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鴻時代的美圖:邊界之內,掘地三尺
文 | 闌夕
【資料圖】
今年6月,吳欣鴻在股東大會上被選為美圖公司的董事長,之前一直是CEO。
他接的是蔡文勝的班,蔡文勝從2013年開始擔任美圖董事長,到今年為止剛好10年。
蔡文勝是生意人,最初的美圖秀秀是他投的,后來從天使投資變成親自掛帥,不但檢驗了美圖作為優質資產的獨特性,也開創投資人和創始人搭檔分工的管理模式。
吳欣鴻倒是一個埋頭做產品的角色,對內以「卷」著稱,每天24小時,除了飲食起居,幾乎每一分鐘都被安排在了產品開發和公司運營的工作上。
美圖做過智能手機,搞過短視頻社交,買過數字貨幣,存在感不可謂不高,但在具體的戰略方向上,很難說得上有確定性。
直到這幾年,吳欣鴻推動改革,對內聚焦工具主業,對外重整公司形象,創造出了離開泥沼的跳板。
事實證明,吳欣鴻的帶隊成績不錯,美圖2023年中期業績利潤大漲300%,股價也相比去年同期翻了近4倍,產品經理和資本市場的對話一片融洽。
從CEO到董事長,說明在人工智能的大時代里,負責開船的那個人才是船長。
· · ·因為AI浪潮打來而調整坐姿的人不在少數。
谷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自從2019年辭去職務之后就不再過問公司事務了,但從今年年初開始,謝爾蓋·布林平均每個星期會有3-4天去谷歌坐班,甚至參與到了招聘AI科學家的細節事物上,功成名就的老幫主出山,只意味著江湖從此不太平。
比爾·蓋茨是一個退休幾十年專心搞慈善的閑人,近來被微軟投資的ChatGPT「撩」得按捺不住,又是親自給OpenAI布置作業,又是重回微軟參加高管會議,他說自己仿佛再次經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萌芽階段——的興奮感。
大佬們都是天生的獵手,只有在看到空前未有的獵物聚集時,才會如此統一的興奮起來。
美圖判斷AI價值的時間點,可能比絕大多數互聯網同行都早。2017年,36氪舉辦WISE年度大會,吳欣鴻作為美圖公司的CEO過去演講,主題就是AI。
當時美圖就已經開始做繪畫機器人了,楊穎和唐嫣等明星都在微博上分享了美圖用AI給它們畫的肖像,除此之外,美圖還在通過AI去做照片修復、膚質檢測和智能美顏等事情,這時,距離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的上線,還有5年。
這種提前布局固然成為了美圖在今天發力AI產業打下的鋪墊,但在這5年里,美圖還是要遵從于客觀規律,等待市場爆發的那天到來。
用吳欣鴻的話來說,就像是默默練了十幾年的功夫,「突然來了一本秘笈,于是整個任督二脈都被激活了。」
只是,如若沒有前面那十幾年的苦練,機會真的來了,也是抓不住的。
· · ·在讀書時,吳欣鴻是美術生,高中時就在清華美院的招生考試里拿過第一,但他沒有去上大學,反而是投身互聯網,前后做了幾十個流量頗大的網站,然后被蔡文勝看中,把他招過去「孵化產品」。
這樣的選擇和經歷,在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的經商家庭里并不少見,直到2008年吳欣鴻做出美圖秀秀,他才又回到了和圖像打交道的「老本行」里。
用今天的視角來看,美圖秀秀是一款典型的「賦能」產品,當時吳欣鴻覺得Photoshop的使用門檻太高了,普通用戶根本玩不轉,以致于修圖這件事情有了極高的專業性,所以美圖秀秀的誕生,就是為了把修圖的能力重新賦回大眾,點下按鈕,一鍵變美。
論及全面的圖片處理能力,美圖秀秀當然比不過Photoshop,但Photoshop要做十分鐘甚至半小時的工作,美圖秀秀可以幾秒鐘就做完,做得雖然不及Photoshop那么完美,但吳欣鴻認為,只要90%的用戶覺得這樣夠用,就可以了。
有趣的是,吳欣鴻的思路穿越十幾年的時間抵達今天,恰好和時下興盛的生成式AI不謀而合:讓AI來充當副駕駛,肯定尚且不如請一個專業的人類駕駛員,但后者的成本太高了,這才有了AI給千行百業降本增效的結果。
從2023中期財報來看,美圖上半年的收入同比增長29.8%,利潤同比增長320.4%,利潤是收入的10倍以上增速,非常夸張。
主要原因在于,會員數量大漲44%,達到720萬,而訂閱費用的絕對增長,相比邊際成本,幾乎可以說是無本萬利,一個普通用戶轉為付費會員,美圖為此新增的開銷極少,而他的消費也就變成了實打實的利潤。
所以,這又回到了美圖是家怎樣的公司這個母題上。
· · ·向用戶收費,從來都是互聯網行業的圣杯,是產品價值的集中體現,它和流量變現不一樣,只要有流量,就可以放廣告,這個商業模式談不上難度,只有效率的差別,轉化率也通常取決于投放素材的質量,相對恒定。
但找用戶開口要錢,性質就完全不同了,它和你有多少流量沒有關系,只和產品價值有關,用戶掏出口袋里的真金白銀為產品的某項功能買單,并不是出自于愛,而是他們的需求被滿足了。
這才是美圖真正「能打」的優勢,美圖的AI能力成為用戶體驗全新影像時代的門票,不止是用AI修圖美顏,包括AI生成視頻、AI設計海報、AI創建分身這些工程,美圖都早早的備好了技術方案,并順水推舟的成為了用戶的AI生產第一站。
這也是為什么吳欣鴻說要讓美圖回歸工具屬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互聯網行業里,工具都是一個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品類,原因無他,因為工具產品天然欠缺想象力,雖然只要找準方向便可快速起勢,但在成功占據一個細分市場之后,工具產品很難再次建立第二曲線,往往只有賣流量一條路可走。
所以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頗具規模的工具產品都在轉型上花了大心思——最焦慮時,連共享Wi-Fi的App都在搭建內容平臺,要讓用戶來看新聞刷段子——美圖也不例外。
吳欣鴻說美圖曾經也想擺脫工具屬性去探索社交或是別的什么,「但現在收心了,已經完全不想了」,甚至認為做工具沒什么不好的,這就非常有意思了。
中文互聯網的風氣,一直不太喜歡這樣務實的做派,相比明確判斷邊界的認知,媒體總是更喜歡言必稱打破邊界的激動故事,至于牛皮吹破之后有沒有欠下一屁股債跑去美國滯留不歸,則是另外的選題規劃了。
· · ·在雪球社區上,吳欣鴻被美圖的投資者們喚作「小吳」,這個親切樸實的稱呼,一方面因為他確實年輕,是標準的80后,另一方面,則是緣于務實主義路線深得人心,記者問他今年有什么目標,吳欣鴻的回答,是「把剛剛發布的產品打磨好。」
巴菲特說,投資的本質,是你購買了一家公司的一小片所有權,這片所有權能值多少錢,實際上取決于市場對于這家公司的定價,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圖的投資者對宏大敘事有著免疫力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并不認為「小吳」讓美圖回歸工具是在「滅自家志氣」,恰恰相反,美圖的價值,不能脫離主業而存在。
工具,就是美圖的主業,不去精進核心業務,仰著頭追逐概念,無異于本末倒置。
何況,工具不是沒有概念可言,它以前不性感,不意味著現在不性感,在流動的時間尺度里,唯一的價值錨,就是長期主義。
工具的想象力在哪里?第一個現身回答的,恐怕是誰都想不到的巨頭——蘋果——因為蘋果就是賣工具賣出全球第一大市值的,只不過它在工具前面加了一個詞「生產力」,由此衍生的概念,是生產力工具。
吳欣鴻說讓美圖重回工具路線,應該不是說守著一畝三分田養老,而是要在這一畝三分田的地底下,挖得足夠深,說不定能鋤到金礦。
無論是ChatGPT還是Midjourney,現在都還停留在一款「好用的工具」層面,在AI技術以周為單位進行迭代的今天,欠缺的不是想象力,是實現想象的執行力。
在美圖最新的對外PPT上,劃分出AI圖片、AI視頻、AI設計和AI數字人四大領域,看起來并沒有那么性感,但用吳欣鴻的話來講,每一個領域都是大市場,「別說四大,能做好其中兩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翻譯過來就是,你的下一代Adobe,又何必是Adobe。
· · ·據說吳欣鴻并不特別自豪于當年清華美院考試的高分,他覺得那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創造力。
二十多年后,大家不再關心人的創造力,轉而關心AI的創造力了。而美圖也在這場技術風暴里,從服務女性求美的生活娛樂場景,邁向服務視覺創造的生產力場景,公司的Slogan也調整成了「讓科技與藝術美好交匯」。
昔日美圖頭號產品經理的變化也顯而易見,吳欣鴻開始像一個企業家那樣,出現在一些行業論壇和政府溝通會上,顯然他在主動求變。別忘了,他可是美圖公司最能卷的那一個。
喬治·R·R·馬丁在「冰與火之歌」里寫道,混亂是階梯,對吳欣鴻來說,這張階梯通向掘地三尺的地底,但地面仍在美圖的邊界之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