菇的快樂。”
專家提醒
“撿菌子”很快樂但不要貿然食用
面對最近成都的“撿菌熱”,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安全所副主任醫師張譽提醒,有些毒蘑菇和無毒蘑菇是非常相似的,不好辨認,如果誤食毒蘑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撿菌子很快樂,但不要貿然去吃撿回來的野菌子。
記者了解到,四川常見的毒蘑菇有鵝膏屬和盔孢菌屬兩類。鵝膏屬形態是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而有此形態的蘑菇大多有毒甚至劇毒。“四川省鵝膏屬中比較常見的有引起急性肝損傷型的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引起急性腎損傷的歐式鵝膏、擬卵蓋鵝膏,還有引起神經精神的球基鵝膏、土紅鵝膏。而盔孢菌屬中常引起中毒事件的是急性肝損傷型的條蓋盔孢菌。”張譽說道。
(致命鵝膏)
(球基鵝膏)
(蓋盔孢菌)
此外,四川還有很多胃腸炎型的毒蘑菇,如雨后公園、小區草地、綠化帶中常見的青褶傘,長得像平菇的日本紅菇,長得像雞樅的近江粉褶菌,長得像食用牛肝菌的毒新牛肝/淡紅粉末牛肝菌等。
(青褶傘)
(日本紅菇)
(毒新牛肝菌)
“毒蘑菇中毒的癥狀類型主要有7大類: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傷型、急性腎損傷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橫紋肌溶解型。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急性肝損傷型的毒蘑菇中毒。”張譽表示,誤食此類蘑菇后,在經歷通常2-3天的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后,癥狀會開始緩解或消失,病人感覺自己已經痊愈因此放松警惕,但此時肝臟損傷已經開始,并且迅速發展,會出現肝功能不全、肝衰竭,繼而全身多器官衰竭,嚴重情況導致死亡。
從顏色無法判斷是否有毒
高溫也不能避免中毒
很多人會認為,毒蘑菇都是五顏六色的,但張譽告訴記者,其實從顏色上是無法準確判斷蘑菇是否有毒的,如牛肝菌屬、紅菇屬、雞油菌屬中很多顏色鮮艷的蘑菇是美味的食用菌,但外觀樸實白色的致命鵝膏、灰白色的灰花紋鵝膏卻是能致死的劇毒蘑菇。
據疾控中心專業人員對每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很多誤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病例,都有長期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的歷史,可見蘑菇是否有毒就算是老手也很難準確辨別。
另外很多人會誤解,覺得加熱、徹底煮熟就可以預防絕大多數由細菌、寄生蟲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但實際上是毒蘑菇中毒幾乎是因化學毒素引起的,而許多毒素的化學結構比如鵝膏毒素都相當穩定,高溫或油炸都不能將其破壞,如果野生蘑菇中混有毒蘑菇,這種方法是不能避免中毒的。
“因此還是提醒大家,一定不要貿然吃撿回來的蘑菇。如果不小心食用了自行采摘或來源不明的蘑菇身體出現了不適癥狀,應立即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并催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同時以最快的方式送往最近的醫院。患者及其家屬可以攜帶吃剩的毒蘑菇,以輔助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曹宇陽 胡瑰瑋 編輯 劉永豪 實習編輯 王淇 供圖 四川省疾控中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