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視頻丨多視角沉浸探館!成都川劇藝術中心9月試運行,送上“出片”和玩耍攻略
龍奕彤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攝影 盧春陽
8月23日,一座春熙路附近的紅色建筑,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開放的廣場上綻放著鮮花和綠植,還有川劇臉譜石頭作為點綴,已有不少市民在這里散步玩耍。
(資料圖)
這里是戲迷們曾經熟悉的成都“川劇戲窩子”。歷時3年,悅來茶園、錦江劇場等,煥新歸來。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項目經理、成都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趙道俊透露:“目前,藝術中心建設部分完整的效果已初步呈現,正在做開演前的準備,相信很快將與大家見面。”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夜景。葉丹柯 攝
近日,川觀新聞邀請到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王超,中建西南院設計二院總建筑師、成都川劇藝術中心的總設計師郭穎,帶著大家一起探訪這座總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的新地標,為游客提前做好“打卡攻略”,以飽眼福。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傍晚鳥瞰圖。葉丹柯 攝
更“出片”——
濃烈紅色外立面顯“麻辣”,光影斑駁+動態夜景
在華興正街遠遠望去,成都川劇藝術中心與此前最大的不同,當屬它引人矚目的外立面。紅色外墻與灰色的飛檐式起翹建筑屋頂呼應,將官式建筑線條的端正雅致與川西民居中青瓦的自在靈動融合,建筑的飛檐等外形靈感也來自于川劇中盔帽、斗篷等。它擁有濃烈的紅色外立面和銀色金屬帷幕,在陽光照射下,紅色會變得更鮮亮;金屬帷幕看似輕盈,卻為外表增加了一層閃閃發光的朦朧感。據介紹,這些金屬帷幕是由33條200公斤20米長的紗幔構成。
“出片”的紅色外立面和金屬帷幕。
郭穎介紹,這座建筑有不少“出片”的打卡地。比如,走近建筑的觀眾會發現,紅色的外立面實際上是由50厘米的正方形鋁合金“格子”構成,陽光透過這些格子,會在地面形成星星點點斑駁的方形投影,光影交錯配上濃烈的紅色,非常適合拍照。“用這種中國紅是考慮到成都陰雨的天氣。我們把顏色的飽和度和亮度都調得相對高了些,彰顯川人熱情麻辣的性格。”郭穎連打卡拍照的紅色“色號”都給大家選好了。
此外,更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每個紅色格子陰影處“暗藏機關”——一個小燈泡,這些小燈泡就像是一顆顆像素點,一共有數百個。趙道俊介紹,到了晚上這些類似于“像素點”的小燈泡就會散發出光芒,光芒最后會匯聚成許多抽象動態的圖案,還能顯示出巨大的“成都”二字,投射在金屬幕布上,既有成都特色又有川劇韻味。因此,無論是白天和夜晚,成都川劇藝術中心都很適合打卡拍照。
建筑外是開放式的廣場。
這座建筑也做了不少親民的設計。建筑配套的廣場采用開放式花園設計,花園里錯落地布置著仙人球、月季、紫薇等植被,青石板路和石頭路,形成一個免費休閑空間,親子群體、市民、路過的游客都可以在這散步納涼,購票的觀眾可進入室內。開放的廣場和劇場二樓的露天打卡區,加上金屬帷幔,形成一個巨大的“露天劇場”,演出不再局限于室內,老面孔的“新表情”更豐富,它也將成為太古里、暑襪街休閑游覽路線上的重要潮流節點。
更“年輕”——
“悅來茶園”變古樸劇場,“煙火茶戲”可加咖啡
走進成都川劇藝術中心的大劇場內部,“似曾相識”的感覺迎面而來,但又多了一份古樸的新鮮感。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的大劇場內部。葉丹柯 攝
兩座原錦江劇場的石獅子迎客入室,抬頭看是川西仿古建筑的雕梁畫棟,上面有些藍、黃、綠等色彩鮮明的彩繪和垂花柱,還有富有傳統中式美學的祥云,厚重又大氣。正對面是原錦江劇場里的川劇《白蛇傳》木色浮雕,上面生動地刻畫了川劇看家戲《白蛇傳》中“水漫金山”“盜仙草”“斷橋相遇”等經典戲曲場景。劇場內左右兩側是《花自飄零水自流》《塵埃落定》《天衣無縫》《沃野炊煙》等川劇的海報。
這種富有傳統戲曲韻味的設計,與外部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形成對比,逐漸把觀眾引入到一個富有詩意又夢幻的戲曲氛圍中,讓人暫時脫離城市的喧囂,拾階而上逐漸浸沒在傳統戲劇表演的氛圍中。
原錦江劇場變成現在的大劇場。
新修的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增設了360個座位,其中,原錦江劇場是現在的大劇場,有600個翻新的紅黑色的座位,劇場兩側設置了升降舞臺。王超介紹,劇場在保留劇場的舞臺機械、燈光音響、內部裝修、聲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現代化升級改造,全新的空調系統大幅提升了觀眾觀看的舒適感,現有舞臺設備能與現代科技結合,包括一些游戲聯動,滿足多樣化的表演需求。
新修的悅來茶園變成小劇場。
走過與大劇場連接的走廊,就能進入不少戲迷關注的“悅來茶園”。印入眼簾的是紅磚色的戲臺,背景上有著“悅來茶園”字樣。“悅來茶園”如今變成了一個古樸的小劇場。不同于一般的現代小劇場,它保留了悅來茶館此前的經典“萬年臺”的古樸布局,約有300個座位。在這里,堂廂的觀眾可就著古色古香的桌椅和茶幾,喝茶品戲。每把木椅都配上了軟背,便于觀眾長時間觀演。樓廂的觀眾透過二樓的玻璃面,可圍繞著戲臺就坐遠眺,沉浸式感受茶戲煙火氣。
悅來茶園。
“我們去掉了以前傳統戲臺的四根柱子,演員和觀眾視野都更加開放。”王超介紹,未來,這里將常態化上演川劇折子戲等演出和實驗小劇場劇目,票價約在30元至50元,觀眾不僅可以感受“川茶川戲”,還可以點咖啡,購買文創,一杯茶水的價格固定在25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劇場下方還設置了三層停車場,方便戲迷們前往。
“耍法”更多——
以川劇為媒,做“城市文化連接體”
“悅來,近者悅,遠者來”。始建于清末的悅來茶園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近代川劇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團體“三慶會”(后發展為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曾在此萌芽。1954年至2019年,悅來茶園多次修繕、改道開門,一旁還擴建了錦江劇場和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幾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劇藝術家、不少戲曲界梅花獎獲得者、民間戲曲藝人都曾在此演出,被西南票友們親切地稱為“戲窩子”。目前,成都川劇藝術中心的錦江劇場、悅來茶園、川劇博物館這“老三樣”進行了全面升級,由此帶來更多元的文化消費方式和藝術體驗。
煥新的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劇場不局限在是室內,游客能在外部看到露天川劇路演,也能走進內部參觀博物館里的川劇珍貴文物與光影資料。這里,有最正宗的川劇藝術表演,也有記憶中老成都的茶戲生活,更有以川劇為主題的咖啡館、酒吧、文創店、時尚音樂、劇本殺、非遺體驗與動漫主題聚會,將成為新晉潮流打卡新地標。
據了解,除了川劇,這里還能承載市面上大多數演出形式。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將邀請京劇、昆曲等戲曲界的名家名戲前來表演經典好戲和新晉劇目,一天能排至少5場戲,預計引入50部左右的好戲,薈萃在這座西南新晉戲曲文化高地,與四川觀眾四季相伴,有望9月中下旬試運行。
面向未來的戲曲才有希望。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院長蔣明睿說,新修建的成都川劇藝術中心為川劇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融入到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個“跨界”的空間是一座橋梁,一頭關懷著傳統川劇老戲迷的需求,一頭希望引流更多中外游客、年輕觀眾、戲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