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觀局丨不顧國內外反對,日本為何執意將核污水排入海?
北京時間8月24日12時,日本政府啟動福島核污染水首次排海。東京電力稱今天核污水的排放總量預計超200噸。從2021年4月日本決定排核廢水入海至今,2年多時間國際社會沒有停止對日本此舉的質疑和反對。
日本究竟為何一意孤行?
首先出于政治經濟利益考量。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副所長袁沖認為,日本把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是基于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他說,東京電力公司馬上就沒有儲存的地方了,新的污染水又不斷產生,從成本上看必須盡快處理掉,總之是拖不下去了。
【資料圖】
此前,日本政府的專家組在發布的報告中提到了五種處理核污染水的方案,包括注入地層、排入海洋、蒸汽排放、電解釋放和固化填埋。而經過成本評估后,排入海洋的成本最低。
東京電力公司宣稱,由于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土地有限,已無法再建造更多的儲存水罐,現有的水罐的137萬噸儲存容量將在今年秋季全部用盡。此外,一旦發生大地震,會帶來大量核污染水泄漏的風險。因此,日方進行核污染水的過濾、凈化和稀釋處理,并將其排放到海洋中。
有分析認為,從衛星圖像中可以看到,最早一批廢水罐已經出現了嚴重銹蝕的問題,需要更換,而這將是一項不小的費用。因此,日本政府選擇將核污染水排放到海洋中,并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儲存空間,而是不愿意承擔廢水罐維護的高昂成本。
其次,這一決策與日本的能源戰略息息相關。為了應對不斷加劇的電力短缺問題,盡管經歷了核電站事故的痛苦,日本政府仍積極考慮重新啟動核電站。
根據日方考量,如何處理福島核污染水將會成為今后類似核污染事故的風向標。如果按照科學環保的標準處理核污染水,相當于制約了未來對核能的投資發展。因此,可能出于對能源戰略的考慮,日本方面選擇了將核污染水排放到海洋中的方案。
袁沖還認為,日本之所以執意把核污染水排入大海與日本的政治體制也有一定關系,政府一旦作出決策,很難受到制約、更改。在日本國內,最新民調顯示,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海一事,多達88.1%的日本民眾擔心將使日本"形象受損"。由日本的核污水入海引發的抗議也在多個國家爆發,韓國等國家的民眾走上街頭譴責日本政府的一意孤行。
然而,反觀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此則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對于韓國政府來說,隨著美日韓同盟機制的進一步制度化,默許日本政府的這一決定可能會成為最為理智的選擇。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韓國總統尹錫悅對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關于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報告表示尊重。
2011年3月,一場規模為9級的巨大地震和隨后的海嘯使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經營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了核泄漏情況。這一事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最為嚴重的核事故之一,與1986年發生在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樣被評定為7級。
從彼時的天災到如今的“人禍”,日本此舉將開啟一個惡劣的先例——自己的事故造成的后果,扔給全人類共有的環境去承擔。日本極不負責任的決定,帶來的不僅是對全球環境嚴重的后果,更將削弱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的有效性。
8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就日本政府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發表談話,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日本停止這一錯誤行為。日方不應出于一己之私利,給當地民眾乃至世界人民造成二次傷害。日方所作所為是將風險轉嫁給全世界,將傷痛延續給人類的子孫后代,成為生態環境破壞者和全球海洋污染者,侵犯各國人民健康權、發展權和環境權,違背自身道義責任和國際法義務。日方將核污染水一排了之,同時也將自己置于國際被告席,必將長期受到國際社會譴責。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建國 李偉 綜合人民日報微博、外交部網站等報道)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康方生物(09926.HK)漲超6%,截至發稿,漲5.6%,報33港元,成交額8987.51萬港元
康方生物(09926 HK)漲超6%,截至發稿,漲5 6%,報33港元,成交額8987 51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