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文明志愿服務,鄉村廣場舞舞出縣域新氣象
每天14:00-17:00,成百上千的農民聚集在王奉集村南一片樹林里,有人跳舞,有人下棋,有人架著手機搞直播,吸引大量群眾圍觀。
8月24日下午,廣場舞愛好者照例來到在這片“舞之林”,伴著音樂起舞,享受這熱情奔放的三小時。地上鋪一張噴繪布,是他們的舞臺,四周的馬扎、板凳,是觀眾自帶的“座席”,林間小路各色三輪、電動車停得滿滿當當。
(資料圖片)
樹林里停滿車輛。
舞臺前的馬扎和三輪車都是“觀眾席”。
群眾自發聚集“舞之林”
已熱熱鬧鬧運作6年多
這是莘縣王奉鎮農民群眾自發形成的文化休閑廣場,活動內容以廣場舞為主,至今已運作6年多,吸引了本鎮各村和周邊鎮街的村民來“湊熱鬧”。大王寨鎮69歲村民夏增印就常來看演出,他說:“從2017年開始,這片樹林就逐漸形成村民的文化場所,一直持續至今,除了雨雪天,常年不間斷,很受歡迎。”
廣場舞帶動了一批村民參與網絡直播活動,當天,舞臺前架著好幾部手機做直播。王奉鎮東時固村的張俊申從事糧食購銷生意,他是廣場舞隊伍里少數男隊員之一,也是活動的直播者,他手持舞蹈折扇跳了幾段后,還要擺弄他架在舞臺前的手機,業余愛好與生意兩不誤。
廣場舞兼具健身與藝術舞蹈多重魅力,改變了每個人的精神面貌。來自王奉鎮北灘村的退休教師宛云巧跳廣場舞多年,她告訴記者:“我以前不敢化妝,不敢表演,不敢穿旗袍,剛開始都是在校園里關起門來練舞。這幾年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我完全變了樣,心情好,出門穿得漂漂亮亮。”
村民在樹林里跳舞。
如今,宛云巧已是北灘村廣場舞隊的領隊,她經常帶著舞友外出參加各種活動,曾經多病的身體現在很健康,她開心地說:“除了跳舞,我們還參加旗袍秀、打響扇、打花棍等各種活動,我的身體現在非常好。”
廣場舞普及全縣所有村
2萬會員轉化為公益志愿者
據了解,莘縣有1000多個行政村,廣場舞活動已普及全縣所有村。
“協會自2019年目前成立以來,已發展2.2萬多名會員,培訓2000多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和文藝骨干,目前全縣村村都有廣場舞隊伍,活動場地遍布大街小巷。各鎮街每年都會選拔一支代表隊,參加全縣的比賽。今年到目前為止,已舉辦和參與全縣7場大型活動,小活動無數。”莘縣廣場舞運動協會會長白艷波說,“廣場舞在農村興起,是推動全民健身的一種方式,也體現了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的提升。”
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了群眾素質,也改善了群眾的精神面貌,為鄉村振興注入一股活水。白艷波介紹,協會已建立了覆蓋全縣各村的志愿服務群,所有會員都轉化成志愿者,成為社會公益的服務員、宣傳員。她說:“健康+文藝+公益,廣場舞讓圍著鍋臺轉的家庭婦女變成了穿戴時尚、思想前衛、引領新風尚、積極做公益的領頭人。”
周春燕是西灘村婦女主任,也是村廣場舞隊的領隊,她對鄉風文明建設深有體會。“以前,村里的婦女下午和晚上沒事,都在家說東道西拉閑呱。我們成立廣場舞隊伍以后,農閑時就帶大家跳廣場舞,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村風變化很大。”她說,“廣場舞隊同時也是村里的公益服務隊和文明新風宣傳隊,我們幫留守老人打掃衛生,幫留守兒童縫被子,有事只要一喊,大家的參與積極性都很高。”
宛云巧(左一)、白艷波(左二)、周春燕合影。
小樹林折射大舞臺
縣域全民健身運動興旺發展
去年6月,莘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莘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其中提出探索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辦賽模式,同時提出弘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精神,開展線上線下志愿服務,推出具有莘縣特色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項目。
“小樹林廣場舞火爆,是全民健身運動興旺發展的一個縮影。”莘縣體育中心主任韓大兵告訴記者,“莘縣全民健身運動會項目除了藍球、排球、足球之外,還包括健步走、廣場舞等大眾性項目。今年我們還成功舉辦了首屆龍舟比賽,吸引近萬名群眾在兩岸觀賽,社會反響非常好。”
莘縣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志愿服務隊部分成員和觀眾合影。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基層群眾的健身愿望越來越強烈,如何滿足全民健身需求?韓大兵說:“近幾年,我們體育部門主要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辦比賽,每年組織縣級比賽十多場,各鎮街不少于三場,村莊社區有條件的也在開展試點;二是建場地,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在城區和街道建設籃球場、足球場等,在鄉村安裝健身器材;三是搞指導,我們每年都要組織專業人員進村莊、進企業,指導群眾科學健身。同時,莘縣依托協會組織搭建平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段書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