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小說家法醫秦明談新作:警惕“白卷”背后親子困局
【資料圖】
“希望孩子看到這本書,遇到困難時能明白,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要鉆死胡同;家長能隨時關注自己孩子的狀態,更希望喚起全社會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繼“法醫秦明”系列上一部《玩偶》,小說家法醫秦明新作《白卷》近日面世,聚焦青少年心理和親子關系困局,根據10個真實案例改編的故事,為身陷困境的父母與孩子帶去警醒和啟發。
作為國內暢銷懸疑作家,“法醫秦明”系列圖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播放量一路上漲。身兼人氣作家與一線法醫雙重角色,他的小說擁有強烈個性底色:真實、專業、邏輯嚴謹。是否考慮全職寫作?法醫秦明干脆發了一條朋友圈——“法醫秦明,除了‘法醫’二字一文不值。”
《白卷》里寫了三種典型家庭:家長管教嚴厲的單親家庭,孩子唯唯諾諾;孩子叛逆,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父母對孩子極好,孩子成績也很好,但這種“極好”的愛卻令人窒息。“我沒有說他們不對,是反面教材,但事實都釀成了苦果。讀者或許能從這三種家庭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思考家庭的運轉方式。”不過,他也直言,自己并不想教孩子應該怎么做,家長應該怎么做,“因為每個家庭不一樣,每個孩子不一樣,每個家長不一樣。”
打算寫青少年題材,是四五年前就動了的念頭,工作中,法醫秦明最怕接觸青少年案子。“每次看到年輕的生命消逝,冰冷地躺在解剖臺上,內心都會受到震撼。非常可惜,很多孩子在花季的年齡,由于各種原因釀成悲劇。”他將案例背后的人心糾結,細細編織進書中的情境,不動聲色卻又暗暗敲了警鐘。
“比如,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里,‘交白卷’并不意味著不會做,有時更多是出于一種心理上的抵抗。說白了,是對父母和老師干涉人生的一種抗拒。”因涉及保密原則和當事人隱私,法醫秦明無法像紀實文學那樣還原,但他小說的“骨架”依然是真實,可能情節是虛構,但破案點都是真實的。
出于做父親的心態,法醫秦明也直言沒花多少精力在青春期兒子身上,“工作太忙,一年有一半時間都在外出警,偶爾有空閑還要忙著寫作。唯一堅持做的,就是不出差的時候給兒子做早飯。但對于孩子到底心里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他也在提醒自己,家長不能交了“人生的白卷”。
“我寫作的初衷就是為了我們這個職業,立身的根本也是職業。讀者為什么喜歡我?就是因為我是真法醫,愿意相信我寫的故事。”在他看來,“法醫秦明”系列主打就是真實,盡可能還原法醫工作和生活。“實際上除了出勘非正常死亡事件現場、參與偵破命案、傷情鑒定、骨齡鑒定之外,還有很多科研、行政和培訓工作。有時基層法醫工作者,還要參與巡邏、辦案等其他警務,非常繁忙。也許以后的作品,我會更全面還原這群勞動者的一線面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