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騰空馬”為何能成鎮館之寶?
編者按:“長安城,如同磁石般吸引著我。”一襲藍衣的西域少年如此“自述”道,作為這場展覽的主角,藍衣少年形象正取自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唐三彩騰空馬”之上的胡人騎手。該院的鎮館之寶“唐三彩騰空馬”有什么文化意義和內涵,珍貴在何處,為何會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此次展出的該院另一件鎮館珍寶——“三彩童子疊置伎俑”,又蘊含了怎樣的文化內涵,觀眾該怎么賞析?展覽還展出了哪些唐代百戲的代表性文物?“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胡飲、胡樂胡舞,鮮妍濃烈的異域文化濃縮唐代長安城里,聞名于世的唐代胡旋舞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舞蹈,在文物中又是怎樣真實呈現的?……
近日,西安博物院推出原創展覽“長安有故里——絲路少年大唐行”,從浩瀚的館藏文物中擷取了陶器、瓷器、金銀器、玉器等多個品類的院藏唐代精品文物175件(組)以饗觀眾。這些精美的唐代文物不僅展現了唐代文化藝術的時代特征,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為此,我們特邀本次展覽策展人、文博專家朱歌敏講解其中的文物珍寶和精彩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專家訪談
主持人:李梅 (西安晚報《文博視野》責編)
對話人:朱歌敏(策展人 文博專家)
唐三彩騰空馬
胡人少年和駿馬騰空 絲路興旺的寫照
國內僅存的三彩騰空馬
李梅:近日,“長安有故里——絲路少年大唐行”作為當下文博界特別火爆的一個重磅展覽,圈粉了無數觀眾。觀者直呼展覽太精彩生動鮮活,代入感強,有穿越回唐朝的身臨其境之感,特別讓人過癮,真正做到了“讓文物活起來”。請問,這175件(組)唐代代表性文物主要有哪些,這么龐大的文物展覽,是怎樣做到趣味性和故事性、藝術性的充分融合呢?此外,作為藍衣少年原型的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唐三彩騰空馬”有什么藝術特色、文化內涵和意義。
朱歌敏:我們展覽名稱“長安有故里 ”來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長相思》。“長安歸故里”,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是外出的人們希望自己能夠回到故里長安!而對于萬里迢迢經過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的胡人少年來說,長安或許也是故里。
西安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唐三彩騰空馬,作為最有代表性的絲路文物,激發了我的策展靈感,促使我產生要做一個原創展覽的想法。整個展覽以馬背上的西域少年為原型,演繹一位沿絲綢之路而來,前往長安尋夢的藍衣少年角色。通過藍衣少年在大唐長安游歷所見、所聞、所感,圍繞“長安市”“長安寺”“長安郊”“長安居”四個集中化的場景單元,從“大唐金市”“胡姬酒肆”“禪茶之風”“百戲雜技”“狩獵出游”“水邊麗人”“宅居庭院”“陳設器用”八個小節精心選取相關文物,以勾勒出繁盛、熱烈的唐代生活百態,描繪出唐代長安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展現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文明與世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西安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自西漢張騫由長安出發出使西域以來,持續不斷的絲綢之路貿易不僅帶來了異域的奇珍異寶,東西方文明也在這里交融碰撞。大唐之都——長安,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人口近百萬,縱橫八十余平方公里,海納百川、咸聚四海。作為萬邦來朝的政治中心,眾商輻輳的經濟中心,文明交融碰撞的文化中心,張揚著兼容、博大、開放、進取的大唐氣象。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城的魅力吸引著各國使節、商人、留學生、僧侶、傳教士匯集于此。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長安城的魅力也吸引著各種文明在這里交融、碰撞,匯聚成恢弘壯麗、濃墨重彩、繁盛熱烈的大唐文明。
西安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唐三彩騰空馬,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絲路文物。而騰空馬上的藍衣少年,則無疑是絲綢之路的使者。“唐三彩騰空馬”作為國寶級文物,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極高,1966年出土于西安市蓮湖區西安制藥廠的一座唐墓中,全長52厘米、通高38厘米,主要由胡人騎馬俑和飛奔之馬兩部分組成,釉色沉穩,造型優美,線條平滑。三彩騰空馬中的胡人少年正騎著心愛的駿馬,手起鞭落,策馬飛奔,興奮之情就如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胡人少年身穿藍色長袍,袖口卷起,露出前臂健壯的肌肉,腰間系有革帶,革帶上掛一袋囊,足蹬尖頭靴。馬的體形彪悍,作騰空躍起式,馬耳如削竹、雙目圓瞪,頸上鬃毛直立,膘肥體壯,四蹄勁健。少年身后馬背上馱一白、綠、黃三色貨囊,鼓鼓的貨囊里裝的可能是絲綢之路上西域的金銀器這類貨物。馬通體以褐黃釉為主,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光潔鮮亮。少年通身施藍色釉。唐三彩的顏色很多,但制作藍色釉需要使用金屬鈷。公元8世紀中國還沒有發現鈷這種金屬,需要依靠波斯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因而有“三彩貴藍”之說。因此從釉料來源看,這件三彩騰空馬所用料應為波斯傳來,出現藍色釉足以體現其珍貴。
唐三彩是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屬于一種盛行于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釉彩以黃、綠、白三色為主。陶坯上涂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最終的唐三彩成品色釉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在不同色彩的交相輝映中,唐三彩顯示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唐三彩誕生已有1300多年,它結合了國畫、雕塑等藝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唐三彩造型多樣,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動物中又以馬居多。這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重要的工具,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出土的唐三彩中馬的造型比較多。
從三彩馬的造型來看,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立馬俑,表現的是站立的馬的形態。立馬俑顏色豐富,包括黑馬、白馬和三花馬等。二是奔馬俑,指正在奔跑的馬,展現的是馬在奔跑過程中四蹄騰空的形態。由于技藝和造型難以掌握,奔馬俑在唐三彩中較為少見,國內現僅存此三彩騰空馬。三是載人馬俑,表現的是人騎在馬上的形態。唐代的許多活動都需要騎馬,多樣的生活場景成為工匠們創意的來源,也造就了載人馬俑上人物多種多樣的裝束。四是踢腿馬俑,指的是四蹄中有一蹄抬起的馬。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同樣屬于館藏三彩馬,陜歷博所藏三彩馬中主要包括低頭馬、仰頭馬、胡服騎馬女俑等,馬匹均是四蹄著地的形態。所以從當時的工藝和留存的遺物數量來看,西安博物院的這件三彩騰空馬實屬罕見。此外,三彩騰空馬造型生動逼真,有著鮮亮細膩的釉色。人物表情恬淡安詳,而馬則是躍動瀟灑,藝術造型上一靜一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沖擊力,足以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藝。
因此,三彩騰空馬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色彩華美,馬匹豐腴,匠人特意精心塑造的胡人飛騎的生動形象,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有學者基于三彩騰空馬造型呈騰空飛奔之狀,加之施用藍釉,認為這件三彩馬反映了絲綢之路上繁榮的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也有學者認為三彩騰空馬上的胡人騎馬俑正像一位絲路旅客,一路疾馳,來大唐長安追夢。
“長安城,如同磁石般吸引著我。”透過這件國寶,我依稀會看到黃沙漫漫的絲綢之路駝鈴聲聲,曲折蜿蜒的隊伍在緩緩前行,隊伍中有一位身著藍色衣衫的少年歷經艱辛但目光堅定,他在向夢想之城一步步靠近,前方就是傳說中壯麗多彩、光輝燦爛的大唐長安。聽說那里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先進的制造技術、開放包容的思想風尚,他要親自去大唐長安看看它的繁華、撫摸它的燦爛、感受它的輝煌。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沉浸式觀展體驗,這次展覽我以藍衣少年的視角,采用故事為線索的敘事性表達,利用文物展品與半實景化場景相互交融,輔以國風手繪插畫、復原舞蹈動態展示、互動體驗、多媒體交互等多種方式,帶領觀眾在展覽中移步換景、層層推進、重回歷史,細細尋找盛唐時光,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
三彩鳳首壺
“長安市 商與肆”
長安金市聞名天下 玉金尾再現胡旋舞
李梅:在“長安市 商與肆”展區,我看到很多駱駝俑、牽駝俑、樂俑、銀杯等文物,還輔有案卷等史料、圖片及文字展板,仿佛讓人置身于人聲鼎沸、百貨盈集的“大唐金市”,生動再現了百業興旺、繁華富庶的長安城。唐代文人雅士盛行飲酒之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別樣的豪邁與灑脫,無羈與自由淋漓盡致地反映出大唐文化的博大與自信。 在這一板塊,主要推出了哪些重點代表性文物呢?
朱歌敏:唐代飲酒之風盛行,長安酒肆業極為繁盛。西市酒肆眾多,尤以胡姬酒肆最負盛名,備受文人墨客青睞。“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羌兒吹玉管,胡姬踏錦花”,唐詩中的胡姬,明朗灑脫、歌舞飛揚,充滿神秘的異域風情。“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這一時期長安文士的寫照,胡姬酒肆為其流連忘返之地,龍膏酒、三勒漿、葡萄酒等域外美酒備受推崇。胡姬、胡飲、胡樂、胡舞,鮮妍濃烈的異域文化濃縮在這一方天地之中,深深吸引著時人,暢飲抒懷,不醉不休。
展覽的第一部分以暮春時節,藍衣少年抵達長安西市為背景,進行了布展。穿梭在繁華的西市中,藍衣少年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西市之繁盛遠超想象,迎面而來是各色面孔,大食、波斯、天竺、日本、新羅……目之所見是琳瑯滿目的招幌商品,珠寶、瓷器、香料、藥材、絲帛、綢緞、各類珍奇玩意……雙耳所聞是腔調各異、不絕于耳的招徠之聲……酒肆商幡招展,胡姬當壚,時有弦管樂舞笑談之聲傳出。挑簾而入,滾滾紅塵熱浪撲面而來。齊歌送清觴,起舞亂參差,酒肆之中,酒香彌漫,弦管鏗鏗,座中觥籌交錯,侍者穿梭往來,胡姬舞于花氈之上。
長安金市聞名天下。 西市,始建于隋,興盛于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商貿中心,萬商匯聚、百貨盈集、店肆林立,又被譽為金市。“經游天下遍,卻到長安城。城中東西市,聞客次第迎。”開放的西市,彰顯著唐人的自信和包容,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輻射面西至羅馬、東至高句麗。據載,東市經營品類有二百二十行之多,而西市則遠超東市,商賈所湊,多歸西市,匯集了大量胡商和市民階層,聚集了衣食住行娛各類店鋪,創造了空前繁榮的商業文化。在這部分,我們展出了大量唐代錢幣實物供大家賞析。展出的代表器物有唐代八曲纏枝紋銀碗,碗體平面呈八曲葵瓣形,它以內嵌的8個線條將整個杯子劃分為8個面,其中,最精彩的圖案是男子狩獵圖和女子游樂圖。碗內腹沿分瓣棱線還布置八株花草,每株有對稱花葉。碗內底心有兩重聯珠紋,之間圍繞八瓣忍冬花結。碗外壁紋飾相同,每瓣均鏨刻完全對稱的纏枝紋,紋飾具有濃厚的唐代中亞粟特銀器風格。器物捶揲成形,花紋鏨刻,內外紋飾鎏金。忍冬又稱“金銀花”,因其冬季不凋謝而得名,是西方傳入中國的重要紋樣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廣泛流行。
展出的唐代三彩鳳首壺壺口沿為鳳首形,鳳嘴前伸口銜寶珠,珠上有孔為流。橢圓形的壺把呈如意形。壺腹兩面分別飾浮雕的忍冬花紋和海石榴:一面為浮雕的鳳鳥展翅站立于草葉之上,另一面為男子引弓回射的騎馬狩獵圖像,紋飾生動,造型奇特。壺面還施赭、綠、藍、白釉,色澤華麗鮮艷。壺腹的裝飾紋樣凸起,類似于金屬捶揲的藝術效果。此類以鳳首作為瓶首裝飾的帶柄壺有著濃厚的西域“胡瓶”風格,造型上與西亞的波斯薩珊朝后期及中亞粟特的帶把銀壺近似,形體優美,獨具一格。
另外,還展出了6個玉質綠帶金,帶金原本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胡式帶具,多質料精純,工藝華美,為漢代貴族所推崇。它是胡人貴族玉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看到的一些玉帶金,都展示有胡人演奏樂器的生動形象,胡人演奏的樂器都是篳篥、羯鼓之類具有異域特色的樂器。其中還有一個玉金尾,它是當時玉帶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材質是新疆和田玉,用料十分珍貴,上面刻畫的主要是一個胡人男子在圓毯上跳舞的造型。他的右腿彎曲,站在一個圓毯之上正在舞蹈。專家推測它就是唐代胡旋舞的造型。胡旋舞是當時胡人的民族舞蹈,它的特點就是站在圓毯上旋轉的典型姿勢。
三彩疊置伎俑
“長安寺 茶與戲”
禪茶之風與三彩童子疊羅漢雜技俑
李梅:唐代中國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據統計,整個唐長安城內約有100多所宗教寺院。在寺院里,可以看到禪茶文化以及樂舞百戲的演出。本次展覽,在“長安寺 茶與戲”部分,是如何體現唐代的禪茶文化和樂舞百戲的呢?
朱歌敏:我們可以想象,在承天門的鼓聲中,長安城開啟了新的一天。初日映照高林之時,藍衣少年已踏入禪寺,晨鐘余音回繞,曲徑通幽之處,禪房外花木靜深,茶堂青煙裊裊。香客漸多,禪寺內熙熙攘攘,煙火繚繞中是世俗生生不息的祈愿。殿外的戲場上,人聲鼎沸,百戲騰驤。吞刀吐火,尋橦走索,飛空幻惑,諧妙入神。藍衣少年目亂睛迷,戴竿緣竿、劍舞走繩、弄丸擊球、角抵幻術、山車旱船……諸般伎藝雜耍輪番上演,人群中叫好喝彩之聲此起彼伏。
在這部分的展覽,我們陳列了品類多樣的茶器、雜技俑、說唱俑,展現了唐代茶飲開始普及并逐漸精細化,當時流行以茶會友,舉行茶會、茶宴、茶集,以茶來寄托情感、表現自我,飲茶從物質生活演化為精神文化需求。大唐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社會風氣開放、藝術氛圍濃郁,傳統百戲雜糅胡伎,“拿來”和創新共存,使唐代百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盛局面。
唐代飲茶之風遠勝前代,逐漸從南方普及到北方,從上層走向民間,由宗教習俗轉變為社會風尚。“休去參禪且問茶,茶禪一味向心涯。品出山水風云色,自悟菩提樹上華”,茶因其提神益思、消疲去雜等功效備受佛門崇尚,進而推動了禪茶文化的發展和飲茶風尚的普及。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詩僧皎然的“三飲之說”,道盡了飲茶之妙。 隨著陸羽《茶經》的問世,茶的品飲方式愈加精細化,逐漸由粗放式飲用轉變為品賞式烹飲。茶器從飲食器皿中分離出來,自成體系。民間茶器以陶瓷類為主,南方越窯青瓷如冰似玉、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有“南青北白”之稱。此次展出的“官”字款白瓷,是1985從西安北郊火燒壁東村南出土52件窖藏瓷器的一部分,其中33件底部刻有“官”字款,器型多樣,胎體輕薄,瓷化程度高,燒造工藝成熟。瓷器出土地為原唐長安城安定坊內,當時這里居住的多為官宦人家,故推測窖藏可能為官宦人家為躲避戰亂而埋入地下。展覽中的白瓷釉色光潤晶瑩,柔和細膩,制作精巧且非常規整,是唐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從造型、釉色、工藝和“官”字的字體等特征分析,這批瓷器為唐代晚期定窯燒制。
西明寺茶碾為青石材質,有兩層底座,主體呈長方體,中間有凹槽,凹槽兩邊各刻有三字,一邊為“石茶碾”,其中“茶”字刻畫類“荼”,另一邊是西明寺,證明了石茶碾為唐代西明寺所有。西明寺是唐代長安的主要寺院之一,是唐代重要的譯經場。這件石茶碾的出土印證了唐代寺院注重茶食活動的習俗風尚。陸羽《茶經》中記載了唐代人們在飲茶前要用茶碾將茶葉碾細,經過籮篩后進行煎煮和烹點飲用。
唐代百戲兼收并蓄、雜糅胡伎,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盛局面。佛教活動中,百戲演出已成為常態,寺院大都設有專供演出的戲場以供百姓娛樂,演出類型幾乎涉及到百戲的各個類型,雜技、幻術、優戲、說唱、歌舞雜劇等悉數在列。 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記載,“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寺院戲場伎樂盈滿,百戲雜陳,成為民間百戲演出的重要場地,極大豐富了唐人的娛樂生活。整個在長安城的寺院中,人們當時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就是觀看樂舞百戲。其實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雜技,漢代我們稱之為樂舞百戲,而在隋朝時期我們稱之為散樂,而在唐宋時期,我們為了區分于其他的藝術,我們稱之為雜技。
這個展區的重點文物有三彩童子疊置伎俑、大力士雙目圓睜,腹部圓鼓,雙手作平衡狀,雙腿分開站立于底板上,頭頂上有兩組六個童子,每組三人。最頂端童子身穿開襠褲作高空撒尿狀,十分頑皮可愛,其余童子均作各種不同的動作,造型優美,是目前同類題材中少見的唐三彩精彩作品。疊羅伎,即今天的“疊羅漢”,俗稱“碼活”,這是一個在唐代新崛起的雜技項目。 此件三彩童子疊羅漢雜技俑表現生動異常,真實表現了唐代雜技的高超水平。唐代的戴竿雜技俑是1991年西安市灞橋區金鄉縣主墓出土的,該墓室共出土7件小俑,分別做出不同表演動作,有的拿頂,有的倒掛,有的攀援,動作十分嫻熟。本次展出的百戲雜技俑在唐墓中極為罕見,是研究我國古代百戲雜技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竿伎分為爬竿和頂竿兩種。爬竿是雜技藝人爬上豎立的竿木進行各種精彩的空中表演項目,已見于春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高空雜技項目;頂竿是由一人頂戴一根長竿并使其保持平衡,然后由另一名或多名藝人沿竿爬上進行空中表演。唐代竿伎已成為百戲之首,是最受歡迎的廣場演出節目。戴竿俑梳段髻、頭扎巾形象與王建《尋橦歌》中“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青巾各一邊。身輕足捷勝男子,繞竿四面爭先緣”正相吻合,是唐代戴竿女藝人的真實寫照。此次還展出了胡人袒腹俑,高鼻深目,禿頂,腦后有卷發,絡腮胡,身著長袍,袒胸露腹,腰束革帶,足蹬高靴,雙袖捋起,露出強壯有力的雙臂,直立于中間有孔的薄底座上。唐墓出土的胡人俑,為研究胡人在唐的生活情況及西域雜戲提供了考古學證據。有學者認為,胡人袒腹俑與舞蹈奏樂俑、狩獵騎射俑擺放在一起,證明其具有特殊技藝,他們均穿袍服,手勢造型獨特,實際是幻術中使用的手彩戲法。
來源:西安晚報
(責編:程雨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