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言城市 | 關注城市發展新動能之文旅消費
(相關資料圖)
文/王克劍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總體恢復向好,其中,文旅消費表現尤為亮眼。
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旅游總人次達23.84億,同比增長63.9%;國內旅游收入達2.3萬億元,同比增長95.9%,兩個指標均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80%左右;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9.33萬場,同比增長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元,同比增長673.49%……一組組數據足以證明文旅消費穩開高走、加速回暖。文旅需求集中釋放,能短時間內產生聚集效應,拉動交通、住宿、娛樂、餐飲等一系列消費,并推動相關行業增加就業機會。可以說,文旅消費已成為當前我國新的消費增長點和動力源,這對促進經濟復蘇、提振發展信心等具有較大綜合效益,有利于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通過出臺支持政策、推出惠民措施、開展推廣活動等,推動文旅業全面復蘇,同時有力帶動了與之相關的服務業回升。盡管文旅消費加速回暖,但是文旅消費在政策、供需等領域仍存在不少問題,人們的消費能力、消費意愿、消費模式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文旅業應如何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不斷釋放消費潛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從法規政策、產品供給等多方面發力。
首先,要制定、補充和完善文旅新業態法律法規,探索制定支持文旅新業態發展的政策,形成適應文旅新業態的政策體系。通過建立健全文旅新業態的安全、知識產權等監管機制,引導文旅新業態安全健康發展;通過嚴格規范文旅市場秩序,豐富文旅行業監管手段,防止“不合理低價游”等市場亂象蔓延,杜絕文旅促消費演變成“以購養游”;通過加大出入境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海內外市場宣傳推廣,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提升配套國際服務能力和水平。
恢復和擴大文旅消費,除了需要政策精準發力,還需要經營主體主動作為。根據當前我國文旅市場消費分層、市場下沉、總體升級的特點以及個性化、品質化和多樣性文旅消費需求,要創新消費場景、培育新型業態和消費模式,才能更好滿足消費者文旅消費需求。
因此,要持續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不斷激發文旅市場新動能。通過推動更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入旅游業,鼓勵旅行服務商、旅游供給商加快創新腳步,更好促進旅游消費;通過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構建新消費場景,并加強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推廣;通過引導內容創新,利用VR、AR等科技手段,形成數字化資源優勢,提升文旅企業價值;通過關注城市、街區和鄉村的文商體旅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文旅消費新格局,推動主城區和主街區客流向輔街、后街分散,有效擴大城市文旅消費;通過制度、投資和市場創新,推進鄉村旅游發展,促進鄉村“非遺”走進當代生活,培育更多鄉村文旅品牌,推進鄉村文旅產品迭代升級和鄉村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此外,要聚焦重點人群,充分解決“一老一小”的出游痛點,促進優質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針對老年人旅行中因不會使用網絡和智能設備而出現的各類問題,要及時提供解決方案;在研學文旅方面,要加強運營管理,對諸如校園內交通人流管理制定統一標準,提高管理質量,提升旅游體驗感;建立兒童友好型城市,通過提升城市文旅基礎設施水平等手段,更好滿足兒童文旅消費需要。在不斷關注中老年旅居康養、青少年研學旅行、兒童主題游及鄉村居民觀光休閑等文旅市場新動態之際,及時推出符合這些群體消費偏好和支付能力的產品,創造更多新型旅游體驗場景,才能搭上文旅消費這列快車。(作者王克劍:城市建設雜志社社長)
編輯:李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