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獨家專訪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特大暴雨為何突襲深圳?
9月7日傍晚至8日上午,深圳出現了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暴雨。據深圳市氣象局監測,截至9月8日15時00分,全市降雨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七項歷史極值,分別是最大滑動雨量2小時(195.8毫米,鹽田正坑)、3小時(246.8毫米,鹽田正坑)、6小時(355.2毫米,羅湖東門)、12小時(465.5毫米,羅湖小梧桐)、24小時(559.6毫米,羅湖小梧桐)、48小時(615.4毫米,羅湖小梧桐)、72小時(616.4毫米,羅湖小梧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特大暴雨為什么突襲深圳?這場雨還將持續多久?類似的極端天氣還會出現嗎?9月8日下午,讀特記者獨家專訪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解答關于這場降雨的疑問。
截至9月8日14時00分,過去72小時羅湖小梧桐雨量達到614.6毫米(原紀錄:611.1毫米),成為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7項歷史極值。(圖片來自深圳市氣象局)
極端性特大暴雨由多種因素結合促成
“強度超強、持續時間超長、強降雨范圍超大”,是深圳市氣象局對此次特大暴雨特征的描述。不論是強度、持續時間還是降雨范圍,氣象部門都使用了“超”字來強調此次降雨的特殊性和極端性。出現這場特大暴雨的原因是什么?
胡嘯分析稱,此次深圳的極端性特大暴雨首先是由臺風“海葵”殘余云系所造成。“海葵”登陸臺灣之后在福建、廣東接連登陸,并繼續西移,所以“海葵”的殘余云系制造了一些負面影響。
其次,季風增強也給此次降雨提供了“有利條件”。雖然臺風“海葵”已經停編,但位于它南側的西南季風很強,制造了有利的水系條件,導致它在向西移動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消亡。在季風環流中,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的負荷正好來到珠江三角洲,所以帶來了強降雨。另外,海陸熱力不穩定性高帶來單點持續降雨,加上“列車效應”的影響,所有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了這一場破記錄的極端性特大暴雨。
臺風“海葵”體格不算大并且已經停編,卻帶來如此強烈的降雨影響,許多網友表示不理解。胡嘯對此解釋稱,“臺風的強度和最后所制造的影響是不能劃等號的。”
胡嘯表示,臺風“海葵”是非常典型的“小臺風大影響”。“小臺風”并不是指這個臺風個頭小,而是因為它登陸福建廣東一帶時強度已經很弱,是一個看起來風速比較小的臺風,從風的角度來講它沒有什么大的影響。但從雨的角度來講,它后續的持續性降雨制造了非常明顯的災害,并且在西移過程中又有季風的支持,影響更大。所以,不能說臺風停編了,它的影響就結束了,這應該是兩個概念。
“在臺風‘蘇拉’過境深圳的時候,大家防范的是短時降雨以及可能出現非常強勁的大風影響。但實際上這種弱一點的臺風,如果和季風、冷空氣結合制造降雨,可能甚至要比更強勁的臺風帶來的大風影響要更大。”胡嘯表示。
截至9月8日17時,深圳降雨情況。(圖片來自深圳市氣象局)
臺風降雨影響還將持續
這場極端性特大暴雨導致深圳多地出現積水,城市運行受到嚴重影響。這場雨還要下多久?
胡嘯分析稱,季風低壓和“海葵”殘留云系未來逐漸向西移動,它的移動速度也決定著這場降雨何時能完全停止。從目前情況來看,9月8日入夜之后到次日,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降雨將明顯減弱。
不過,由降雨衍生的次生災害還未完全結束。胡嘯解釋道,降雨結束后,山區的土壤水處于飽和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有可能出現滯后性的自然災害,比如山區滑坡、山頂崩塌等,此類影響還將持續一周左右的時間,因此,在降雨結束后應謹慎前往山區游玩。另外,雖然9月已進入白露節氣,但對于南方來講暑熱還沒有結束,也就是說臺風影響可能還會持續,接下來仍需保持警惕,繼續關注是否出現新的臺風和強降雨影響。
類似的極端天氣以后還會出現嗎?胡嘯表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引發的災害可能會越來越多,這是目前科學家的共識。原因是在氣候變暖之后,大氣當中的水循環加劇,由此出現更多的水汽輸送異常天氣,此次發生在深圳的特大暴雨就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他表示,“從這次特大暴雨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單點雨量累積大、單點降雨很強,這是和整體天氣環境形勢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所以今年在臺風季,暴雨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的。”
(作者:讀特融媒體記者 陳致遠 陳雯莉 魏丹 陳苑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