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災進行時】想家的方式有好多種,風雨共擔最牽腸 | ?依蘭縣晨光村村民共守家園詮釋“東北老鄉情”
最濃是鄉情,對于在外務工的依蘭縣晨光村人來說,現在有一種牽掛叫“風雨共擔”。4日到現在,晨光村人一直在守衛護村大堤,大家心齊到爭搶著付出,連干不動重活的大娘,也要來給孩子們送飯……趕不回來的鄉親,在為家鄉父老牽腸掛肚;守堤鄉親回答“放心,家里有我”。
8月4日,水上來了,村黨支部書記在村微信群里發出通知“按預案上壩搶險”。就這一嗓子,牽動了全村所有人的心。
“來,再來一袋,準備好,一三三推,扽好別讓水‘片’走了!”12日,記者在牡丹江堤壩晨光村北屯段看到,村民王安軍正領著數十名村民加固約200米長的堤壩,這位被人喚作“大昌子”的57歲漢子,參加過1991年、1998年和2020年抗洪搶險,是村里抗洪搶險經驗最豐富的人,只要漲水了,在大壩上準能看到他的身影。記者在大壩上見到“大昌子”時,他因為連續幾天用鐵絲穿袋子壘壩,雙手所有手指都已紅腫,指尖磨出血后結了痂、起了倒刺,他身后參加搶險的村民,不分男女共同奮戰,最長者已經70多歲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王安軍
“都出力,都可賣力氣了……像我們這樣有點膽量、會水的能不帶頭出力嗎?再說,在岸上的也都出力,裝袋子也都受累,那是二三百方土(立方米)、一萬來個袋子,什么少哇……”王安軍說,8月8日是汛情最嚴重的一天,村里微信群一響,全村在家的200多人全上了大壩,同時也驚動了遠在外鄉打工的“晨光人”。
“我們屯有個群,因為通知搶險人員上,我們必須在群里通知,在外打工的人就這么知道了。大家回不來,就紛紛開始給村里捐錢,說我們在一線辛苦了。”王安方說。他是屯里的治保主任,也是王安軍的弟弟。這位東北漢子已經在壩上堅守了5天,干活不含糊,白天裝袋、壘壩,晚上巡堤……但說起在外務工人的囑托時,他卻濕了眼眶:“已經有五六十位鄉親給村捐了一萬多元,說看我們太辛苦,讓我們買點吃喝補一補……”他說,就沖老鄉們這句暖心話,再累也值了!
王安方
“村里把收到的捐款全都買了給養,每天發給在壩上的一線搶險隊員,我們村黨支部做好后勤工作,帶領村民們一起守護家園,讓在家的和出門在外的‘晨光人’放心!”依蘭縣晨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任告訴記者,汛情發生后,該村就將年齡較大、腿腳不便的老人還有孩子送往依蘭縣城內安置,大概轉移安置了350余人,剩下200多名黨員和村民全都參加到了抗洪搶險。村里抗洪的消息牽動了在外打工人的心,不論天南海北,大家都在跟村里聯系,想要出份力。村黨支部已轉告大家,放心,我們一定會替他們守護好家園和家人。”
“雖然我在外打工也掙得不多,但我也是‘晨光人’,家里有難我義不容辭,過年我回去請‘大昌子’他們哥倆吃飯。”正在北京打工的晨光村村民孟凡剛給村里捐了錢并留言說,他3年沒回家了,但家鄉的點滴都讓他牽腸掛肚,“家里平安,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哈爾濱日報記者 張大星 文/視頻拍攝并制作 劉洋/圖片攝影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王夢琦
審核:郭啟迪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