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命賽跑每一天
每一次啟程都鳴笛沖鋒,每一個瞬間都生死攸關。在人們的印象中,他們是一群行色匆匆、奔跑在守護生命第一線的白衣戰士。很多人只會在焦急萬分或忐忑不安的情況下遇見他們……
(資料圖片)
今天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日前,記者走近院前急救120醫務工作者,與95后急救女醫生肖悅寧一起,奔跑在申城各個急救現場,記錄下一次次爭分奪秒搶救病患的“生死時速”。
“一秒關乎生死,一瞬擔負生命。”雖然經常累得滿頭大汗,有時飯吃到一半就要出任務,肖悅寧對這份事業依然保持著滿腔熱忱,“救人是件快樂的事,我們的出現就是病人和家屬的定心丸。”
“后面我還是要回訪一下”
“您好,120嗎?家里老人突然暈厥流血需要急救。”“您別急,請告訴我們準確位置,保持通訊暢通,救護車很快就到……”清晨,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普陀分站內,急促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肖悅寧和車組人員接到電話后迅速出車。
肖悅寧扛著急救器材沖到屋內,發現老人呼吸急促、神志迷糊地癱坐在廁所內。家屬在旁邊手足無措,焦急萬分。她連忙擠進狹小的空間,一邊上監護器械,一邊呼喚著:“阿姨、阿姨,嘴巴閉上喘氣,不然一會兒就呼吸性堿中毒了。”
從家屬那里了解到,老人做完化療不久,之前大量流鼻血,還暈厥了,其間甚至出現了呼吸暫停的情況。肖悅寧判斷,老人可能是一過性休克,于是立即為她開放靜脈,為后期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做準備。
“一、二、三走,小心,慢一點。”肖悅寧和同事們將老人用擔架迅速送上救護車,并立即用對講機將老人情況通報給即將送達的同濟醫院。“我們提前報告,就是為了讓醫院提前開放綠色通道,做好搶救準備。”肖悅寧解釋,“急救就是要爭分奪秒。”
救護車到達醫院后,院外早有醫生在等候,老人也立即被送入搶救室。不過老人的狀態讓肖悅寧還是有些擔心,“后面我還會回訪一下,問一下到底什么情況。”
“為你點贊,你可以抵兩個男人”
剛送完老人,還沒出醫院,肖悅寧車組又接到一個轉運任務。骨折無法移動的老大爺家住沒有電梯的老式居民樓,需要抬下樓。家屬在得知是位女醫生上門后,很是驚訝,“你是女的啊,很重的,行嗎?”“沒關系,我可以的。”她毫不猶豫地回答。
“很多家屬看到我都會說,哎呦,還有女孩子干這個活,我們都沒見過女孩子。”她坦言,120急救一線的女醫生的確很少,尤其是普陀分站,周邊大多是沒有電梯的老式居民樓,有時一整天下來幾乎都在抬人,回到分站后需要趴一會才能恢復力氣,不是所有女生都能堅持下來。“爸爸是漁民,我從小在家里就會幫著干活,所以力氣就比較大。”
在大爺家里,肖悅寧和同事們迅速用設備將骨折部位固定住,將大爺轉移到軟擔架上,肖悅寧負責抬頭部位置,急救員和駕駛員負責軀干和肢體部分兩邊,三人小心翼翼地從四樓沿著狹小的樓道將病人抬到樓下。在即將抬上救護車的時候,大爺為肖悅寧豎起大拇指,“厲害,為你點贊,你可以抵兩個男人。”
送完病人,回到車上脫下手套,肖悅寧的雙手早已被汗水泡得發白。在她看來,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總會遇到許多暖心的時刻,“救人是件快樂的事,駕駛員和急救員也與我配合得很好,這讓我很滿足這份工作”。
趁著休息間隙,她趕忙打電話了解前一位阿姨的情況。從家屬得知老人是因為藥物反應而暈厥,現在生命體征已基本恢復正常后,她心中的石頭才算放下。
“急救處理得好,對后續治療幫助很大”
“適意(舒服),太好吃了。”臨近下午3點,肖悅寧和車組才匆匆吃上午飯——急救員鮑師傅買的面包和豆漿。不過才咬了兩口,急救任務又來了,車組需馬上出發。“有時候我們能吃好飯,但有時候就是不巧,剛點好餐任務就來了,那只能先跑任務,回頭再找機會吃。”肖悅寧一邊說,一邊喝上口豆漿,戴上口罩再次“戰斗”。
在金沙江路祁連山南路路口,車組接到了車禍傷者。傷者滿臉鮮血,看到救護車抵達,自行走了過來,“大概率可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但因為她摔到頭了,還是有腦震蕩或者顱外傷的可能,病人上車后我們還是仔細查體,給她上監護儀,并對傷口進行包扎處理。”
肖悅寧告訴記者,院前急救非常重要,“急救處理得好,對醫院急診科醫生的后續治療有著很大幫助。所以急救醫生同樣需要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
由于家屬還在趕來的路上,肖悅寧和同事們就協助患者辦理了就醫手續,讓她定下心來,“要讓病人和家屬知道,有什么緊急情況我可以先處理,保證你的生命安全。”
結束了一天的出車任務后,肖悅寧開始整理和復盤一天的病例,以此精進專業技能。“學習永遠在路上,同時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新鮮的血液加入到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更專業、更及時的救治。”對于急救事業,肖悅寧充滿熱情。
作者丨糜俊豪
來源:文匯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