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傅雷家書》《干校六記》是如何誕生的,走近他“為書籍的一生”
【資料圖】
范用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影響力深遠的出版家,歷任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副社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等職,策劃出版《西行漫記》《隨想錄》《傅雷家書》《干校六記》及《讀書》《新華文摘》等眾多重要書籍與刊物。他15歲入讀書生活出版社做練習生,于腥風血雨中開啟出版生涯,自此一生讀書、編書、出書、設計書,寫書、推廣書。
今年是范用誕辰100周年,出版家汪家明撰寫的傳記作品《范用:為書籍的一生》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作為分會場活動之一,以“今天,我們如何紀念范用”為題的對談活動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舉辦。與會者感慨,今天的出版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與挑戰,閱讀這本書,既為“溫故”,更為“知新”。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以“書”為線索,呈現范用一生的出版風貌,書中披露了《讀書》《新華文摘》等刊物的創辦歷程,《西行漫記》《隨想錄》《傅雷家書》《干校六記》等圖書的誕生始末,也講述了范用與李公樸、陳白塵、田家英、啟功、王世襄、羅孚、丁聰等師友的交往故事。
上世紀60年代初,范用出版了俄羅斯出版家綏青的傳記,并給這本書取名“為書籍的一生”。這六個字,也是他自己的心靈寫照。這個鎮江“洋浮橋”邊長大的男孩,從小就在家對門的印刷鋪子里玩,識得字后就總往書店跑,他是真正熱愛書籍才投身出版這一行的。
也是因著對書共同的熱愛,汪家明與范用成為忘年交,為寫這部傳記,他查閱了人民出版社和三聯書店所存與范用有關的書稿檔案,收集大量詳細具體的史料,同時參考了眾多友人的緬懷文章,在編輯范用收藏的1800多封書信時,更是見到許多珍貴資料。
書中寫到,上世紀70年代末,當改革開放還在“序曲”階段,范用就主持出版了三聯書店版《西行漫記》,經歷了與斯諾夫人的輾轉溝通、編輯方案的反復斟酌,盡可能保留這部經典譯著的歷史原貌;而這一出版愿望的源頭,可追溯至十幾歲時他用半個月工資購入,幾十年來視若珍寶的復社1938年初版《西行漫記》。上世紀80年代初期《傅雷家書》的問世,也是源于范用偶然間得知有一批傅雷與傅聰的家書留存。范用曾說,“我們做出版工作的有一種責任:看到好的稿子,就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看”。
1980年,楊絳曾為《干校六記》出版事宜給范用寫信,行文中透出急切之情。范用很重視這部書稿。在上書相關領導的報告中,范用寫到:“我曾設想三聯可以出版一些紀實的作品。這類作品,并非歷史,但是當事者的實錄,也可看作‘歷史的證言’或‘歷史的側記’?!?/p>
范用設計的書,講究內容和形式的融洽,講究書卷氣,講究樸素高雅。“不看書稿,是設計不好封面的。”“書籍要整體設計,不僅封面,包括護封、扉頁、書脊、底封,乃至版式、標題、尾花,都要通盤考慮。”這兩句話,大致概括了范用的設計理念?!斗队茫簽闀囊簧穼U陆榻B范用的設計作品與意趣。
“范先生倔強、固執,有時還有點怪脾氣,但他真實、真誠,至情至性,為書籍無求無悔奉獻一生,對讀者、作者親切細致,全心全意。他是一個難得的純粹的出版人。”汪家明說,希望《范用:為書籍的一生》能讓讀者走入范用先生的人生場域,思考自己的人生與道路。
本文作者:施晨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