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醫師丨薛剛:仁心醫眾生
“守護患者的生命健康,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職責。”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與職責,薛剛已經在醫生的崗位上堅守了近20年。目前,薛剛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及內鏡工作,熟練多種內鏡下微創治療,在消化道早癌的診治及膽胰疾病的治療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長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技術。十幾年來薛剛一直兢兢業業,致力于醫學研究與實踐,為更多膽總管結石、急慢性胰腺炎、梗阻性黃疸以及消化道腫瘤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夙興夜寐 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消化系統包含的器官很多,從食管、胃、小腸、大腸到肝臟、膽囊、胰腺等,因此消化系統疾病種類繁多,不但有很多跟廣大人民群眾飲食息息相關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而且不乏急危重癥,例如急性化膿性膽管炎、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完成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既需要內科橫向知識儲備,做出正確的診斷,更需要規范熟練的內鏡操作。
【資料圖】
白衣天使獻真情,醫護同心為病人。薛剛自2004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除了每周三個半天的門診、兩個全天的手術日,以及每天的查房和對研究生、規培生和下級醫師的帶教等,幾乎每天都在醫院的各個角落忙碌,科室同事們都戲稱他為“住院醫”。數年如一日,薛剛堅守在臨床一線,在他看來,自己的辛苦不值一提,守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大事。
細致入微 做患者精神上的慰藉者
消化內科門診患者數量很多病因也雜,薛剛的問診以及查體都做得特別仔細認真。對于患者出現的癥狀,不但要詳細了解癥狀發生的誘發因素、緩解因素、伴隨癥狀等,還要認真進行體格檢查。例如,很多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腹痛往往不是主訴右下腹痛,而是以上腹痛為首發癥狀就診,如果不進行細致的體格檢查,就有可能造成誤診和漏診,從而耽誤患者進一步治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像薛剛常給學生們講的一句話:無論醫學和科技再怎么發展,無論你從事什么專業,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是一名醫生的基本功,不能只借助于CT、超聲、胃鏡等檢查。只有夯實基礎,才能應對更復雜的手術和更加棘手的問題。
薛剛常叮囑自己的學生們,要懷著一顆醫者仁心,不但要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確的判斷,更要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更要減輕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情緒。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
廢寢忘食 時刻關注患者的病情
人命關天,醫德為重。無論是門診日,還是手術日,薛剛醫生都會堅持對住院部的每位患者進行查房。用薛剛的話來說,需要住院的患者多是病情復雜和危重的,他們選擇在這所醫院就診,選擇了自己作為主管醫生,也就是選擇了信任,當他們把生命交給你的時候,你就必須全力以赴。
據薛剛回憶,那是在兩個月前的一個晚上,在他完成一整天的門診工作回到病房查房的時候,有一位膽囊結石伴有上腹痛的住院患者突然出現寒戰,繼而出現高熱,體溫上升到40℃,心率增快,血壓有下降趨勢。經過查體,薛剛發現患者鞏膜出現黃染,于是他當機立斷,安排行急診CT以及一系列血液檢查,明確了膽總管結石、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診斷,他深知這種疾病的危險性,立即指示急診進行內鏡下微創手術(ERCP)。在麻醉科和介入手術室醫護的配合下,當晚順利取出患者膽管內結石,患者轉危為安。
當他從手術室回到病房的時候,已經晚上10點多了,一個面包,就是他的一頓晚飯。但是薛剛卻滿臉笑容地說:又挽救了一條生命,這口面包真的很香。
專攻術業 將醫學理論應用于手術實踐
近年來薛剛主攻ERCP的相關治療技術,已成功為無數膽、胰疾病患者通過微創治療的方法解除病痛,從而避免了外科手術開刀的痛苦。中華醫學會令狐恩強教授提出:“超級微創”的時代已經到來。ERCP技術更是消化內鏡治療技術皇冠上的明珠。但進行ERCP手術需要在射線下工作,要求醫生要穿著重達30多斤的鉛衣進行手術操作。每次手術日結束,薛剛的手術衣總能被汗水浸透好幾次,他沒有絲毫怨言,依然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臨床一線醫生的職責。用薛剛自己的話說:選擇了醫生這個行業,就要把人民的健康放到第一位,讓患者能從你的診療過程中獲益,受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是一件幸福開心的事。
消化內鏡是消化內科醫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通過胃鏡、結腸鏡檢查不僅能對很多胃腸道疾病做出準確的診斷,更可以進行多種內鏡下治療。“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這是李兆申院士的一句名言。薛剛在日常內鏡室工作中將這句話落實到每一個患者、每一次檢查中。他對每個患者都會進行認真、規范、細致的檢查,不放過任何一處可疑的病變。
義無反顧 毅然奮戰在疫情最前線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在黨和各級政府的英明領導下,我們開啟了艱巨且光榮的疫情阻擊戰,也向全世界做出了最優秀的防控措施表率。這期間,全國各地醫務人員盡心竭力,為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病魔英勇抗爭,與死神博弈較量。薛剛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請戰、沖鋒在前,奮戰在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線。
2022年初上海市新冠疫情肆虐,在滬醫護人員告急。在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衛健委的統一協調下,山西省首批援滬醫療隊于2022年4月25日馳援上海。薛剛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請纓,跟隨以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為主體的首批醫療隊接管了當時做為“方艙醫院”的上海市公惠醫院,并做為醫療組長參與值班、危重病人救治等臨床一線工作。上海市公惠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多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礎疾病多,病情復雜,易出現“重癥化”。薛剛在院領導的統籌領導下,帶領著自己的醫療小組,對所有患者進行逐一排查,對重癥病人實施分區重點管理。工作期間,薛剛不畏感染風險,對于不能進食的重癥患者,親自去下胃腸營養管。經過30個日夜的奮戰,薛剛及山西援滬醫療隊圓滿地完成了黨和國家下達的任務,得到了國家衛健委督導組以及張文宏教授的高度贊揚。
言傳身教 做消化醫學的傳播者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作為醫科大學教學醫院,承擔著培養本科生、研究生、規培生等眾多教學任務。醫學的傳承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薛剛負責著科室里一大部分教學任務,無論是理論課堂上的講課、臨床工作上的講解,還是內鏡操作中的演示,都會力求規范、詳細,跟學生積極互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行臨床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深受廣大學生以及教務處老師好評。薛剛曾代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赴山西省各地市級醫院進行巡回教學活動,并獲得“山西醫科大學教師課堂教學一等獎”“山西省優秀規培帶教老師”等稱號。
持之以恒 為消化醫學的發展添磚加瓦
醫學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一名醫務工作者需要終身在學習的道路上前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薛剛利用碎片時間進行業務學習,不停地閱讀專業文獻、參加學術會議、進行科學研究等,不斷地更新著知識庫,堅持學習著國內外的新技術,從而更好地為臨床工作服務。薛剛目前有很多學術任職,包括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結直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超級微創協作組委員、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消化病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山西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山西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醫學分會消化及消化內鏡專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近2年薛剛一共參與制定并修改了4部全國專家共識意見,其學術地位也得到了國內專家的認可。
虎守杏林春日暖,龍蟠橘井泉水香。“守護患者的生命健康,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職責,說到底,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臨床醫生,只希望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把自己奉獻給國家醫學事業的發展”,薛剛如是說。
最后,祝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節日快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