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區:生態“蛻變”重現長江美 發展“蝶變”引領經濟強
作為全市唯一臨江板塊,大江奔涌孕育并滋養了常州高新區的從無到有、發展壯大。近年來,常州高新區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刻領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比翼齊飛的重大內涵,打通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轉換渠道,努力重現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實現生態“蛻變”、發展“蝶變”。
·
·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
立秋江邊,綠意蔥蘢、白鷺翩躚。
在距離長江岸線約300米處,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在暑期迎來“客流小高峰”。不時有市民群眾、學校師生來到這里開展普法教育、親江護江等一系列活動。
作為長江大保護轉型蝶變的“親歷者”,這座展示館由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企業常隆化工舊址改造而成。3年前,從此處遠眺,目光所及還是林立的化工企業、扎堆的捕魚船,如今已經完全被水清岸美的濱江生態廊道取代。
長江常州段岸線總長25.8公里,全部位于常州高新區,曾經是功能布局最全、化工圍江特征最為突出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高新區以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的決心,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大保護,重現碧波浩淼的美好生態畫卷。
★累計投入超100億元,關停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8家,在全區累計關停化工企業122家,實現沿江一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清零”;
★沿江岸線5公里廊道生態復綠,累計復綠超3300畝,生態岸線躍升至80.6%,位列全省第一;
★清理漁港碼頭全部245條漁船,累計118戶、369名漁民上岸安置、社保全覆蓋。
晴江秋望常州岸,沿江產業轉型蝶變。隨著中簡科技、新創碳谷、合全藥業等一批領軍企業相繼落戶,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集群、新醫藥產業集群加速培育。濱江新材料產業園各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升,銷售收入從2019年的414億元增至2022年的580億元,畝均實繳稅收從11.1萬元增至36.7萬元,成功摘得極具含金量的全國“智慧化工園區”“綠色化工園區”雙稱號。
如今,生態環境整體提升后的濱江沿線,潮平兩岸闊、處處蕩清波。江豚、娃娃魚等一批珍稀魚類重現長江。小鴉鵑、戴勝鳥、黑翅鳶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也在長江生態廊道安家。常州市“城市濱江北外灘,市民親江零距離”入選全省首批12個“生態文明建設典型”。
修復涵養,沿江“合唱”綠韻悠揚;資源盤活,高效利用再生金。常州高新區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2021-2035年)》,形成“七位一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全流程、全閉環操作辦法。目前已完成11個項目755畝指標調劑置換,全部用于保障區內重大產業項目,以港口轉型倒逼產業升級,打造中軸崛起、跨江融合的橋頭堡。
走進位于龍虎塘街道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M3車間,主力出口產品210光伏組件正加緊生產中。今年一季度末,該組件累計出貨量已超過65GW,居全球第一,并獲得了全行業首個通用LCA認證,實現了從生產制造到回收處理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今年,天合光能還成為全市首家國家級綠色制造榮譽“大滿貫”企業。
以龍頭企業為示范引領,常州高新區堅定向低碳綠色轉型升級,始終把低能耗、高產值導向引入項目招引全過程,以數字賦能引領新舊動能轉換,搶占智改數轉“新賽道”,累計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試點優秀場景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1家、省級智能工廠(車間)53家、省級綠色工廠6家,成績領跑全市。
與此同時,以太陽能光伏及儲能、新能源整車及核心零部件、風能氫能關鍵裝備為重點發展領域的“新能源之都核心區”已然成勢。
8月18日,399臺比亞迪新能源整車“元PLUS”搭載駁船從常州港啟航發往海外,這是我市首批直接從常州港出口的新能源整車。港口的提速運轉,折射出比亞迪常州基地的旺盛發展勢頭。自2022年在常州高新區投產以來,比亞迪常州基地整車產量累計突破33萬輛,2022年產值達280億元,成為常州最快跨入百億級規模俱樂部的工業企業。
一車牽引,全“鏈”起勢。僅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常州高新區就集聚了森薩塔、安費諾、宏微科技等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
預計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產業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其中太陽能光伏產業突破1200億元、新能源整車相關產業突破1000億元。
不斷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為常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全區集聚了中簡科技、宏發縱橫、安泰復材、新創碳谷、帝威新材等30多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聚沙成塔”,一批批“高新造”的硬核技術和產品接連問世,支撐起產業鏈韌性十足、創新鏈活力四射的“兩特三新一智能”產業集群。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常州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五年跨越六個百億臺階、達到199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萬元GDP能耗下降21%,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0%,綠色正成為高新區發展的最鮮明底色。
生態價值轉換,最終落腳點在于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常州高新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生態基底,挖掘生態價值,重塑“三生”空間,擦亮“秀美高新”名片,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秀美高新,讓呼吸更新鮮。
藍天常駐、空氣常新,是群眾所盼、民生所系。放眼如今的高新區,口袋公園、城市步道、生態濕地隨處可見,“城在綠中、園在城中、城綠相融”的“綠肺”體系,已成為市民欣賞旖旎風光、休閑小憩的好去處。
■ 立秋已至,暑熱未盡,新龍生態林5000多株水杉高大挺拔,林蔭層層疊疊,成了絕佳的避暑勝地。今年以來,新龍生態林舉辦了多場音樂節,吸引近8.5萬青年樂迷齊聚常州,實實在在拉動了全市旅游消費。
目前,全區累計建成94個公園綠地、133公里綠道,綠地面積超4萬畝,綠化覆蓋率達39.63%,2022年PM2.5濃度降至34.5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五年來下降32.1%,數據的鮮明對比,折射的是高新區生態之變。
秀美高新,讓水系更優美。
常州高新區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近年來,在國家“引江濟太”工程指引下,高新區以新孟河清水廊道建設為主抓手,啟動水環境全域綜合治理,打造“通江達太”的生態水網。
■ 隨著河流生態的修復,沿江村落再現水韻江南的秀美風光,東南村、南蘭陵村等美麗鄉村成為最美“網紅”村落。
經過持續開展的底泥清淤、河道拓浚等一系列治理行動,常州高新區的水環境質量實現明顯改善,8個國省考斷面連續六年保持優Ⅲ比例100%,優Ⅱ比例提升至75%,河暢水清、魚翔淺底、白鷺翩飛、野鴨游弋的生態畫卷在高新大地上徐徐鋪展。
秀美高新,讓生活更低碳。
實現“雙碳”目標,既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也要加快轉變能源消費結構、重塑生活方式。建設常州高鐵新城過程中,零碳未來城市理念始終貫穿其中,推動生態與價值完美邂逅、共生共融。
■ 通過已實施的中水綜合利用工程,常州高新區把從江邊污水處理廠接管處理后的中水,輸送至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以熱交換形式提取冷熱能量,輸送至千家萬戶,預計年減少碳排放超8萬噸,相當于新增800公頃闊葉林。
“低碳”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習慣和理念。高新區不斷提升新能源使用便利度,推動分布式光伏、用戶側儲能規模化應用,五年來全區備案光伏項目合計裝機容量累計超310兆瓦,新能源汽車見車率、充電見樁率、光伏電池見板率持續提升,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已成為新風尚。
堅定踐行“兩山”理論,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工程,常州高新區不斷擦亮“秀美高新”名片,重現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努力走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前列,為繪就中國式現代化美麗常州“工筆畫”貢獻高新力量。
(來源:常州發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