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碧桂園新動作
在8月14日停牌11只境內公司債券后,備受關注的碧桂園債券展期方案迅速提上日程。
8月18日,記者獲悉,未來一年內碧桂園境內債余額最大的一筆債券“16碧園05”,目前已經有了展期方案。
【資料圖】
這筆將于9月2日到期的私募債,債券余額為39.04億元。根據方案,碧桂園擬將“16碧園05”展期三年,分七期兌付:首付6%(到期后的第1、2、3個月分別支付2%的本金);2024年9月的本金兌付比例為10%;2025年9月的本金兌付比例為15%;2026年3月的本金兌付比例為25%;最后一期2026年9月的本金兌付比例為44%。
業內人士表示,從8月14日債券停牌到8月18日展期方案正式出爐,碧桂園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有了明確進展,體現了公司一貫的行動力,也能看到公司積極化債的決心。
香港交易所8月18日最新權益披露資料顯示,碧桂園8月14日獲摩根大通以每股均價0.8435港元增持好倉約1.71億股,涉資約1.44億港元。增持后,摩根大通最新持好倉比例由4.42%上升至5.04%,這也向市場投資者透露了對碧桂園的明確看好。
此外,與過往很多房企將利息做了遞延不同,碧桂園提出利息正常支付,同時還提供增信措施,拿出多個項目作為增信,保障投資人的權益。
接近碧桂園人士稱,自2023年7月以來,碧桂園的流動資金就已經十分緊張,在完成了“21騰越建筑MTN02”“21騰越建筑MTN003”“20碧地02”及“19碧地02”債券的兌付,合計兌付本息規模58.9億元后,幾乎已經耗盡了企業最后的可動用現金資源。
據了解,目前碧桂園監管賬戶資金余額加上已售待收回樓款基本可以保障未來保交付任務的完成,但項目層面現金基本采用封閉管理,資金在扣除工程款等成本后需優先償還項目層面金融負債。此外,未來兩年出于保交樓需要,公司大部分資金處于項目監管賬戶,賬面現金中可自由動用的比例極低。只有隨著項目建設交付,監管賬戶資金逐步釋放,方能有可動用的剩余資金上流至集團,以償還集團層面的公開市場債務。
在此前發布的盈利預警公告中,碧桂園預期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半年度的凈虧損介乎約450億元至550億元,并坦言“遇到了自成立以來最大的困難”。
在8月15日召開的國新辦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回答記者關于碧桂園的相關提問中就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總體處于調整階段,部分房企經營遇到一定困難,特別是一些龍頭房企債務風險有所暴露,影響市場預期。但要看到這些問題是階段性的,隨著市場調整機制逐步發揮作用,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整優化,房企風險有望逐步得到化解。
有分析人士表示,碧桂園目前的問題主要是短期內債券集中到期產生的流動性困境,并非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出現重大風險,公司整體資產質量、運營能力仍然都還不錯。假如目前方案能夠順利通過,將給整體生產經營的改善和資金的逐步釋放提供2至3年的喘息時間,最終兌現對債權人的承諾,也能最大程度保障債權人的權益。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