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壩公安:織密生態安全防護網
民主與法制網訊(記者黎志飛)近年來,四川省阿壩州公安機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始終把維護生態安全擺在重要位置,以“七字”法縱深推進“熊貓家園·生態警務”生態保護公安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生態保護質效。
【資料圖】
“謀”新篇,堅決扛起政治責任
阿壩公安深化對“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認識,提出思想認識、機制保障等公安生態保護“八問”,部署“生態警務”與“寺廟警務、旅游警務、雪山警務、草地警務”“五大”警務融合發展,探索打擊、治理、服務、保護等“十項”涉及公安生態保護深耕善治的課題研究。
“建”品牌,構筑生態保護體系
制發《阿壩州公安局“熊貓家園·生態警務”生態保護公安品牌建設實施方案》,探索建立“一準三特一高”(定位準確,生態特色、區位特色、公安特色,科學高效)特點的“1235”(一個統領、兩個重點、三類機制、五項保障)生態保護警務模式。構建州、縣、派出所和警務室四級公安生態警長隊;建立1109名生態警長警員、24個生態警務示范派出所、43個生態警務聯勤站,織密公安基層生態保護網絡。
“聚”力量,形成齊抓共管格局
構建生態保護大格局,一體化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工作。阿壩公安與阿壩州周邊甘南、果洛、甘孜、雅安等地建立跨州市區域(邊界)聯勤機制;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松潘5縣跨縣簽訂《最美高原濕地·生態警務邊界聯防協作協議書》,“鐮刀壩警務協作”將色地鐮刀壩區域從“三不管”地區變成三縣齊管聯防共治格局。
“防”風險,全警動員排查隱患
全州1109名生態警長、包村生態警員引導群眾積極使用“四川e碼”,及時掌握線索信息。阿壩公安依托環川、環州、環蓉、環縣26個圈層防控卡點,嚴查嚴管非法盜獵、非法采挖、非法交易涉生態環境類案件。聯合生態護林員、巡河員等力量,實施七大保護行動、七大治理工程,與林業管護單位組建無人機巡邏隊,加強對易發盜挖泥炭、獵捕野生動物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巡查。
“打”開路,嚴查重處強化震懾
2022年以來,阿壩公安共破獲生態環境類犯罪案件25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02人。若爾蓋、松潘、汶川縣辦理非法采挖河砂案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4人;若爾蓋、紅原、松潘、小金、阿壩非法采礦(盜挖泥炭)案8起20人。若爾蓋楊某平等6人非法開采濕地泥炭案入選最高法院十大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典型案例。
“治”為要,深耕善治推進發展
利用阿壩公安夜校、公安大講堂等形式載體,加強宣講培訓,樹牢民警輔警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規范法治行為。公安機關主動作為,與相關職能部門探索委托執法、賦權執法、聯合執法三種模式,填補森警轉隸后出現的執法真空。馬爾康、九寨溝、壤塘等縣(市)公安局積極探索森林草原防滅火、生態恢復、發展民生與生態保護等10余課題研究與實踐。
“宣”造勢,營造綠色發展氛圍
阿壩全州組建62支警民聯動示范生態宣傳隊,建立3310個微信生態宣傳群。建立生態義警、生態保護馬背巡邏宣傳隊、僧人生態保護宣講團等,整合動員社會力量,形成共護生態良好氛圍。阿壩公安“生態警務守護綠色四川”被《現代世界警察》雜志大篇幅中英文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