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藝評|35人服務1名觀眾,“一個人系列”的戲劇究竟啥模樣?
(資料圖)
“所有的沉浸式戲劇,都是要我們跟著他們走,而這部戲才走幾步路,都是關于我自己。”“多和自己說說話吧,這在當下大概也是件蠻奢侈的事情”。“有點像是《楚門的世界》,別人是你的神,你也是別人的神。”“謝謝這30分鐘與你們,和我一起無比珍貴的相處。”“自定義,被看到——大家都要做一個勇敢的人……”
沒有一部戲劇,像“一個人”系列——含《一個人的游戲》和《一個人的微笑》兩臺那樣,在183天內,于文化廣場地下室接待了7000多位觀眾,結果“沒有一次掌聲”,但是留下厚厚一疊感言,每35個演職員“服侍”1名觀眾;1名觀眾可以在兩個30分鐘里打開自己、感受自己,甚而看到別人眼里的自己——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迄今為止,沒有一部在中國上演的劇目給予觀眾個體那么高的關注,以至于有的人大笑著出來,有的人大哭著出來,偶爾還有人大罵著出來——最終意識到自己不曾與自己和解。與自己和解的人,才能與世界和解。
劇場分三個場地。往左走,是《一個人的微笑》;往右走,是《一個人的游戲》;中間,則是一個交換感想的休憩空間,通常是為了觀后抒懷。
“微笑”源自比利時OG劇團20年前創團之初的代表作,其理念就是“如果我們讓觀眾與當下看戲的習慣都反著來,會怎么樣?”于是,在英國愛丁堡戲劇節上,進入“微笑”區域的觀眾,首先被蒙上雙眼——“不看”戲會怎樣?其次,坐進輪椅被“綁”好,被人推進去——坐在椅子上,但是可以“動來動去”會怎樣?人對世界的了解,80%以上是靠視覺經驗。當視覺體驗被剝奪,只能聽、觸、嗅的話——這三種方式反而會被放大。有人在耳邊提出的終極問題,會讓你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近三年,全球各地的人的感受大不一樣,因而這里還有一個十分細膩的洗手環節。當耳還算聰、目不明之際,溫潤、細致、柔軟、充分的手部接觸帶來的質感,以及洗手液的香氛還會在“看”完戲之后縈繞于身數小時,足以令人回味無窮。
全劇之所以名為《一個人的微笑》,是在于最后眼罩被拉下的瞬間,會看見一位鼓勵你始終微笑下去的女演員,瞬間落淚……真是悲欣交集的人生啊!30分鐘被剝奪視覺的狀態下,放大了其他感官體會了人生關鍵時刻的瞬間,觸發的思考如漣漪一般泛開來……
此時,可以去看隔壁的《一個人的游戲》。一個人進入一個空間,面前有一面鏡子、一個柜子、一束花、一個本子——自然會去翻本子,本子里有若干字跡,若干問題——如果你想留給別人一句話,你會寫什么?每個人自然留言不同。此時,會進來一個便裝的人,開始自言自語一番,結束后,他會指引你進入下一個空間。每個空間都不大,但幾乎都有人出現在“對面”——隔著矮矮的欄桿,與你對話、向你提問……最終,你會發現所有其他人的出現,都是你自己的“鏡像”,是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有人帶著滿足感,有人帶著好奇心,也有人帶著滿滿的疑惑甚至憤怒,來到中間的休息室。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放松身心的空間,里面有一個小隔間,里面可以聽到一小段錄音——就是別人對你第一印象的評價,貌似是別人的評價,但也可能是他/她自身認知在你身上的投射。所以,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制作人翁世慧就在這里“答疑解惑”。
觀眾總體上都對這部戲劇帶來的獨特體驗倍感新鮮。據悉,最喜歡“一個人”系列的是三大類人群——行為藝術家,他們講究“發生”,這部戲每一秒都在激發新的可能;建筑師,他們探究“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的契合,而這部戲就恰好是兩個空間的完美重疊;心理咨詢師,他們關心“心靈治愈”,雖然這是一部戲,但其每個環節的設計恰好都符合心理學治愈的功效……這些“準專業觀眾”反復來看,反復投入。
“一個人”系列的主角,就是觀眾。觀眾自己參與、完成了劇情設計。也有觀眾對一個正常提問反應過激:“我老公就是出軌了怎么樣?”35個演員都懂,是戲劇情境讓激動的觀眾變激動,溫和的觀眾依然溫和,愛生活的觀眾更愛生活,懂自己的觀眾更懂自己……甚而,有些觀眾還能治愈演員。有些演員也會社交恐懼,但是他們走向了觀眾。
所有人,都在“一個人”系列里,真實、真誠地做自己,在陌生人的回饋里感受到自己。(朱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