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峰:讓每個崇明孩子領略“蘆清水秀、飛鳥凌空”的美好|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將錄”
圖說:崇明學生們在東灘濕地開展觀鳥活動
這個暑假,崇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組教師龔峰可沒閑著。冒著高溫,她多次走進東灘濕地,仔細觀察這片濕地的細微變化,并為新學期課程“上新”做準備。秋天即將到來的候鳥遷徙季,是她備課的重點所在。
相比于不少市中心區域,崇明當地可以拓展的創新教育資源不算豐富。如何利用好家門口的資源,激發孩子們對生態科技的濃厚興趣?從2013年開始,崇明區施行在全區六年級學生中開展東灘濕地觀鳥的活動。
(相關資料圖)
讓學生站在東灘大石頭旁,靜心傾聽東灘濕地的聲音,那是鳥兒與灘涂生靈的奇妙樂章;再帶著大家一起剝一剝蘆葦、挖一挖互花米草……和多數青少年活動中心教師講授的課程主要面向對某個專業領域感興趣的學生不同,龔峰要面向崇明區所有學生開展大型、長期的觀鳥科普教育。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正值崇明東灘觀鳥的最佳時節。于是,春、秋兩季鳥類遷徙時,總有約3000名崇明學生在龔峰團隊帶領下,與各類鳥類親密接觸,領略“蘆清水秀、飛鳥凌空”的美好。
一晃,十年過去了。在龔峰心里,那個樸素的愿望始終不曾改變:希望每一個崇明當地的孩子在介紹起自己的家鄉時都能亮起東灘濕地這張名片,保護東灘濕地將給崇明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圖說:龔峰團隊教師在東灘濕地拍攝的白鷺
崇明孩子若不了解東灘濕地,將是教育者的遺憾
龔峰是土生土長的崇明人,談到東灘濕地,如數家珍。“崇明東灘是東亞——澳大利西亞涉禽遷徙路線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是全球第八大候鳥遷徙路線。每年,選擇在保護區棲息或過境的候鳥將近百萬只次……”
那么,在崇明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的同時,如何在生態島上培養生態人,讓崇明的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家鄉?在崇明區科協、教育局、教育學院、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東灘鳥類國家級保護區等多方合作下,一場面向全區青少年的東灘觀鳥課程開始醞釀。這項工作的基層擔子,就落在龔峰身上。
為了研究、設計適合青少年的觀鳥課程,龔峰在東灘濕地保護區專家的帶領下,于2013年第一次走進東灘濕地。“我一輩子不會忘記眼前的景象,真的是太美、太安靜了。”龔峰說到這一幕,眼眶有些泛紅。“其實很慚愧,作為崇明人,我竟這么晚才走進這塊寶地。”
要知道,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名候鳥科學家,甚至把家安在崇明濕地旁邊,為的就是抓住這塊寶藏資源。
與東灘濕地的第一次見面,就讓龔峰下定決心接手這項工作。她說,如果每個崇明孩子提起自己的家鄉,都不曾提及東灘濕地,那將是生態科技教育者很大的遺憾。
圖說:在東灘濕地,龔峰在給學生講觀鳥信息
在崇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支持下,龔峰快速組建了師資團隊,一起設計觀鳥課程。團隊中有八九名教師,半數和龔峰一樣,有從事生物與環境項目的背景,其余教師來自美術、語文、醫學甚至法律等學科。大家雖然“術業有專攻”,但都熱愛大自然,善于鉆研,也喜歡觀察、研究候鳥,將這些樸素的生態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2013年起,崇明區首批在3年級、6年級兩個年級的學生中試點觀鳥課程。同住崇明島,最西邊的學校距離東灘濕地達150公里,約2小時的車程。但觀鳥課程推出后,所有的學校一呼百應,即便不少位于崇明島西部的學生早晨6:30就要出發趕去濕地,但大家不以為苦、反以為樂,不少學校很快向龔峰發出邀請:希望為孩子們定制更多觀鳥課程。
圖說:崇明學生們在東灘濕地開展觀鳥活動
濕地修復案例進課程,
在動手實驗中提升生態素養
東灘濕地對候鳥遷徙有著重要的作用。龔峰告訴記者,亞太地區的候鳥每年都會來東灘獲取食物,恢復體力后再次啟程。在課程鳥類遷徙環節中,孩子們了解到,大濱鷸離開澳大利亞時,體重約250克,到達崇明東灘時只有100克左右。在東灘濕地,許多候鳥會在這里找到賴以生存的食物,并進行能量補給。每年,像大濱鷸這樣在保護區棲息或過境的候鳥有近百萬只(次)。
隨著對東灘濕地的了解,龔峰對生態素養教育的理解也愈加深刻:第一步,就是要幫助學生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給孩子們講課時,龔峰總會和大家講述一段往事:上世紀90年代末,崇明東灘曾引進互花米草,用來加固堤壩。然而,當地科研人員發現,這種外來物種根莖粗密、地下根莖發育,又耐鹽、耐淹,擠占了原有生物的生存空間,掠奪了小天鵝、白頭鶴等候鳥喜歡吃的海三棱藨草的生存空間,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鳥類的棲息環境。
圖說:龔峰團隊教師在東灘濕地拍攝的白頭鵯
隨著互花米草迅速擴張,最嚴重的時候,東灘濕地一大半面積都被它占領。無論是候鳥,震旦鴉雀等珍稀鳥類,還是濕地底棲動物的生存都面臨威脅。東灘濕地飛來的鳥類數量和種類也逐年下降。2005年前后,東灘濕地開始啟動系統性修復。
龔峰也不忘向孩子們展現修復的后續:目前,在東灘保護區記錄到的鳥類種類達到300種,已觀察到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共計77種,包括東方白鸛、黑鸛、白尾海雕、白頭鶴等珍稀鳥類,以及20種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不僅更多種類的候鳥再次聚集,就連一度消失多年的震旦鴉雀也再次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近些年,在龔峰團隊開發的觀鳥課程中,就特別設計了讓學生們在互花米草試驗區親自挖掘、觀察、測量、比較的內容。通過實驗,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圖說:崇明學生們在東灘濕地開展觀鳥活動
觀鳥課程走進課后服務,
留給孩子更美好的體驗
有意思的是,觀鳥課程開設多年,龔峰卻對這門課程越來越“挑剔”。這是因為,東灘濕地其實每年都在發生變化,用她的話來說,課程也需要與時俱進,“要用更有趣、更科學的方式,讓學生們對鳥類和生態有更深入的了解。”
崇明當地有一位捕鳥人名叫金偉國,1998年東灘濕地候鳥保護區成立后,他成為了一名護鳥人,配合工作人員開展鳥類環志工作。據說,金偉國的鳥哨十分神奇,他能模仿60多種不同鳥類鳴叫的聲音,這位超級捕手以最少的傷害“誘捕”鳥兒,再由科研人員為這些鳥類套上人工制作的、標有唯一編碼的腳環、頸環等標志物,再放歸野外,進而搜集研究鳥類遷徙路線、繁殖、分類等數據。
“能不能讓學生們也聽一聽這種哨聲,了解一下鳥類的語言?”龔峰聯系到金偉國,將“趣味鳥鳴”的內容加入了觀鳥課程。課堂,更熱鬧了。原來,喜鵲叫聲是“喳,喳,喳”,畫眉叫聲是“啾咕,啾咕”,云雀叫聲是“滴溜兒,滴溜兒”,布谷鳥叫聲是“咕咕布谷,咕咕布谷,布---谷!布---谷!”……觀鳥體驗后,不少學生悄悄告訴龔峰,每天早晨聽到窗外的鳥兒把自己叫醒后,總會留心去辨識是什么鳥的叫聲,更想知道它們都在“說”什么。
圖說:龔峰帶領學生在東灘濕地開展觀鳥活動
2016年,龔峰團隊把積累到的資料進行梳理、篩選,編寫出《我們看鳥去——崇明區初中學生東灘濕地觀鳥活動手冊》。如今,每一位崇明學生人手一冊,引導他們在觀鳥、愛鳥、保護生態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僅如此,觀鳥課程還走進了很多學校的課后服務,越來越多的學校看到了生態教育的可行性、重要性。
“讓我們的孩子像很多科學家小時候一樣,愛玩、有好奇心。”談及科學研究,龔峰始終認為,不是所有的探究都得嚴肅、出成果,比如,東灘觀鳥就可以是一種別樣的、蕩滌心靈的美好體驗,這也是她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最珍貴的東西。
作者:張鵬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姜澎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金融壹賬通(06638)發布中期業績 實現收入18.99億元 持續擴展境外業務 并在近年獲得強勁增長
智通財經APP訊,金融壹賬通(06638)發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個月中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