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孤注一擲》才醒悟,這3種能力父母不教,孩子永遠學不會
作者:吱呀(富書專欄作者)
周末,帶孩子去看大熱的《孤注一擲》,看完之后,發現這簡直就是一部教育孩子的警示片。
這部上映15天票房就破28億的反詐電影,把網絡詐騙拍得特別真實,讓大家覺得原來騙子離自己這么近。
【資料圖】
電影取材于上萬起真實詐騙案例,講述資深程序員潘生和模特安娜被海外高薪招聘吸引,落入境外詐騙公司的陷阱,為了自救,潘生幫助安娜完成業績詐騙準碩士顧天之800萬,最終經歷各種艱難險阻成功脫險的故事。
他們仨都是別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仍會掉入詐騙集團的騙局,不禁令人反思。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然而比起學習,培養孩子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重大事件的判斷和處理能力,更為重要。
這3種能力,父母不培養,孩子永遠學不會。
抵御誘惑的自控力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在《自控力》一書中,這樣定義自控力:
“所謂自控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
一個缺乏自控力的人,大多會過分關注瞬間的快感,并沉迷其中。
顧天之就是這樣。
家庭條件優渥,開著父母送的豪車,還有父母早就準備好的房產。
他準碩士畢業,有好的實習單位,還有相愛多年的女朋友。
有父母的庇佑,他的人生很順,不知道賺錢是什么,更不知道失敗為何物。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點開網上推送的博彩鏈接,抱著“試一下沒多少錢”的想法,一試就是一整夜。
每當他輸幾次打算收手時,網絡荷官就給他內部消息,幫他把輸的錢贏回來,這種賺快錢的體驗,讓他逐漸上癮,完全被騙子牽著鼻子走,欠下100萬外債。
即便如此,父母在得知他欠錢后,怕他受罪很快替他還上錢,卻沒有對他進行過多的教育和苛責,只是收走了他的手機。
已經沉迷賺快錢的顧天之,完全沒有一絲愧疚和悔改跡象。
他為了湊錢,到奶奶家騙錢、偷手鐲,還割腕要挾母親還他手機。
母親心疼他,只好告訴他保險柜密碼。
打開保險柜的顧天之,早已輸紅了眼,拿手機時順手拿走房產證,抵押房產換錢賭博。
在他心里只要贏一次就全都回本了,但這次騙子收到錢后,直接把他拉黑,最終房子抵押的八百萬一次性被騙光。
意識到自己被騙了,顧天子接受不了打擊,自覺無顏面對家人,便從房間縱身一躍,摔成植物人。
顧天之的遭遇,令人痛心的同時也令人警醒。
如果父母從小對顧天之進行自控力的培養,或當他輸第一個100萬時,父母讓他意識到賭博的嚴重性,他的結局或許會截然不同。
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
“在童年和少年的早期,在7-11歲時,就要教會一個人的自我管理,還要讓孩子們學會‘強制自己’的能力。
若是錯過了這個時期,以后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重新教育’的問題。”
孩子的自制力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緩慢的過程。
父母應該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抓住自控力培養的關鍵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甄別“毒友誼”的慧眼
再看電影中安娜的遭遇。
美女荷官安娜,原本是名模。
卻被閨蜜設計,先是把安娜的照片四處印成小廣告,害她形象受損被公司雪藏。
接著利用安娜性格沖動,安排人用上不得臺面的工作羞辱安娜。在最無助的時刻,閨蜜登場,幫助安娜解決糾纏的同時,好心推薦高薪工作。
最后抓住安娜急迫想賺錢的心理,通過饑餓營銷,告訴安娜工作有多緊俏,錯過機會下次還不知道是何時。
原本有所顧慮的安娜,最終放下懷疑,成功上套,被騙到緬北從事網上博彩荷官的工作。
雖然最后安娜順利脫險,但現實中,有太多孩子就是被“毒朋友”騙到境外,至今杳無音信。
今年,云南紅河兩名16歲少年,被同鄉用高額兼職費,騙到緬北賣入詐騙集團。
加入詐騙集團后,少年們又用自己在國外賺到了6萬兼職費為餌,想騙更多同學出境。
《兒童心理學》作者魯道夫曾說:
“同伴友誼對孩子的影響力很大,有些時候甚至會超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
安娜一個成年人都會出于對朋友的信任被騙,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更何況心智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
《孤注一擲》導演申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在調研時采訪大量的受害者,發現很多名校高學歷的人也照樣被騙,被騙和學歷、職業、年齡沒太大關系。”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父母關心孩子的同時,更需要關注孩子的朋友圈,教會孩子去偽存真:
不是對你和風細雨的人,都是真的對你好。
美國的《今日心理學》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出了“毒友誼”的一些典型特征,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社交情況:
“這段友誼讓孩子難過、哭泣、自信心下降,甚至產生厭惡自己的想法;
孩子會忍不住討好毒朋友,勉強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甚至被要求‘做壞事’以示忠誠;
孩子的想法,總是不被毒朋友重視,還經常被毒朋友嘲笑、輕視、貶低。”
父母若發現孩子有以上社交情況,要及時干預,及早幫孩子脫離毒友誼的漩渦。
天上掉餡餅的事,不會碰巧被遇到,即便再親密的朋友,也不可完全相信。
不論身處何地,都要學會自保
劇中的主角潘生,原本毫無懸念要升任公司CEO,卻被“關系戶”空降頂替。
滿心憤怒的潘生,想起了之前猶豫不決的國外高薪工作,當機立斷辭職趕赴國外,被騙到詐騙公司寫代碼。
剛開始因為不配合,他經常受皮肉之苦,后來他“醒悟”了,表面配合工作,私下抓住一切機會對外傳遞信息。
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詐騙公司量身定制APP,卻在APP上留下只有他才能修復的漏洞,讓公司離不開他。
最終他通過寫詐騙消息的藏頭暗號,和朋友圈報平安留下的線索,幫助警方成功搗毀窩點。
因為成功幫助警方鎖定兩千多位受害者,戴罪立功,潘生沒有受到懲罰,還成為了反詐中心的技術顧問。
即便身處險境,潘生也從未放棄過自救,最終被成功救出。
不要以為孩子有父母的保護,就不會遇到各種危機。有時恰恰是父母留意不到的地方、場所,隱藏著危及孩子生命安全的風險。
對于“好事”“壞事”,所有不符合常理事情都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的最有效的自保方式。
父母可以通過真實發生的事情作為案例,給孩子分析、講解,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識,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幫助孩子練習。
最重要是鍛煉孩子的應急自救思維。
告訴孩子,要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處理事情,如果覺得這個人是壞人,自己有危險,那么就馬上遵從本能立即離開。
能跑就跑,跑得越早越好。
跑不了的話就躲起來,不要和壞人硬碰硬,注意觀察周圍環境,尋找合適的時機求救。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學會,但永遠用不到。
寫在最后
權威雜志《大西洋月刊》曾向公眾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以安全之名的過度保護,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從孩子們的童年中剝離,然而孩子們實際上并沒有變得更安全。”
聰明的父母,不會通過過度保護來磨滅孩子成長的契機,而會趁機培養孩子堅韌的品格。
比起學習,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識人、自保意識更為重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他們了解真實社會的殘酷、現實,培養他們對抗社會陰暗面的相應能力,是為人父母的智慧和遠見。
作者簡介:吱呀,富書專欄作者,用心傳遞正能量,文章:爸媽精讀,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BB鴨 | ?iPhone 15數據線曝光;京東前CEO徐雷不創業;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日期公布;網約車不得以不正當價格行為擾亂市場
退休幾個月后,徐雷近日在接受《GQ報道》采訪時透露了他的未來規劃,并
名創優品(09896)第四季度實現經調整凈利潤5.71億元 同比增長156.3% 環比增長18.3% 海外業務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智通財經APP訊,名創優品(09896)發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三個月的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