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大附中老師發起地理綜合野外考察 80多名學生踴躍參加
把課堂搬到野外 與知識撞個滿懷(暑你最精彩)
(資料圖片)
湖南師大附中老師發起地理綜合野外考察, 80多名學生踴躍參加
參加地理綜合野外考察的部分學生。 受訪者供圖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舒文 通訊員 梁文婷
與父母一起city walk、去音樂廳聽鋼琴演奏會、上各類體藝培訓班……暑假里,學生忙“度假”。如何幫助學生過上一個高質量的暑假?湖南師大附中地理名師向超給出了個性化的答案。
8月2日至8月8日,向超和其他幾位老師與幾十名對地理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共同奔赴野外,開展了為期7天的考察。在黃土高原觀察地質地貌、生物土壤;在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風、水侵蝕對農牧交錯帶來的影響;在張應龍治沙基地聆聽科學治沙故事……這一集專業性、教育性、實踐性為一體的沉浸式“學習”,讓學生們在這個暑假收獲滿滿。目前,學生們正在加緊撰寫野外考察報告,15日前要提交給導師。
把地理課搬到野外
向超是湖南師大附中科研與教師發展處副主任、湖南省名師培養對象暨湖南省中學地理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2016年起,他發起了“跟著附中地理老師去旅行”野外考察活動,至今已經連續多年帶著學生去省內外多地開展戶外考察活動。今年,他和其他地理老師組成的導師團隊,將“地理+”與政治、歷史、生物學等學科深度融合,將秦陵兵馬俑、西安古城鐘鼓樓、回民街,黃河壺口瀑布、革命圣地延安、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及安塞、神木站、鄭國渠等地分成七個考察地,帶著學生一一前去考察。活動發起后,得到了湖南師大附中、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長沙市華益中學等幾所學校的80多個“地理迷”的追捧。
“看點多、實踐強”是吸引湖南師大附中高2221班學生夏一戈參加考察的重要原因。“以前對黃土高原的認知是水土流失嚴重,漫天黃土,但實際上這里許多地方都覆蓋了綠色。”前不久,跟著考察隊首次站在黃土高原時,夏一戈被眼前的黃土高原所震撼。黃土高原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單元,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曾經,它因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如今,它早已綠意盡染、生機勃勃。
生態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奮斗。張應龍治沙基地是此次綜合野外考察的第五站,抵達后,大家參觀基地博物館,與治沙達人張應龍展開面對面的交流。20年前,張應龍放棄北京高管工作,帶著積蓄來陜西榆林治沙。榆林地處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飽受風沙與水土侵蝕危害的重災區。20年來,他堅守沙海不放棄,承包治理沙地42.8萬畝,管護面積50萬畝,使當地林草覆蓋度從3%提高到65%。
“以前我們在回答如何治理沙漠和沙地時,通常認為植樹造林就可以,但是聽了張伯伯的故事才知道需要科學的治沙方式。比如,在樹種選擇,種植時間順序等方面都要考慮。”考察期間,學生白天現場學,晚上還要分小組復盤討論。“黃河壺口瀑布的形態特征、水文特征(如落差、流速等)是什么”“壺口瀑布的最佳欣賞季節是什么時候為什么”“分析牛羊肉泡饃、肉夾饃成為陜西特色美食的原因”……學生們給出了不同精彩答案。
邀博導給大家上課
此次野外考察,學校還專門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馬永清教授給大家上課。
馬永清教授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他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主持完成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關鍵支撐技術研究”的子課題等。
當學生來到中國科學院水保所安塞站和神木站兩個實驗基地,馬永清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兩個試驗站承載的研究任務、研究方向。大家一邊交流,一邊討論,原本兩小時的行程,延長到了三個多小時。當天晚上,意猶未盡的學生分成了兩組,分別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當時一個組的學生提的問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琢磨,這么專業的問題,學生能回答嗎?但是一個女娃娃站起來,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回答得非常棒。”再次回憶當時的場景,馬永清教授對孩子們的表現贊不絕口。
在馬永清教授看來,湖南師大附中把地理課堂搬進大自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考察,真正做到了研和學,進而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這種做實做深的教育方法值得點贊。”他表示,希望學校可以在國家生態治理人才需求方面,培養出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正確處理人地關系
短短七天,湖南師大附中高2218班張梓軒收獲頗多。“這里對于水土流失治理進行的一系列試驗研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目前科研人員運用了對照試驗方法研究了水土保持中的不同因素:如坡度坡面、土地類型及覆蓋的植被類型、根系限制、生物結皮等,通過上述試驗,具體了解了治理水土應該怎樣做,它將我們已有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也讓我們跳出了地理課本,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水土治理方法。
湖南師大附中高2222班郭欣宇則表示,幾天的考察讓他認識到如何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習中舉足輕重的一個課題。“許多人認為綠色發展的推進是科研人員的事,是各種制造企業的事,其實不然。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不需要每個人都有深奧的科學知識,對大家來說,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參與環保理念宣傳,甚至僅是對大自然懷抱著敬畏之心都是不二法門。只有你我都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才能使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郭欣宇說。
在向超看來,地理學科是一門跨科學和人文與社會兩個領域的學科,其學科價值不斷提升,考察也與高校專業的相關性逐漸加強。因此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還應該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地理思維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人地關系問題。
來源 長沙晚報
(一審:田鎮圓 二審:劉樂 三審:蔣玉青)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2023年1-6月建筑衛生陶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經濟效益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較快
2023年1-6月建筑衛生陶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經濟效益增速由負轉正,同比
7月發電量同比增長3.6%,湖南發展漲近4%,電力ETF基金(561700)漲逾1%丨ETF觀察
7月發電量同比增長3 6%,湖南發展漲近4%,電力ETF基金(561700)漲逾1%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