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智:在非搞權力政治,美西方引火上身
(相關資料圖)
非洲國家又一次政變,這一次尼日爾成了主角。從馬里、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再到尼日爾,這些發生政變的國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們都是前法國殖民地,它們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與法國有密切關聯;它們都是美西方在非洲推進反恐戰略、建立排他性影響的重要據點。這些國家在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政變,觀察者很容易將政變歸咎于其落后的經濟、乏善的治理、脆弱的民主……但2020年以來,中部和西部非洲的政變潮與美西方在非洲進一步推進權力政治以及非洲國家加速覺醒密切關聯。
美西方執意在非洲搞大國競爭,加劇非洲政治動蕩。近年來,美西方加大對非重視,高調提出各種戰略。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要重建與非洲的伙伴關系,實質是要改變法國在非影響力不斷下滑的局面。拜登政府的非洲新戰略則意欲與中國在非洲進行全面競爭。在布基納法索、馬里相繼掀起大規模的反西方浪潮、安全局勢失控的背景下,美西方加大對尼日爾投入,準備將尼建設成為新的反恐中心。美西方對尼的投入,并不是因為尼的民主制度多么符合美國期望,而是尼可能成為遏華反俄的新據點。美國前非洲司令部司令斯蒂芬·湯森曾表示“作為首要任務,美國需要阻止中國在非洲大西洋沿岸擴展影響力”。美西方花重金在尼等西非地區部署軍事武裝,名義上是反恐,實質是阻礙中、俄在西非及大西洋沿岸擴大影響。但一場場政變及伴隨著政變的反西方浪潮,讓美西方在非洲的“反恐”“安全援助”暴露出大國競爭的原形。
非洲國家加速覺醒,美西方在非洲陷入困境。政變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肯定是傷筋動骨的,但某種程度上確實代表著一種姿態。2020年以來非洲的政變潮,并不只是以往非洲政變故事的簡單延續,需放在非洲覺醒的大背景下。
首先,美西方在非洲反恐戰略的失敗,讓非洲國家陷入持續“安全困境”,政變發動者大多以安全失序為由,實施軍人統治。過去10年,美西方在薩赫勒地區的反恐行動導致該地區恐怖主義泛濫且呈現出向幾內亞灣蔓延的態勢。(廣義的薩赫勒地區從非洲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紅海,狹義的薩赫勒國家是薩赫勒五國集團,指該地區的5個核心國家,即馬里、尼日爾、布基納法索、乍得和毛里塔尼亞。)據相關調查報告,2022年全球恐怖主義襲擊造成6701人死亡,薩赫勒地區占了其中43%。此次尼發生政變后,布基納法索和馬里發表聯合聲明稱,對尼的任何軍事干涉將被認為是“對布和馬宣戰”。另一西非國家幾內亞也發表聲明表示,不同意西共體建議的制裁,包括軍事干預,并敦促歐盟重新考慮其立場。顯然,簡單的道德判斷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面對非洲的政變潮,美西方更應反省自己的作為。
其次,美西方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其經濟發展成果長期被掠奪,政變尋求更自主發展的可能。非洲國家獨立后,法國創立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在該區域內通用“非洲法郎”。使用“非洲法郎”的國家被要求將其外匯儲備的50%保留在法國國庫中,貨幣和匯率政策均只能由法國決定。馬里的巖鹽、鋁礬土、鐵、錳、磷酸鹽、鈾等礦產資源開采權基本被法國資本掌控,主要出口地也是法國。作為大量鈾礦的所在地,尼日爾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供應了法國15%的鈾需求,并貢獻了歐盟20%的庫存。美西方對非洲礦產等資源的控制,導致非洲國家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最后,美西方對非洲的價值觀灌輸適得其反。西方領導人談及非洲事務及對非政策,總是將價值觀掛在嘴上,一副教師爺的姿態。但對于西方國家的說教,非洲國家深感不滿,非洲頻繁的政變及政變后非洲社會的反應,折射出了非洲對美西方所謂民主價值觀灌輸的不屑。美西方在非洲的權力政治是這波非洲政變潮的加速器,尼日爾的政變不是非洲此輪政變的第一次,或許也不是最后一次。但美西方需要看清楚,在非洲搞權力游戲必將引火上身。(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瑞銀Q2加倉亞馬遜(AMZN.US)、英偉達(NVDA.US)等 連續兩季度減持微軟(MSFT.US)、蘋果(AAPL.US)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披露,瑞銀遞交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二
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作出的重要指示激勵干部群眾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 題: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