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速遞!健身房不跑路,很難發家致富
跑路,是健身房能否賺錢最關鍵的一步。
作者:IC實驗室
(相關資料圖)
來源: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大家知道,我本人雖然身上毫無訓練痕跡,但長年收集了不少健身房的會員卡。
前段時間,我常去的健身房突然宣布關店不再續租了。雖然把我的會籍轉移到了另一家連鎖店,但每天往返健身房要多花20分鐘,還是嚴重影響了我的積極性。
而且這家健身品牌,最近還傳出了一些財務上的問題,也讓我這個還剩一年多會籍的會員心驚肉跳,生怕它某天破產跑路。
事實上,和餐飲一樣,健身房這幾年也過得很難,即使在疫情之前,卷款跑路,欠薪維權也是時常發生。
前幾年,互聯網行業帶著各種O2O模式和智能健身的概念,試圖改造健身行業,雖然跑出一些明星項目,但距離改造成功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當然,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個行業也很難讓人滿意。甚至給人一種感覺,健身房辦卡,就是給私教一個機會讓他纏著你推銷一堆水貨課程,純純的大冤種行為。
所以我想結合親身經歷,聊聊為什么消費者,從業者,投資者都對健身房這個行業不滿意?
先說結論,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健身房是一個充滿了零和博弈的業務。
消費者和健身房是零和博弈,健身房和健身房之間是零和博弈,從業者和所有者之間也是零和博弈。各方利益都有矛盾,使得但凡有一方賺錢,必然有另一方不爽,最后形成一個充斥著惡性競爭和叢林法則的市場。
所以我這期內容會盡量講清楚這三對矛盾。
01
先說消費者和健身房的矛盾。
很多人提到健身房的原罪,都會提到「預售制」。
簡單來說,就是健身房通過預售會員卡獲得現金流。而服務則是在后期很長的時間里慢慢交付。
這套模式的優點在于回血快,一次銷售成功,就能賺到一個消費者一年的健身預算,獲得的資金往往能在短期內很輕松地覆蓋房租、設備、裝修等成本,還能提供大量沉淀資金。
在健身行業尚不成熟的年代里,沉淀資金往往被簡單地視作凈利潤。
在財務上,高額的沉淀資金當然不能等同于利潤,每一張年卡的銷售,都對應著大量尚未交付的健身服務。會員購買的服務,就是健身房的負債。
這就是矛盾所在。
站在會員的立場,肯定希望健身房交付的服務是越來越好的。但這對健身房來說,就意味著負債的增加,從健身房的角度,肯定沒有那么強的動力去提供更好的服務。
另外,由于預售制下,服務是延遲交付的,賣會員卡更像是一樁「無本生意」。只要能把卡賣出去,會員費多一點少一點,看起來都是凈賺的利潤。
所以傳統健身房價格都很高,但只要你一直和銷售打太極,他會愿意把價格降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價格。以我上一次辦卡的經驗,銷售一開始和我報的價格是三年三萬五,在我一次次表示「我覺得這個價格沒有競爭力」之后,他把價格降到了三年七千元。
直接打到二折,也算是打骨折了吧。
然后過了小半年,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他辦了一張一年卡,價格不到2000塊。
總之,因為沒有肉眼可見的成本,健身房為了和同行競爭,銷售為了辦卡提成,都會不計成本地打折。
于是,本來一手交錢,一手給服務的交易,變成了一樁做空生意。
健身房最希望的,就是你辦了卡但從來不來。如果都是像我朋友這種,一張短期卡不到一千塊,每天雷打不動一個小時以上,哪怕不鍛煉也要去洗個澡的高頻消費者,那必然是要虧得欲哭無淚的。
好在,健身是個反人性的事情,以絕大部分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程度,正常賣卡是填不滿健身房的。
02
這里就要提到預售制另一個問題,也就是超售了。
所謂超售,指的是商家為了保證最大盈利,對外銷售超過其最大產能的商品或服務。
最常見的就是機票。為了保證每架航班都能拉滿上座率,航空公司往往會超售一定機票。畢竟每一次飛行,永遠會有一定比例的乘客誤機或者臨時取消行程。超售一部分機票,反而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而健身房也是如此。只不過比起航司5%以內的超售率限制,健身房的銷售目標往往是門店容量兩到三倍。
可見有多少人是真的辦了卡之后就再也沒去鍛煉過。
超售當然是健身房利用「反人性」這一點,為自己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但超售帶來的利益,同樣是要支付代價的。
比如消費者發現自己無法堅持健身,那就不會續卡續課,也就沒有復購了。再比如消費者來到健身房,發現過度超售,每個器械永遠滿滿當當,每臺跑步機后面都有人等著排隊上,體驗也會很差,也很容易流失。
而客戶的流失,就是超售的代價。
流失率高了,健身房就必須努力拓展新客。只不過健身房輻射范圍是有限的,再大的健身房,日常能輻射到的消費者頂多也就方圓三五公里,汲取個兩三年,基本就枯竭了。
為了更大力度在輻射范圍內汲取客源,健身房會以更優惠的價格,銷售更多長期卡。雖然短期現金流得到提升,但長期看來盈利能力會不斷降低,負債則會不斷增多。
把區域里的健身消費者吸收完了,那怎么辦呢?開新店唄。
恰好,健身房通過預售會員能獲得大量的現金流,這些現金流開新店,就能輻射更多消費者,獲得更多的預售收入,從而進入下一輪擴張。
到這個階段,舊會員的服務其實是新會員支付的,而舊門店的開支也依賴新門店的預售款,你甚至可以認為,健身房的核心業務已經變成了開店而不是服務用戶。
這就是個經典的接鼓傳花游戲了,如果新店拓展速度慢了,或者行業受到一些沖擊,整個公司的現金流都會斷裂。
然后就是關門跑路的故事了。
總之,消費者和健身房的矛盾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他賭你不常來,你賭他不跑路,你天天去他肯定跑路」。
03
當然,這對矛盾并非無法調和。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把預售制健身房轉變為零售制健身房。就可以規避掉傳統健身房的一些弊端。
但這又要引出另一對矛盾,也就是不同類型健身房之間的矛盾。
所謂健身房零售制,核心就是也就是「月卡付費」和「按次約課」,前者在國內崛起比較早,以樂刻等品牌為代表。后者的代表產品則是之前我們提到的Keep旗下的健身房Keepland,以及這幾年人氣很高的超級猩猩。
事實上,早在2015年互聯網公司就盯上了零售制健身,出現了全城熱煉、小熊快跑等明星產品,樂刻也是在那一時期誕生的。
早期的零售模式,是沒有自營健身房的,而是將當地大量健身場館的課程匯聚到平臺上,讓用戶購買月卡,通過平臺提前預約就能上課。有點類似共享經濟。
但這套模式很快就運行不下去了,因為受到了傳統健身房的集體抵制。
原因也很好理解,零售模式針對的群體,正是傳統健身房最喜歡的一群客戶:健身小白。
這些客戶最大的特點就是還沒建立健身習慣。對傳統健身房來說,這些人花幾千塊辦了張年卡,很可能一年來不了20次,幾乎是無本生意。
而這些小白真正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呢?
在我看來,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健身服務,而是勸退服務,讓他們認清自己很難建立健身習慣。
而零售化的付費恰好是最適合淺嘗輒止的,于是成為了是某種程度上的勸退服務。
相反,傳統的綜合健身房最適合的,是那種能給自己安排健身計劃,有一定經驗,需要一定強度的健身者。但從這些人身上,健身房是賺不到多少利潤的。
零售制健身房的存在,恰好勸退了那些利潤結構最好的客戶,也難怪傳統健身房不爽。
于是,后來無論是樂刻這樣的月卡制小型健身房,還是超級猩猩這樣的團課模式健身房,都開始自己經營場地,放棄和傳統健身房合作。
畢竟觸動靈魂很容易,觸動利益才是最難的。
04
讓健身房走出預售制困境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提高消課率。
也就是讓教練多賣課,多上課。
畢竟私教課的單價,和健身卡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即使刨除分成,一個消費者買10節私教課,也差不多相當于一張年卡的價格了。
雖然私教課也是預售,但周期相對短。10節私教課,一周消一節,不到一個季度也能消完了。
提高消課率的重要性也在于此,這10節課,能不能讓消費者快點消掉。能一周兩次,就不要一周只來一次。消課率提高了,現金流滾動就快了,健身房的壓力就減輕了。
說白了,提高消課率,也是一種縮短賬期,向零售制轉化的間接手段。
但這件事瓶頸很明顯,那就是教練。
根據蛋解創業的調研,一名教練每天也就能上3-5節課,一家3000平米的健身房大約15個私教,一個月最好的情況也就能上1350-2250節課。而健身又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實際消課量會更低。數據顯示,2018年俱樂部私教月均上課量只有67.3節,15人算下來月均約1010節。
真正能吸引消費者穩定高頻來上課的,只有那些最優秀的,能力最強的教練。
這里又涉及一對矛盾,就是大型健身房和小型工作室的矛盾。
大部分小型健身工作室,都是傳統健身房的教練離職以后創辦的,能離職自己創業的教練,可想而知是能力比較強,銷售和服務能力都不錯的一批人。這些人離職,很大程度上會削弱健身房的服務能力。
另外,他們所帶走的,往往也是那些有大量健身預算,愿意高額投入換取更好服務的高價值消費者,對健身房的私教業務同樣是巨大的打擊。
05
前面我們聊了這么多,會發現問題幾乎都集中在所謂「傳統健身房」身上。
作為國內健身業態里最陳舊的一類,傳統健身房之所以能延續至今,還是要感謝中國市場薄弱的健身文化。
在我看來,健身是一個極度分散的行業,存在著大量不同類型的市場需求,而能和這些需求對應的業務模式也截然不同。一家健身房,很難完全滿足所有人。
比如有人去鍛煉是想成為魔鬼筋肉人,那主打團操課的健身房就不合適了。有人只是想在朋友圈曬一下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找點流汗的感覺,那過于硬核的鐵館強度就太大了。
需求過于分散,這是健身房生意難做的一個很大的隱藏Debuff。
相比而言,場地大,器械全,各種需求都能滿足到60分的傳統健身房就成為了時代的寵兒。在過去20多年里,幾乎每個大型城市都會出現一兩家當地龍頭級別的大型連鎖健身房,比如浩沙、青鳥、一兆韋德、威爾士等等。
另外,無論是相比工作室,還是零售制的24小時健身房,傳統健身房都有一個過于強大的優勢,那就是穩定性
零售制健身房,永遠要面對善變的客戶,上個月還充了月卡,這個月可能就消失了。
但傳統健身房靠著預售制提供的大量現金流,往往在開業時就能收回投資,鎖住客戶,甚至鎖定未來三五年的開銷。至少在這三五年里,傳統健身房的穩定性零售制所不能比擬的。
在它跑路之前,它一定是活得最好的。
在我看來,跑路,是健身房能否賺錢最關鍵的一步。
只要干干凈凈不留痕跡地關店跑路,會員的預付款就能瞬間成為凈利潤。可以說,如果你投資一個健身房,倒閉才是你最好的退出機制。
但在倒閉之前,健身房都是一個見不到凈利潤的生意。
這里就可以從業者和所有者,也就是健身房教練銷售與老板之間的矛盾了。
前面我們提到各種名詞,零售制,預售制,私教課,會員卡,都離不開兩個字,銷售。
無論是何種健身房,銷售永遠是最重要的崗位。你在傳統健身房里,從前臺到私教,每個人都背著銷售的任務,每個人都盯著消費者,希望賣點什么給他們。你甚至可以說健身行業就是銷售驅動的都不為過。
而銷售是有成本的,每一單會員,每一節私教課,健身房都要分一部分錢給銷售人員。即使是新興的零售制健身房,也有銷售成本,只不過這筆錢變成了買流量,買搜索結果的錢,付給了大眾點評,付給了抖音,付給了App的地推人員。
而且銷售的提成,往往是這個月成了單,下個月就發提成。到手非常快。但健身房至少要花一年去服務一個用戶,服務完了,到手的利潤才是真正健身房賺到的錢。
再來談談教練。
事實上,無論是傳統健身房還是私教工作室,教練都承擔著很重的銷售任務。你甚至可以說他們主業是賣課,副業才是帶練。
在這樣的雙重身份下,他們不僅有作為銷售的提成,還會在每一次消課后,得到上課的提成。我前段時間聽一個健身房老板的分享,他說私教課收費,大概有一半是給銷售和教練的,剩下一半才是老板的。而且無論是銷售還是教練,每個月都有剛性的底薪支出。
可以說,開一家健身房,很大程度上就是養房東,養銷售,養教練。而老板要賺錢,只有靠最后跑路這一波。
06
那為什么健身房既惡心了消費者,也讓從業者不爽,還能讓投資者難受?
我的一個猜想是,其實以目前的健身人口來講,或許就支撐不了這么多健身房,尤其是連鎖房。
08奧運前的體育熱,以及2015年之后健身行業的投資熱潮,讓許多人對這個行業抱有大量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健身在中國可能成為一個萬億市場,會跑出幾家千億市值的大公司。
拔苗助長的結果,就是健身房需要依賴畸形的預售制維持現金流,需要以銷售為核心才能活下去,因而忽視了服務。
當然,過去幾年,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正在顯著提升,這也許會是健身行業的一個新機會。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天天新要聞】轉換價1港元,溢價203%!世大控股(08003.HK)擬發行3195萬港元的可轉換票據
6月25日丨世大控股()公布,2023年6月23日,公司作為發行人,與八名認購
熱門看點:客思控股(08173.HK)2022/23年財年業績盈轉虧、實現凈虧損305.2萬港元
來源:格隆匯格隆匯6月25日丨客思控股(08173 HK)披露截至2023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