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哦,家長孩子都在這里,等待穿越回古代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記者 龍文泱 見習記者 胡雪怡
通訊員 曹瓊文 萬國珍
(相關資料圖)
鐘鳴鼎食是什么意思?如何讓破碎的古代陶瓷風采重現?一板一眼地解釋概念和程序,小朋友們聽起來未免枯燥難懂,用有趣的游戲來解讀就不一樣了。
在長沙博物館,專家們根據館藏文物和陳列展覽設計了許多好玩的游戲,做一天原始人、化身宴會大總管、當文物修復師……8月12日,暑假過了大半,而今年的“博物館熱”熱度不減。長知識又好玩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是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和家長前來,體驗“穿越回古代”的樂趣。
為了滿足更多青少年的需求,暑假期間,長沙博物館平時只在周末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擴展至周三至周日,仍然場場爆滿,名額靠“搶”。
化身商周“宴會大總管”
8月12日上午10時,參加《穿越小達人》活動的孩子們和爸爸媽媽都收到了一份“穿越任務單”:他們已經成為了商周時期負責舉辦宴會的大總管,要把宴會需要的物品準備齊全。
去哪里找呢?博物館的展廳里。去哪個展廳呢?商周時期是古代歷史時期,當然要去“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歷史文化陳列”展廳。盛大的宴會不僅烹飪的食物要美味,還要有酒有音樂。這場商周時期的盛宴,主客身份高貴,吃飯要用青銅器,聽的音樂也要青銅樂器來演奏。
拿著任務單,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展廳尋找,煮肉用青銅鼎,飲酒用青銅觚,助興奏樂用青銅的鐘和鐃……每找到一件宴會用品,小小“大總管”都高興極了,認真記下每一件器物的名字,仔細觀察它們的形狀、圖案和特點。
“大總管”們把宴會所需的物品準備齊全后,長沙博物館的教育員開始講解“鐘鳴鼎食”的意思,有了形象理解基礎的孩子們很快就弄懂了其中的含義:擊鐘奏樂,列鼎而食。要知道,青銅器可不是一般人用得起,有資格用的。商周時期的貴族舉辦一個宴會真豪華,排場真大。在游戲的助力下,其他的知識點也變得好懂了許多。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朋友們不時提問,得到解答后非常高興。7歲的樂樂在爸爸的協助下最早完成任務。“費了老大勁才‘搶’到活動名額。”樂樂爸爸說,這是樂樂第一次參加長沙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很有意義。為了更好地幫助女兒了解這些知識,他還打算到館里當志愿者學一學。
除了當“宴會大總管”,“穿越小達人”活動還有多個主題:探越筆記、原始人的一天、沙場大將軍等,都是根據館內的長沙古代和現在歷史文化成列2個基本陳列以及特展設計的,讓孩子們在做游戲的同時了解歷史、認識文物、思考問題。
當小小“文物修復師”
把破碎的“象紋大銅鐃”“彩瓷花瓶”一片一片拼起來,“文物”慢慢“修復”好了。這讓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們很有成就感。
如果說“穿越小達人”是穿越到古代,化身使用文物的“當事人”。那么,長沙博物館的另一個社會實踐品牌活動“哇哦 博物館”就是讓青少年們體驗成為考古、文物工作者,了解如何從歷史的土層中發現文物,讓不會說話的文物“活”起來。
“考古和文物保護的專業門檻比較高,知識難懂一些。今年我們的活動內容設計得更加精細,讓孩子們更易了解。”賀慧芳是長沙博物館的教育員,也是孩子們社會實踐課的老師,帶領孩子們了解文物從被挖掘、修復到展出的全過程。
“長沙博物館有什么藏品?”“寶貝們是怎么來到博物館的?”在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賀慧芳通過照片、文字、圖表、教具裝置等,為孩子們仔細講解了考古工作的流程和要領,文物修復和保護的知識。
文物出土以后,要被送到“文物醫院”接受“治療”,就是送到文物修復部門進行修復。這樣日常的比喻很容易讓孩子們理解,慢慢地,他們也開始說“木頭怕蟲子”“書畫怕蟲子也怕水”……
“參加活動之前我就很期待,真的是好玩又學到了知識。”長沙縣泉塘第三小學五年級學生劉雅然說,以后還要媽媽幫自己報名參加活動。
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夠了解考古和文物知識,長沙博物館在暑假期間推出了三大社會實踐活動。除了2個線下活動,還有線上的“長沙故事網絡課程”,推出了《天上一顆長沙星》《地上一座長沙城》等趣味課程。隨著博物館熱升溫,今年暑期網絡課程的點擊率比往年要高。
據了解,今年7月至今,長沙博物館已接待觀眾40多萬人次,開展了百余場教育活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