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人體“房梁”的“維修師”
(資料圖片)
屋有梁,人有脊,脊柱素有“人體第二生命線”之稱,拯救脊柱不僅是為了幫助患者“站起來”,更是為了支撐其“活下去”。威海市立醫院脊柱骨科主任—陳聰,就是這樣一位人體“房梁”的“維修師”。
視頻加載中...高考那年,在醫院里照顧生病的奶奶時,陳聰目睹了太多醫生救死扶傷的瞬間,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醫科大學,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陳聰說,真正從醫以后更加喜歡這個職業,醫生這個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身的榮譽感比較強,外科醫生做了一臺高難的手術就像是登山運動員攀登高峰一樣,總是有不斷的挑戰。
脊柱手術是骨科里難度較高的手術,很多時候,患者手術的部位是前有胸主動脈大血管,一旦碰破,患者就會大出血而死,后有脊髓神經,碰傷一點,患者就會癱瘓。游走在脊髓神經上,風險是非常高的,稍有不慎可能會導致手術失敗,手術失敗就意味著患者可能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甚至殘疾,對我們來講每臺手術都如履薄冰,確實是感覺責任重大。
屋有梁,人有脊,作為“人體第二生命線”的脊柱一旦出了問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有極大影響。然而,由于觀念問題,很多老人患病后,往往對手術治療很恐懼。
陳聰回憶說,曾經有一位腰椎滑脫癥的病人,六十多歲,腰椎滑脫走幾十米就走不了了,當時他說必須要做手術,然而患者因為害怕并沒有聽從陳聰的建議。半年后,當患者再來就診時,病情已經進一步惡化,只好進行了手術。手術后效果非常好,生活質量非常高。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十多年,然而陳聰至今難忘。如何消除患者的擔憂,除了醫生的責任心外,還要有先進的診療知識和技術。所以這么多年來,陳聰一直都在擠時間學習。
陳聰說,醫生永遠是在學習的路上,你不學習,可能三年五年你就要落伍,包括新的微創技術、新的設備、新的一些手術方式都是在幾年一更新,所以你不學習就要落伍。
一年400多臺手術,救治患者的過程,陳聰也成了一名脊柱疾病的患者。陳聰說,醫生行業里有一種笑話,就是干哪行得哪行的病,因為我們總是站著做手術、低著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手術當中可能沒有感受,往往在手術完成的那一瞬間,一下手術臺渾身就散了,經常脖子疼、腰疼,我也為了這個去做過檢查,就是各種退變都有。但是艱難過程中總是有前進的動力,這種動力一個是來自于自身知識的需求,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另外成就感是每天能夠給予你的,來自于患者的信任。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狂漲、爆發、暴漲!投資者注意了,軍工股、清潔能源、5G、虛擬電廠、AI概念股等行業和龍頭股已經備受關注,還有超級船東國、左側底部機會等投資品種也值得關注,趕緊看看哪些潛力股有望登頂!|產業鏈情報站
瀘州老窖特曲60版沉浸式懷舊音樂劇宴以歷史上的明華糖廠為場地,通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