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浪潮之下,減速器概念股站上風口!
近期科技反彈不斷,減速器板塊也異軍突起,威力傳動(300904.SZ)漲20%,光洋股份(002708.SZ)漲9.99%,雙飛股份(300817.SZ)漲超6%,昊志機電(300503.SZ)、秦川機床(000837.SZ)、綠的諧波(688017.SH)均跟漲。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關鍵零部件“減速器”的行情后續能否持續,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資料圖)
政策、產業利好不斷,機器人景氣度攀升
機器人算是備受政策關注的行業之一。今年以來,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并設立100億機器人產業基金。
深圳、上海也先后發布了產業支持政策,5月末,深圳發布《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產機器人,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6月15日,上海市印發《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到增加制造業中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布局人形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賽道。
總體來看,北上深三地搶灘機器人產業,不僅推動工業機器人落地,并強調把握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交叉點——人形機器人。
2023年以來,AI技術被摁下了加速鍵,各種大模型爭先恐后,受益于此,機器人產業未來有望更加智能化,其滲透率可能進一步抬升。
產業端近年來進展迅猛。特斯拉、波士頓動力、本田等海外企業紛紛發布了人形機器人產品或其迭代產品,國內方面,優必選、達因機器人、小米、傅里葉智能、純米科技等亦逐步進行產品首發及更新。
值得關注的是,前華為“天才少年”、嗶哩嗶哩科技區百萬粉絲up主稚暉君出走華為后成立機器人公司“智元機器人”,專注于發展通用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該公司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遠征A1”此前已正式發布。
該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數輪融資,估值被曝在十幾億美元左右,背后的資金方陣容豪華,包括百度,高瓴、奇績創壇、經緯、鼎暉、比亞迪等等。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資本對于人形機器人的高度認可。根據高盛預測,人形機器人2025年至2035年銷量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94%,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1540億美元。
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人形機器人,行業快速發展背后的大邏輯是,全球勞動力缺口持續擴大,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力成本上升。與此同時,伴隨著國內技術進步和工程師紅利的崛起,機器人在制造業上正在替代工人,生產的效率大幅提升。
這也導致減速器的景氣度持續高漲,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是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根據ofweek數據,減速器、伺服、控制器占工業機器人成本的比例分別為35%、20%、15%。
在人形機器人中,由于關節和自由度更多,減速器的占比可能會更高,預計對減速器的需求將會實現數量級的增長。
上半年業績分化明顯
今年上半年,減速器板塊業績分化明顯。財華社根據公開資料,選取該板塊比較典型的5家上市公司,統計其上半年經營情況如下——
綠的諧波(688017.SH)算是以減速器為主業的公司,其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2億元,同比減少29.52%。受主營業務收入減少影響,歸母凈利潤為5064.11萬元,同比大幅減少44.74%。
綠的諧波主要產品是精密諧波減速器,其目前最大的下游應用領域為工業機器人。公司把營收減少歸因于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需求放緩,在半年報中公司表示,3C電子產品、半導體行業等市場需求低迷致固定資產投資放緩,使得公司下游工業機器人等行業需求承壓,并傳導至公司產品的需求端,導致業績承壓。
據悉,當下國內的機器人產品主要是工業機器人。其下游主要應用于汽車制造業及電氣電子設備制造業,上述兩個行業的機器人使用量占工業機器人整體使用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秦川機床(000837.SZ)是國內RV減速器龍頭,主要用于工業機器人、精密回轉機構、機床及自動化裝置。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9.75億元,同比下滑7.67%,實現歸母凈利潤8063.56萬元,同比大幅下滑48.26%,公司表示上半年制造業下游需求較弱,機床及工具類收入下滑,加上子公司聯合美國工業公司破產清算對公司業績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不過,公司旗下的零部件業務(包括減速器)上半年實現收入7.20億元,同比小幅增長2.95%,目前公司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產能為6-9萬套,2023年公司預計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產品銷量和收入在去年基礎上實現30%的增長。
雙環傳動(002472.SZ)是國內汽車齒輪行業龍頭,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36.86億元,同比增長18.99%,實現歸母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46.89%,業績較為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雙環傳動旗下的減速器及其他收入為3.1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6.30%,RV減速器業務同環比均有顯著增長。
結語——
總的來看,減速器賽道的業績可圈可點,雖然宏觀經濟的影響給部分產業鏈公司帶來壓力,但由于機器人滲透率的提升、AI技術帶來的變革等因素,減速器業務的潛力仍不可小覷。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人形機器人也是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減速器賽道由于較高的技術壁壘,過往一直是國外品牌主導話語權。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相關零部件的國產替代進程正在加速,競爭的格局倒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迎難而上。
本文源自:財華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