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有個“聚寶棚”
【資料圖】
8月中旬,記者走進瑞金市日東鄉陳埜村蔬菜產業基地,只見200多畝大棚里生機勃勃,芋禾稈足足有兩米高,芋頭直徑普遍在10厘米至20厘米。“就是這個大棚,不僅解決了易地搬遷脫貧戶就業,去年還為村集體經濟帶來51萬元收入。”陳埜村村委會副主任、蔬菜基地負責人劉東輝說。
陳埜村地處瑞金市與石城縣交界處,是瑞金市易地搬遷安置點。2018年,陳埜村引進廈門鑫中泰供應鏈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經營第一期200多畝高標準蔬菜大棚,但還沒來得及開展第二期蔬菜大棚建設,公司股東因為種種原因不歡而散。
“公司經營蔬菜大棚失敗了,村民對大棚蔬菜又很陌生,沒人敢接手。”劉東輝說,只能眼睜睜看著蔬菜大棚內雜草叢生。
2019年底,蔬菜基地仍無人接管。村民土地流轉費如何保障?搬遷脫貧群眾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靠什么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劉東輝在細細思考后,不顧家人反對接下了陳埜村蔬菜產業基地,并對基地進行了兩大調整:一是高薪聘請專家,二是更換發展模式,改“公司+合作社+農戶”為“黨總支+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這個調整,最讓劉東輝滿意的是,幫助陳埜村蔬菜產業基地摸到了大棚種菜的門道:找準茬口、精細套種、水旱輪作。
俗話說,新種一年發,連種三年塌。茬口安排是設施蔬菜種植的重要環節,若茬口沒安排好,不僅蔬菜的產量和品質不好,還嚴重影響收益。
劉東輝深諳其中的道理:“辣椒,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如果打算在4至5月上市,就要守住冬季的苗。”2020年,遭遇霜凍,他采購了100臺增溫設備,把大棚內溫度維持在20℃左右。當年4月,辣椒如期上市,搶到了當時最好批發價格——每公斤2元。
在種植辣椒時,劉東輝就留足空間,套種苦瓜或絲瓜,并為藤蔓搭設支架,讓苦瓜、絲瓜向空中發展,這種套種不僅挖掘了設施農業價值,還可以利用絲瓜、苦瓜藤形成天然涼棚,幫助辣椒遮陽降溫。
以往每到夏季休耕期,人們都是通過“燜棚”讓土地休整改土,消滅病菌和線蟲,這不僅無法產生經濟效益,還需增加土壤調理劑和人工投入。在專家指導下,劉東輝把芋頭引入大棚種植,創新推廣水旱輪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種好“菜園子”才能鼓起“錢袋子”。從辣椒到絲瓜、苦瓜,再到芋頭,陳埜村蔬菜產業基地形成了高套矮、陽套陰、早套遲模式,每畝蔬菜年產量可達9000公斤,基地年產值超500萬元。
眼下,劉東輝一邊忙著收芋頭,一邊忙著規劃剛租賃過來的其他蔬菜基地,他說:“有了這200畝大棚蔬菜的成功實踐,現在我把蔬菜基地擴大到4個,規模達到1000畝,將帶動更多村民受益。”(朱晨欣 全媒體記者 陳化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