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緣何成中國企業“必答題” 聽聽專家怎么說?
由聯合國相關機構倡導和推動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責任投資理念受到全球廣泛關注。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ESG(環境、社會、治理)資產規模將達到53萬億美元,占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1/3。
在中國,伴隨著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ESG也成為了企業的“必答題”。
【資料圖】
近期,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參與了央視財經《對話》欄目《ESG:國家戰略引領 重塑價值》節目的錄制,國務院國資委原黨委委員、秘書長,該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牽頭人)彭華崗,中國節能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及中國社科院教授、責任云研究院創始院長鐘宏武等共同探討ESG實踐之路。
ESG將企業價值關注點轉向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
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2004年,ESG首次作為單獨概念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表示區別于財務原則的企業績效標準和經營方式,最早應用于投資領域,隨后十余年,ESG的內涵、外延都不斷豐富。
彭華崗表示,ESG的很大價值在于將企業價值的關注點從過去單純的股東關注,轉向更為廣泛的利益相關者關注,即企業不僅要給股東創造財富,也要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種評價推動企業追求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重塑商業價值觀和商業價值體系。“E、S、G三者缺一不可,這會讓企業感受到,不僅要給股東創造價值,還要給社會、環境創造價值,只有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更有競爭力、生命力。”
鐘宏武認為,ESG中“G”的提出讓社會責任更容易落地,以前,社會責任更多是道義倡導,企業可能只有聲譽回報,沒有直接價值,但ESG提出后,企業有了很強的動力,此外,“G”是“E”“S”的基座,只有“G”打牢了,“E”“S”才能落地。
顯然,當前企業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ESG已經成為“必答題”,王玉鎖表示,企業的誕生、發展與社會發展總體狀態保持一致,改革開放時,我國出現了民營企業,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出現了上市公司,企業的發展一定離不開客戶、員工、社會以及對環境的要求、資源的使用,企業應該考慮相關利益方的訴求。“新奧倡導成為一個生態企業、生態組織,原則是客聚平臺、生態配資、平臺獲能、愿者多勞、多勞多得、共同富裕。即通過安排企業組織,實現共同富裕,提升企業社會價值。”
宋鑫則表示,ESG對企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因為價值評判體系不同,前進導向也發生變化,企業正在適應這種變化。中國節能的主業即綠色環保,與社會責任、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ESG等都密切相關。“我們正在思考和策劃在集團層面建立ESG報告體系,在機構體系中也設置了雙碳事業部。”
中國特色ESG評價體系更能反映中國企業ESG水平
從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來看,ESG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大型國際機構合作的“標配”,但在現有的國外ESG評級體系下,中國企業的優勢并不顯著。
在《對話》節目中,鐘宏武表示,長期以來,國外ESG評級機構對中國上市公司ESG評級呈現系統性偏低。 如何打破這種局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聯合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等權威機構,推出了貫穿全年的“中國 ESG(企業社會責任)發布”暨盛典活動(以下簡稱“中國ESG發布”),著力構建中國特色ESG評價體系,打造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ESG標準。6月13日下午,“中國ESG發布” 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正式舉行。
相比西方發達國家,ESG在中國起步較晚,全球ESG體系當前由西方主導。由于國際評級機構缺乏對我國企業的了解,國外評級方法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日益凸顯,由此導致中國企業ESG評級結果普遍偏低,對企業的融資成本、產品出口、品牌塑造等帶來重大影響。我們的ESG評價體系立足本土,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ESG價值觀,特別設置十大特色指標,包括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創新驅動、促進就業、應對公共危機、信息安全、公共服務,以期引導中國上市公司轉變思路,兼容并包,勇于擔當,奮起行動。
“中國ESG(企業社會責任)發布:《年度ESG行動報告》”系年度內首個成果。研究發現,中國大公司在ESG發展方面的總體水平和優秀企業占比已經與全球大企業相當,各行業頭部企業領跑可持續發展。
根據《年度ESG行動報告》篩選出的855家上市公司的評價結果發現,中國優秀上市公司ESG發展水平與全球相當,35%處于領先水平。
彭華崗表示,從標準來說,與國際接軌很重要,但目前為止,對于ESG的評價并沒有通用的國際標準。
彭華崗認為,對ESG評價的底層理論邏輯是利益相關方理論,即評價方應代表利益相關方來評價,因為ESG要對利益相關方負責,在這種情況下,本土化非常重要,所以,中國要有自己的ESG評價標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什么叫國際標準?中國如此大的經濟體,擁有龐大的企業客群,為何我國不能參與到標準的制定中?通過實踐,與國際標準找公約數,是解決問題的好路徑。
那么,在我國推進ESG的過程中,大型企業應該有何作為?在節目現場,王玉鎖表示,ESG發展到今天,已有非常好的經驗沉淀,如何把這些經驗擴散到各類企業很重要,與此同時,如何建立ESG工作激勵機制也很重要。“在這方面,新奧希望能為中小企業做一些工作,首先,在選擇供應鏈企業時,更注重ESG相關指標,此外,新奧的能碳一體化可以為感興趣的客戶提供支持和幫助。”
宋鑫則表示,首先,無論大、中、小企業都應遵守和踐行ESG理念,大企業更要起示范引領作用。其次,大企業、中小企業都要在技術進步上多做文章,只有通過技術進步才能讓ESG變得更可行。“比如,當ESG聚焦到雙碳目標時,對于碳足跡、碳排查、碳核算往往定量少,如果能把一個產業鏈的碳足跡弄清楚,在國際上一定會有話語權和競爭力。現在,我們有一些東西,歐盟不認,他們認為缺少類似碳核算、碳排查可數量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機制,我們在這方面要發力,把基座打好,才能讓雙碳目標、ESG有更多的國際語言。”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翟永軍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世界時快訊】中船科技: 公告編號2023-048 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修訂稿)修訂說明的公告
中船科技:公告編號2023-048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