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騰飛,書寫更加精彩的“小城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媒體評論員
“圍繞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湖南特色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子。”8月28日召開的省委、省政府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肯定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梳理各縣市經驗做法,正視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向全省發出了堅定信心和決心,以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員令”。
縣域強則省域強,縣域活則全盤活,縣域富則百姓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湖南共有86個縣市,面積占全省的九成,常住人口占全省的七成,經濟總量占全省的五成以上,縣域的地位和作用可見一斑。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然要求。從親赴醴陵、桃江、古丈等縣市蹲點調研,到安排部署相關責任部門開展專題調研,再到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將縣域經濟發展擺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重要位置。
發展縣域經濟,湖南有良好的基礎。看整體實力,去年全省縣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6萬億元,超過了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看縣域產業,瀏陽市的煙花、邵東市的打火機和津市市的皮質激素,均在全球市場獨占鰲頭;看城鎮化水平,十年間縣域城鎮化率顯著提升;看基礎設施,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5G”網絡;看民生福祉,縣域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對一地經濟而言,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思維。縱觀湖南縣域經濟發展,離不開特色意識與系統觀念。近年來,全省各地區立足自身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等因素,打造出醴陵陶瓷、古丈毛尖、桃江竹產業、永興稀貴金屬等大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優勢產業。園區是縣域經濟的“發動機”,依托園區搭平臺、引項目、優服務,縣域產業集群正不斷發展壯大。寧鄉市堅持產城融合,依托兩個園區打造新型儲能材料產業集群,去年總產值達625億元,助力長沙當選“2022年新型儲能十大城市”之首。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湖南發展縣域經濟頗具前景,但也應看到,部分地區縣域經濟集聚度不夠、園區帶動力不強、開放意識不夠等問題仍然存在。“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做強做優縣域經濟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透視江蘇省的“縣域頂流”之路,鮮明印刻著高質量發展和改革創新的足跡。當此之時,全省把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發展縣域經濟的能力作為關鍵之舉,瞄準更高目標,深挖優勢潛力,縣域經濟方能提質增效、活力迸發。
星羅棋布的縣城絕非城市群的配角,而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廣闊舞臺。夯實縣域經濟這個發展的“基石”,是時代所需、大勢所趨、希望所在、人民所盼。保持久久為功的定力,著力補短板、鍛長板、揚優勢,湖南縣域發展必將“春色滿園”,湖湘大地上的“小城故事”將演繹得更加精彩動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