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14期經方六經辨證體系初級班后,我蛻變了!
時間不經意間就過去了,從我自己今年3月份參加了林佳明、林利城老師組織的第14期初級班,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個多月了!
現在回想起來,一切歷歷在目。在這看似平淡的幾個月,不論是從臨床還是思想,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請聽我講講自己與
(資料圖片)
主訴: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無汗身痛2天
病史:患者自訴兩天前因貪涼吹風扇后出現鼻塞、流涕、一身困重。
現:測體溫38.9℃,伴有全身脹痛、鼻干、口干,鼻子呼出來的氣有熱感,無口干口苦,無胸脅脹滿,食欲可。睡眠不安,驚悸易醒。大便3日未解。
舌尖紅,苔薄白,脈浮緊稍數。
六經辨證:太陽陽明合病(表寒里熱)
處方:葛根湯加石膏、大黃
麻黃10g,桂枝12g葛根50g生姜15g大棗5枚,白芍12g石膏30g(另包)茯苓20g,甘草8g 大黃5g(后下),黃芩10g。
2劑,水煎服,日二次,每次服200ml。
療效:服后一碗藥物幾分鐘左右即感微微汗出,頭昏頭脹立馬減輕,服完1劑后感冒癥狀太減,體溫降至37.8℃,服完2劑后以上不適已,僅稍有鼻塞,未再反復發熱,患者感嘆中藥治療感冒速度之快,效果之神奇。
第1條的內容,辨太陽病的總綱,反映了表證的共同證候,以下凡言太陽病的皆以此條為準。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一條是傷寒論里面的第一條條文,也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叫做提綱癥,就是辨太陽病的一個提綱。
在經方醫學體系里面,不是從病因學的角度去認識臨床的,它是通過當下的臨床癥候反應,來進行辨證施治的,只要在臨床中,見到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個臨床癥候反應,那么就可以考慮為太陽病。
在經方醫學理論體系里面,太陽病它就包括了病位、病性的概念。
太陽病病位:表,病性:陽(實,熱)
少陽病病位:半表半里,病性:陽(實,熱)
陽明病病位:里,病性:陽(實,熱)
少陰病病位:表,病性:陰(虛,寒)
掌握了辨陰陽辨表里,你就掌握了經方的核心理論體系。
經方本質就是三個病位上的陰證、陽證,很容易入手學習,這也是為何越是基層醫師越喜歡經方。
因為沒那么多的繁雜理論,只要辨證準確,用上去就有療效。辨六經的基本功就是辨陰陽、辨表里、辨半表半里。
4、經方的六經辨證體系構建了,下一步就是在臨床上邁出第一步,去臨床,去實踐,有了第一個有效案例,就會源源不斷的有第二個、第三個。
我第一次開出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發熱的時候,也是很忐忑的,但有了第一例的經驗,以后就輕松簡單了。
當然前提還是務必要把六經給辨證準確了,在六經的基礎上再去細辨方證。
5、學習回來以后我總結了一下,怎樣才能成為明醫呢?
第一要對中醫有強烈的興趣
第二要研讀經典
第三要臨床實踐
第四要勤于總結思考
熟讀經典,重點條文要口誦心記,熟記于心,反復思考,驗之于臨床,明六經,辨方證,加上時間的沉淀,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樣就能登堂入室,成為一代經方傳人。
第五要有體系的學習經方
中醫學的兩大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經方也是中醫的一個學術流派,也離不開辨證論治的思想。
胡希恕先生給我們明確指出: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相應而治愈疾病。
六經辨證是把辨證論治的思想具體細化為先辨六經,在六經的基礎上再繼續辨方證。
因此,辨六經是我們的基本功,一定要把六經給辨證準確了。求得方與證的相應,才能有的放矢,從而治愈各種疾病。
吳昇,中西結合執業醫師,懸壺于瀏陽鄉野,白天應診,夜晚讀書,孜孜不倦。
學習仲景經方,崇尚寒溫一體,經方時方相結合治療各種內科雜病。
從醫20余年,能熟練應用中醫中藥方法對內、外、婦、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疑難病治療,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戰經驗。
致力于通過互動、分享、問答,幫助更多人學習中醫,希望能幫助到更多身邊人,造福一方百姓,服務周邊鄉鄰。
爭取做一代經方傳人!
林氏醫門
編輯 丨 郭小燕
校對 丨 俞曉杭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宜賓市林長制督查組來珙督查林長制工作—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
(吳平華楊清其)1日,宜賓市林長制第六督查組一行來珙縣督查林長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