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淘”首秀 東方甄選想象空間還有多大?
東方甄選還是那個舞臺,只是俞敏洪最好不要當主演,他更適合在幕后。通過受眾接受度更高的產品——主播、服務,甚至只是迎合需求的調度,逐步釋放東方甄選新的價值。這角色更像“導演”。
作者 | 肖九洲
(資料圖片)
編輯 | 劉亞杰
“您對東方甄選要在淘寶開播的事,怎么看”?在東方甄選要在淘寶開播的前兩天,《財經思享匯》先向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出了這問題。“在淘寶上直播?之前我去過他們直播間,還賣了幾百萬的貨哩。”聽到“入淘”的話題之后,新希望集團董事長第一反應是對東方甄選的帶貨能力的肯定 。作為東方甄選董事長俞敏洪多年的朋友 ,劉永好顯然對其帶貨渠道的拓展充滿期待。
俞敏洪同樣期待。8月29日17:30,他和同樣身著行政主廚服裝的東方甄選CEO孫東旭,共同出現在直播現場,炒了一道“大菜”炒雞蛋完成開場。簡單吃了幾口,又開始推介大米、海參、菜籽油、軟籽石榴……一刻不得閑。
“炒雞蛋加點醋,會有賽螃蟹的味道。”鏡頭前,他雙手展示廚藝,眼睛卻總在瞟著鏡頭外的實時銷量板,嘴里小聲念叨著“賣了一千多口鍋,還可以”。對于“入淘”后的首次亮相,俞敏洪對自己的表現還算滿意。
從最終成績來看,他確實應該滿意。數據顯示,19:00老俞下播后當天點贊數接近900萬,粉絲人數突破113.5萬。
從抖音直播到開發APP,再到淘寶,東方甄選的藍圖越擴越大,是俞敏洪野心大,還是江湖還需要東方甄選?
壹 | 非典型主播
客觀上,現在的俞敏洪與其他當紅主播,有很多相同點。
多數主播獲得成功后,難免“七年之癢”,總會循著各種理由,給自己營造“放空”空間: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后,李佳琦不再那么犀利與奔放。面對鏡頭,會表達出自己的壓力與倦怠,于是其背后公司美ONE開始“去李佳琦”運作時,他沒有表現抗拒。
淘寶直播數據顯示,618預售首日,李佳琦的“美妝節”活動累計上架338款單品,最終GMV高達49.77億元,同比增長21.4%。這離不開李佳琦強大的號召力,可旺旺、慶子、火娃、夢瑤等助播的作用,正日益增大。
相同的故事,也發生在羅永浩身上。在2022年5月明確表示退出“交個朋友”管理層,一心去AR領域創業后,直播間曝光率直線下降。整個2022年,王拓、李正、龔晨、林爽、王哆啦等一眾助播快速成長,將羅永浩的直播時長擠到僅有3%。
俞敏洪同樣如此。雖然在2021年他就成為“整個新東方唯一玩直播”的人,但眼下東方甄選的抖音平臺矩陣賬號已經有8個,平時還要參加活動自然是無暇頻繁直播。更多時候,他和李佳琦、羅永浩一樣,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是現在,老俞在東方甄選成長遇到問題時卻顯得過于平靜。
這些年,抖音的頭部主播更新速度很快。除羅永浩地位相對穩固,每年追隨者走馬燈似的換。2023年主播小楊哥已經能讓直播間的點贊量在一分鐘內突破一億,可是在2022年時榜單上還沒有他的名字。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財經思享匯》制圖
他會頂替羅永浩頂流主播的江湖地位嗎?目前還沒有統計結果,可是這并不妨礙羅永浩產生流量焦慮。由于按摩椅退貨運費問題未能理想解決,他厲聲批評杭州淘寶事業部負責人崔東升,“你做的所有糟糕的爛事,都使我在鏡頭前出丑”。
很多人說那是流量焦慮的業火,因為自從首次亮相抖音獲得1.1億元支付交易額,此后熱度日漸消退,無法再現當年的輝煌。
跳出抖音,故事同樣如此。
過了快速成長期,快手紅人辛巴只能在存量客戶中尋找增量時,即使“少量情感主播營造虛假數據刷單提升流量”,也會影響他的情緒,將矛頭對準快手,好一番指責批評——別人分走流量,就是不行。
相比之下,俞敏洪的冷靜顯得沒有道理。
參考光大證券發布報告,自5月份開始,東方甄選抖音直播矩陣日均GMV一直沒有改變下行趨勢。到抖音給自營平臺“關禁閉”的7月,日均GMV已經跌至2309萬元。
有觀點說,“入淘”之后東方甄選會有新起點。從8月29日的銷售數據反推——開播5分鐘觀看人數破10萬、截至9:00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只是這一切是在淘寶官方一周前就開始“應援”、自營商品“88折僅限當日”等一系列推廣之下。
還有人認為,東方甄選APP給了他勇氣。畢竟在該平臺啟動直播后,四天內的銷售額不斷上升,一度超過抖音平臺。不過那是建立在APP已經上線一年、培養一批固定受眾、全場自營產品85折促銷的基礎上,“斷糧”成本很高。
即便如此,俞敏洪還是不緊張。這一點,老俞跟其他主播很不一樣。
貳 | “新概念”帶貨
如果以主播的視角無法理解俞敏洪,或許應該換個視角重新觀察。
先來看一場活動:6月9日,東方甄選四川興直播專場活動在都江堰舉行,這場活動由四川省委網信辦邀請,獲得商務廳、文旅廳等多個部門支持,現場既有沐川草龍、舞動高原、歌曲演唱等表演,又少不了泡菜什錦、檸檬、榨菜、麻辣牛肉等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推介。
事后統計顯示,截至當日中午12:00直播間的在線人數突破10萬,15款商品銷量突破1萬單,酸辣粉銷量更是高達14萬單。
那一場直播中,鏡頭中的主角可以是現場文藝表演的團隊,也可以是銷量不斷攀升的產品,還可以是東方甄選全國行這個活動IP,四個主持人——董宇輝、頓頓、明明、中燦并不站在舞臺中央。
如此可見,弱化主播的存在感,不斷放大產品、文化、服務等元素價值,大概率是東方甄選有意為之。在俞敏洪構建的平臺上,主播不過是流量的媒介和產品的講解員,最終促成交易達成的是關注者對其價值的認可。
“其實就是客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最后變成一家以客戶需求為驅動的會員制的公司,客戶粘性非常大,互動性特別高。”從孫東旭的觀點不難看出,在東方甄選的商業邏輯中,塑造一切的是客戶需求,而非主播,這也讓東方甄選與眾不同。
站在主播的立場上看需求,價格是擊穿心理防線的最直觀因素之一,這也是得知帶貨產品非市場最低價時,李佳琦會與資生堂、蘭蔻、歐萊雅等品牌“撕破臉”抵制的根本原因——這動搖了頭部主播影響力的根基。
可是低價是用戶需求的全部嗎?
在董宇輝獲得成功后,已經有了答案。或許觀眾只是想體驗雙語帶貨、故事營銷、傾聽人生課,尋找精神慰藉,購物只是最終需求的附屬品。體驗過程中,低價并未主導他們的行為。這也是為何東方甄選的產品價格并不低,卻還能維持銷量的原因。
參考尚普咨詢的報告,中國消費者對農產品及加工品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化等特點,品牌、產地、營養,甚至背后的文化都成為左右選擇的重要依據,東方甄選不過是通過雙語帶貨、故事營銷、傾聽人生課等方式,迎合這些需求。
可巧,消費者愿意為此支付更高成本。
這樣看來,俞敏洪所作的,不過是將消費者希望了解的信息,通過合理的編排設定,將不同角色安放在合適的位置。剩下的,就是等待他們發光發熱,在某一時刻迎來化學反應。至于主播是誰,直播平臺是抖音還是APP,這些并不重要。
同樣的故事,也在山西和甘肅發生了,東方甄選逐步形成了“旅游直播、文化講解、特產帶貨”三合一的獨特模式。聽上去,俞敏洪并不希望被“主播”的概念框住,他更想成為故事的“導演”。
叁 | 想象空間
在“導演”屬性的支配下,東方甄選走在一條不同的路上,二級市場也有表態。
自四川行啟動直播(6月9日)到階段性高點(8月1日),東方甄選股價從32港元漲至42.5港元,增幅達到32.81%。或許在于投資人認可了東方甄選的路線,只是這條路線仍需“修補”。
“為什么叫東方甄選?因為我們在認真挑選,選出真東西。”談到自己選擇助農直播的路徑,俞敏洪如此表示。
當時,自己的熱度可以在各大直播平臺轉化為流量,與其共同創業的戰友可以成為主播,剩下的只是“選”。只是問題在于,就一個“選”的工作,東方甄選一直沒有做好。
2022年9月直播時,快手主播辛巴表示,某些直播間的產品價格過高,還聲稱“谷賤傷農”,純屬欺騙老百姓。
還沒來的及全面了解最新進展,玉米供應商“東嫂”主動“反水”,聲稱“農戶沒有獲得理想收益”,并愿意將東方甄選定價6元的玉米,以3元價格銷售。價格高低對東方甄選的影響有限,可扶農助農的動機被質疑,這才可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久后,有用戶投訴,東方甄選2022年6月銷售的厄瓜多爾大蝦,并非主播董宇輝宣稱的野生大蝦,而且存在缺斤短兩的問題。當初印在包裝顯著位置的提示詞,成了莫大的諷刺。
更為尷尬的是,此事被廣泛關注,時值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期間,兩層影響力疊加,讓東方甄選不得不面對信任危機。
眼下,俞敏洪扛起助推農產品行業發展的大旗,手下也不缺少影響力的主播矩陣,奈何號稱東方甄選,偏偏在農產品,這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選”不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主播可以將產品問題責任全部推給品牌方,或許還能換回個“為消費者發聲”的好彩頭;越是幕后支配者,越需要手里有過硬的資源,二級市場的擔憂正在于此。
如果不“選”,那就“自營”,于是加大供應鏈建設,成了東方甄選確定的方向。也正是此時,注定東方甄選不是交個朋友,俞敏洪要的也不是網紅主播訓練營。
從數據來看,在明確成長路線與一系列選品問題出現后,東方甄選自營產品占整體銷售額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2023年中期維持在50%上下浮動。東方甄選越來越意識到,產品能力如何,決定著發展上限。
數據來源:蟬媽媽
官方公布數據,東方甄選自營點已經有烤腸、意大利面、南美白蝦三款產品銷量突破百萬;同期,東方甄選在農產品產業鏈的第一個投資案例落戶河南焦作,正是為提升烤腸產能做準備。
如果更多的投資落地,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生產和銷售自營產品,那時東方甄選的價值,以及扶農助農的模式,或許還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END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一、美國股市:標普500指數升逾4,500點,因經濟數據強化投資者對美聯儲即將結束加息的預期。標普500指數上漲0.4%,報4514.87點;道指上漲0.1%,報34890.24點;納指上漲0.5%,報14019.31點。中概股
一、美國股市:標普500指數升逾4,500點,因經濟數據強化投資者對美聯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