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元,又一電池回收企業完成A輪融資!
普華資本消息顯示,近日,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天能新材料”)完成10億元A輪融資,由普華資本、中金資本領投,中建材基金、富浙資本等跟投。
本輪融資將用于助推天能新材料生產基地的建設,助力其強化規模運作優勢,優化區域循環基地和廢舊電池回收渠道布局。
(資料圖)
資料顯示,天能新材料成立于2018年,系天能動力(00819.HK)旗下鋰電回收板塊主體,主要從事廢舊鋰離子電池的回收處理、循環再用及梯次利用業務,于2021年12月獲得工信部廢舊動力鋰電池回收梯次、再生利用雙白名單認證。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今年5月,天能動力曾公告,天能新材料與現有股東及外部投資者(乙方)訂立了增資協議。根據協議,各乙方同意支付總認購價款人民幣10億元以認購新增注冊資本。
完成增資后,天能動力在天能新材料的間接持股比例將從65%降至約49.27%。
根據當時公告,所獲的10億元增資,其中6億元用于天能新材料在江蘇濱海的基地建設,1.5億元用于區域循環基地和廢舊電池回收渠道,剩下的2.5億元用于天能新材料的一般營運資金。
而且,在簽訂增資協議的同時,各方還訂立了股東協議。根據股東協議,若天能新材料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實現合格上市或甲方及/或丙方(天能新材料現有的股東)在合格上市前嚴重違反股東協議、增資協議或新公司章程,各乙方無須支付權利金而有權要求甲方及/或丙1方回購其擁有的甲方股權。
這也意味著,天能新材料或有上市計劃,或將成為天能動力旗下又一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不過天能動力并未對此作出回應。
業績方面,2021年-2022年,天能新材料除稅后溢利從5403.4萬元增長至1.26億元。
今年上半年,根據天能動力公告,鋰電池循環產業取得營業收入約3.09億元。
產能方面,天能新材料目前已具備年處理2.3萬噸廢舊動力鋰離子電池梯級利用及綠色回收再利用能力,在建10.3萬噸產能將于2024年逐步滿產。
技術實力方面,據天能動力公告,天能建成了業內領先的廢舊鋰電池回收處理生產線,鋰的回收率提高到88%以上。公司還與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南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緊密聯合,開展技術研究。
發展規劃方面,據天能動力公告,公司將加速推進3個綜合干濕法處置基地、5個區域循環基地、N個回收處置點的「3+5+N」城市礦山開發布局,實現回收網絡布局的最大面積覆蓋。
據EVTank數據顯示,預計2026年中國理論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量將達到231.2萬噸,理論市場規模將達到943.2億元。
近千億級的市場機遇,自然吸引了包括動力電池企業、主機廠、材料企業、第三方回收企業在內的各方“勢力”入局,而且入局者們還通過相互合作,構建廢舊電池循環回收的資源閉環的模式。
自2022年以來,電池回收市場一片火熱,金晟新能、順華鋰業、賽德美、博萃循環、恒創睿能、動力再生、杰成鎳鈷、融通高科、錦源晟、金凱循環、瑞龍科技等產業鏈企業接連宣布完成大額融資,投資者不乏蔚來、陜西汽車、蜂巢能源等車企及電池廠身影。
今年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更是發力布局電池回收,以邦普循環和格林美為主體,相繼落地了大型項目和全新合作。而且寧德時代還計劃進一步擴大海外電池回收布局,目前正在與歐洲合作伙伴商在歐洲建立多個動力電池回收站,同時也在尋找合作伙伴在北美建動力電池回收站。
雖然電池回收市場前景廣闊,各路人馬齊聚“下注”,但眼下更緊迫的問題是回收能力過剩。根據西恩科技招股說明書披露的11家電池回收企業,這些企業2021年的回收利用能力為55.1萬噸,而實際回收量僅為14.6萬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