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腦袋里的怪東西找一個家|8月19日 一席上海場售票
時隔一年半,終于又來上海了!
下周六,我們將在上海舉辦第117期現場,共9位講者,歡迎你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下是關鍵信息:
活動時間:8月19日(周六)
13:00-20:00
活動地點: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
演講順序和結束時間以現場為準
………………………………………………
本場講者
01.
洪立
中國認知癥好朋友公益行動聯合發起人
就算得了認知癥,也依然有機會繼續好好生活。
Dementia,醫學標準名稱為癡呆綜合征,更為大眾所知的名字是“老年癡呆”。近年來,多家社會組織倡導使用“認知癥”取代容易帶來污名的“老年癡呆”。
它在全球范圍內影響超過6000萬人,還有幾倍于這一數字的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病恥、恐懼、茫然、焦慮……很多時候,比病痛本身更讓人懼怕的,是面對未知的不確定。
認知癥人士的大腦究竟發生了什么?哪些風險因素潛伏其中?除了積極尋求醫療診斷,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自稱“15年來天天琢磨認知癥照護”的洪立,試圖給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當我們超越疾病的維度,真正走近認知癥背后的那個人,才更有可能探尋到人類關于尊嚴與幸福的終極答案。
………………………………………………
02.
梁優
跳海酒館創始人
喝酒是跳海最不重要的事情。
梁優喜歡喝酒,他不滿于傳統的喝酒場景,于是自己建造了現在的跳海酒館。跳海酒館里沒有固定的服務生,因為在這里,人人都可以報名進入吧臺成為打酒師。
和很多實體店不同,跳海酒館是先有人后有店。社群是跳海最鮮明的屬性。北漂、滬漂、廣漂、杭漂都能在跳海找到一些歸屬感。大家一起吃宵夜、一起露營、一起看演出展覽、一起參與酒館的建設、一起分享人生起落。
兩年間,跳海從北京后海的一家小店面,發展到現在13家遍布全國的小酒館,跳海如今已成為城市青年夜生活的根據地。
………………………………………………
03.
曾筑娟
《飛越13號房》游戲制作人
互動電影《飛越13號房》取材自真實的社會事件。
《飛越13號房》是ALT Lab工作室開發的互動影像作品,是一個中國玩家獨有的故事,一場游戲與偏見的戰爭。用戶扮演叛逆少年,被送入戒網癮學校,在這里被體罰、被操控、被電擊,在人性考驗中學習生存法則,在蟄伏中結交同伴,并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決定自己和所有人的命運。
《飛越13號房》上線后連續數日進入Steam全球暢銷榜前三名,在B站、豆瓣等平臺都獲高分好評,并在國際影展和游戲獎項中獲獎。
制作人曾筑娟和團隊在開發前期做了充分的調研,設計高還原度的群像人物和場景,讓人充分沉浸其中;同時多分支故事走向的設計,也讓用戶在抉擇中可以決定自己的結局。
項目上線后,他們收到近萬個用戶的感人真實故事和反饋。這一次,制作人曾筑娟(曾竹子)將首次出鏡講述背后的故事。
………………………………………………
04.
蔣安麗
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
有一個城管跟我說,管這么嚴,大家完全沒法做生意,我都不好意思了。
街頭小攤販是城市煙火氣的標志,他們似乎無處不在,卻又面目模糊。2014年夏天,蔣安麗在廣州車陂擺了幾個月攤后才意識到,街頭也是一個江湖。
一百多米長的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排列了兩百多個攤位,經歷了不斷被驅趕,在街上游蕩了一個月之后,蔣安麗才終于找到安身之所。后來,她入伙了一個干果攤,跟著大家一起出攤收攤、躲城管……街頭攤販之間的江湖規則和生存智慧漸漸地浮現出來。
只有小販一方視角的街頭故事是不完整的。后來,蔣安麗又在廣州訪談了數十位城管隊員。
她發現,在創文創衛等特殊時期,城管與小販之間的微妙默契會被打破,甚至引發沖突。現在上街執法的大部分是從社會上招募的協管,雖然大量街頭暴力沖突發生在小販與協管之間,但這其實是城管與協管之間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塑造的結果。
………………………………………………
05.
柳開林
拾菌“專業戶”,著有《食菌記》
吃遍全世界,還是覺得云南的雞?最鮮。
什么時候的菌子最好吃?湯菌好吃還是炒菌好吃?松茸、松露、雞?,到底誰才是菌中之王?
柳開林迷上菌子的原動力,都來自于菌子帶給他的那些美妙味覺記憶:無論是爆炒見手青、火腿炒干巴菌還是雞?燒湯,菌子都是絕對的主角。
▲滑動看菌子
楚雄所處的滇中地區,是云南乃至世界野生菌的主產區,那里是柳開林的老家。從云南老家山上的菌子,到北京公園、郊區的驚喜發現,柳開林還在不斷探索菌子的那些美味吃法和背后的歷史與文化。
………………………………………………
06.
吳韜
電氣工程師,業余手工愛好者
人生理想:干無用的事,做有趣的人。手工作品屢獲兒子學校一二三等獎。
吳韜的主業是給數碼產品設計電源,職業生涯第一件作品是蘋果電腦第一款磁吸式充電器。
下班后的吳韜擁有更多作品。買300個紙盒,先建一座城堡,再做一套擎天柱,剩下的搭成長城,充分掌握了糊紙盒技能;自創一套中國象棋,拿金瓜穿鎧甲,貨真價實一盤大棋;給腳踏車架上加特林水槍,充電寶供電,按鍵發射,騎一路灑一路。
他的主要承接項目是兒子的各式作業,包括20以內加減法教具、十位以內進退位加減工具、廢塑料瓶再利用、樂高漢代弩機。偶爾也接同學孩子的作業,比如給運動會設計一個logo。
………………………………………………
07.
唐浩多
「無墻幼兒園」發起人
我希望孩子們在這里能夠被尊重、被看見、被平等對待,能自由放松。
“無墻幼兒園”是海口城中村里的一個社區實踐項目,主要面向隨家庭從各地方小鎮和鄉村聚集到這里的兒童。這里沒有規訓、沒有制度,面向路過的所有小朋友開放,當他們不想回家的時候,隨時都可以來這里看書、看電影、聊天、做游戲。
唐浩多是無墻幼兒園的發起人,他會定期為孩子們組織藝術工作坊,舉辦孩子們自己的藝術節,收集孩子們的口述詩,并記錄成冊,他覺得孩子們野生的表達很美很動人。
池塘
唐淑箏 (10歲) 2022.11.19
剛下完雨
一個個小池塘出現在路上
亮晶晶的
早上,它抱著太陽
晚上,它抱著月亮
在森林,它抱著樹
在城市,它抱著每一個行人
它抱過每一個東西
無墻幼兒園像是一個烏托邦,讓這些經常獨自在家的孩子們有了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可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至少在這里時可以不那么孤獨,可以被傾聽、被平等地對待。
* 演講現場會展售《兒童口述詩》和一些周邊;
* 8月18日-23日,上海跳海酒館也會有一個兒童口述詩小展覽,歡迎來玩兒。
………………………………………………
08.
郭文媛(玫瑰)
街頭畫師
我滿世界游蕩,為了給腦袋里那些怪東西找一個家。
環球旅居三年后,玫瑰在2020年回到上海。疫情讓她意識到世界已經回不到過去的樣子,于是并沒有太多美術功底的她開始拿起畫筆,描繪她在世界各地的旅行記憶,這成了她的第一個繪畫系列“用100幅畫記錄我的100個瞬間”。
從這以后,玫瑰便一發不可收拾地畫了起來。她開始畫她最喜歡的城市——上海。
在玫瑰看來城市的魅力在于繁忙的老市場、開在居民區里的五金店,而不是摩天大樓和購物中心,所以她想在畫里記錄下上海最日常又最瑣碎的一面。
現在畫畫是玫瑰最樂此不疲的事情,不論什么時候,只要在她手里塞一根筆,她就能立馬畫出闖進她眼睛的一切。
………………………………………………
09.
何鮮
Studio Monana創始人、設計師
一起來開一間設計公司吧!
何鮮創立的Studio Monana有著新鮮有趣的設計創意。2020年,因為疫情,何鮮想設計一個在家里也能生產的產品。
她從短視頻平臺里尋找民間手藝人,并到他們生活到地方采集靈感、學習經驗,再加入自己的想法,成立了“老鐵設計公司”項目:用河北商丘的民間鑄鍋工藝做音響、用江西上饒的鉤針工藝做圍巾和背包,還有皮影燈、藤的書架等等。
何鮮想讓設計師之外的人參與其中。在她的工作室里,還有一群小朋友設計師。小朋友們的想法天馬行空,是沒有被訓練過的天然設計師。從2021年開始,何鮮持續開放招募超初級插畫師,“招聘”小朋友設計師一起“玩”出好的設計。
………………………………………………
購票指引
購票方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