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藏珍·云欣賞 | 碧艾香蒲石榴花 豹頭環眼劍氣斜
西晉周處《風土記》有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仲夏端午”是指仲夏月的第一個午日,即夏歷日的午月午日,因“午”與“五”同音,故五月初五成端午日。端午前后,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古人認為此時五毒匯集,需要祛除邪祟,因此有浴蘭湯、掛艾草、飲雄黃、佩香囊、戴五色絲絡,掛天師或鐘馗像等習俗。
碧艾香蒲石榴花 豹頭環眼劍氣斜
——由清華藝博藏畫說端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典藏部 安夙
一、祈福與禳疫
在戰國時期,農歷的五月便被稱為“惡月”“毒月”,《禮記·月令》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勿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中國古人有“龍星紀時”的傳統,簡言之,就是將六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組成一組龍星,農歷四月是“龍星”升天可以進行“雩祭祈雨”的日子。之后,便有“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國語·周語》),此時的“龍星潛藏”便是標志著雨季的結束。從春到秋,龍星在天空中劃出一條完美的軌跡,而夏至前后,龍星在天空處于“中正”之位,故,五月初五這一天也被稱為“天中節”。《歲時廣記》言:“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為天中節。”,在陰陽五行的觀念中,農歷五月是陽衰陰盛的開端,在陽數中“五”又是位于最中間的數,故而五月五日午時被稱為“天中”也是一年當中的至陽之時。夏至之后,煖氣始盛,陰氣滋漲,蚊蟲活躍,疫病流行,古人認為其為鬼獸所禍。正如東漢班固所著的《白虎通義》中言:“五月謂之?賓。?者下也,賓者敬也。言陽氣上,極陰氣始,賓敬之也。”故必須在“惡月”加以避忌,方能逢兇化吉。
為了禳疫祈福,古人逐漸生發諸多習俗。秦朝統一六國之后,將南方與北方的端午習俗融合,使得這一日擁有了多重稱呼,如:天中節、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重五節、五月節、龍舟節、解粽節、菖蒲節、屈原日等等。魏晉時期,開啟了端午日插五時花的習俗,《酉陽雜俎》中有:“北朝婦人常以五月進五時,圖五時花,施帳之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 這種用絲線結成人形繩結,佩戴辟邪的習俗一直延續至明清。西漢《禮記》中有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所以,端午節又稱“浴蘭節”。宋人吳自牧在其《夢粱錄》中有言:“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杭城人不論大小之家, 焚燒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其日正是葵榴斗艷, 桅艾爭香,角黍金色,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為然,雖貧乏之人,亦且對時行樂也。”可見,富貴人家與平頭百姓在端午一日,都在遵行特定的習俗和儀式。又有清康熙年間的《錢塘縣志》載:“五月五日為天中節。門貼五色鏤紙,堂設天師、鐘馗像,梁懸符錄,盆養葵、榴花、蒲、艾葉,丹碧可觀。”等。端午節當日的習俗約有:沐蘭浴、系五色絲、飲雄黃酒、食百索粽、插艾葉、制蒲劍、擺蒜拳、掛虎飾、貼五毒符、穿五毒衣、賽龍舟、鑄鏡、拔河,斗草、賞花……不難想見,為了辟邪驅災,古人幾乎動用了一切“手段”和智慧。
二、鐘馗與端午
“鐘馗樣”
在《周禮·考工記》中載:“大圭終葵首。注:終葵,椎也。疏:齊人謂之終葵 。”這時候的終葵其實是人們用來驅鬼辟邪的“椎”,鐘馗(終葵)在最開始其實是“逐鬼之椎 ”的法器。關于鐘馗由物變人的考證最早來自明人郎瑛的 《七修類稿》其中曰:“鐘馗起于明皇之夢,《唐逸史》所載也。予嘗讀《北史》,有堯喧本名鐘葵,字辟邪。意葵字傳訛,而捉鬼事起于字也 。昨見《宣和畫譜》釋道門云‘六朝古碣得于墟墓間者,上有鐘馗字,似非開元時也,按此正合其時。葵字之訛,恐如薛仁貴碑,實名禮,而傳寫之謬。又如十八學士之類歟?存疑以俟博古。”雖然相應的觀點很多,但是鐘馗以一位具象的人物出現的時間,大抵在唐代開元年間。
在古書記載中鐘馗其人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唐開元年間,赴長安應試,取得頭名貢士。偏巧殿試之時,奸相盧杞因鐘馗相貌丑陋,使其落榜,鐘馗憤恨撞柱而死。唐明皇知曉此事,以狀元之名將他安葬。至于鐘馗捉鬼的傳說,則見于《唐逸史》中的記載:“臣終南山進士鐘馗也。因武德中應舉不捷,羞歸故里,觸殿階而死。奉旨賜綠袍以葬之,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這里清晰地記錄著鐘馗是穿綠袍的。而北宋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志》中有:“昔吳道子畫鐘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后世的鐘馗像中有將其繪為頭戴烏紗,身著藍蟒袍,腰束玉帶笏板,足踏翹頭皂靴的形象。后,又因原文中“衣藍衫”,與“襤褸之衫”諧音,故而,藍袍的形象并不是特屬。
任伯年《鐘馗圖》,繪于1882年
上圖為晚清海派畫家任伯年所繪,根據題款“光緒壬午五月五日”字樣可知此圖繪于光緒八年(1882年)的農歷端午日。畫家以逸筆墨彩寫鐘馗之袍衫,玉帶、烏紗、皂靴、破扇,身下有一綠色小鬼佝僂身軀,鐘馗肘壓其上。上有吳昌碩后題:“破扇格虬拜,醉態良可恥。夜叉作驅使,老道是長技。世運丁極否,白日鬼成市。蒲酒陳一觴,請公逐百鬼。莼生仁兄藏,伯年先生畫鐘馗,古拙超逸,筆筆獨到,屬題句率成四十字。光緒丁未(1907年)中秋吳俊卿,老缶。”此畫將任伯年繪畫中那種以行草筆意入畫的節奏、氣韻等表達地精準到位。
《清嘉錄》中有詩:“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圖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里客。眼如點漆發如虬,唇如腥紅髯如戟。看澈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癘疫。嗚呼,世上魍魎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這里的鐘馗又變成了綠袍的“戰神”,后又有記錄鐘馗身著紫羅袍種種。但最為常見的還是于明清繪畫中紅袍的“鐘馗樣”。
任伯年《鐘馗圖》(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從左至右分別繪于1880年(左)、1888年(中)、1891年(右)
僅清華藝博至少藏有三幅紅袍鐘馗形象(左、中、右),均為任伯年所繪,繪制時間為光緒庚辰(1880年)、光緒戊子(1888年)、光緒辛卯(1891年)。其中,左圖是于端午日“效金冬心先生用禪門米汁和墨寫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紅色本身就是辟邪的顏色,若用朱砂和墨加入禪門米汁仿佛在鐘馗這種文化形象之中附以超自然的“加持力”,可以逢兇化吉,百毒不侵,驅邪禳禍,福澤永綿。三張紅袍《鐘馗圖》均手持寶劍,七星寶劍在古代同樣是具有符號性的,歐陽修在其詩《寶劍》中有:“寶劍匣中藏,暗室夜長明。……煌煌七星文,照耀三尺冰。此劍在人間,百妖夜收形。”畫中的鐘馗,烏紗帽、紅羅袍、佩七星寶劍,腳穿“吉莫靴”,與古籍中記載唐明皇夢中的蓬發虬髯,面目恐怖,頭戴破烏紗,腳蹬大朝靴的形象十分吻合。可以看到無論是作為驅鬼的“法器”——終葵,還是作為啖鬼的神祗——鐘馗,其作用都是驅邪避兇,安年禳禍。
從除夕到端午
《新五代史》中載:“歲除,畫工獻鐘馗擊鬼圖,倧(即吳越忠遜王錢倧)以詩題圖上。”又根據《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北宋都城汴梁內的風俗:“近歲時,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夢梁錄》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迴頭馬等,饋與主顧。”說明在宋時,民間雕印的鐘馗形象是在歲末印制流行的。早在唐代鐘馗圖是作為皇帝在臘日賞賜臣下的禮品,及至宋元鐘馗圖都是在歲末創作的,宋代詩人胡浩然有詩云:“荼壘安扉,靈馗掛戶,神儺烈竹轟雷……須知今歲今宵盡,似頓覺明年明日催。”此時的鐘馗畫依舊是除夕時候的“特使”。
到了明清,鐘馗圖的繪制和懸掛分成了歲末繪畫而端午日懸掛的習俗。明代《舊京遺事》中載:“禁中歲除,各宮門改易春聯,及安放絹畫鐘馗神像。像以三尺長素木小屏裝之,綴銅環懸掛,最為精雅。先數日各宮頒鐘馗神于諸皇親家”,此處說明沿襲了唐宋的傳統于年末繪畫和頒發。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有“古人以除夕,今人以端五,其用亦自不同……又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鐘進士畫像,端午懸之,以逐疫……《雄江震志》云:五日堂中懸鐘馗畫象,謂舊俗所未有。”
姚宋《慶瑞圖》
上圖清初新安(今安徽歙縣)畫派畫家姚宋(1648—1721)所繪的《慶瑞圖》,根據題款:“丁酉(1717年)蒲月午日寫慶瑞圖。七十叟,姚宋。”可知此圖是專在端午日繪制的節令圖。畫面中的鐘馗一副豹頭環眼虬髯黑面的丑怪模樣,一邊飲酒一邊鎮壓五鬼。畫家以細潤的筆法線條,勾勒鐘馗及五鬼,其中三鬼托乘鐘馗猶如“癭木椅”,鐘馗身后一紅發獸面鬼手托一瓶向空中,不遠處似畫一只蝙蝠,頗有“清平(瓶)福(蝠)來”之意;鐘馗身前的兩鬼猶如民間做“鐘馗戲”中“疊羅漢”狀,手托犀角,內盛菖蒲、石榴花、艾草等。畫面筆法嫻熟,構圖講究,猶如彼時流行的鐘馗戲所表現的戲劇場景,又似至今仍然保留完整的明雜劇《五鬼鬧鐘馗》及清代內廷在除夕所演的時令戲《殿庭驅祟》等展現出的舞臺感。及至晚清民國,鐘馗像越來越趨向與于端午供奉,以求辟邪鎮宅。從歲末到端陽,從門前張掛到廳堂供奉,其表現的內容也逐漸豐富多樣。以前文中任伯年于1888年繪制的《鐘馗像》為例,鐘馗一身紅袍,雖相貌丑怪但并不猙獰可怖,頭上未戴官帽,蹺著二郎腿坐于竹床之上,雙手抱膝,眼視前方。竹床之上有書卷若干,身后一圓形青銅器置柿子、枇杷、蒜頭等物;其后有青色花盆植石榴花,再后更有一白色花盆插佩蘭、艾草等端午節令花草,將“獰厲”之氣轉為一種文人情懷。
三、端陽清供
南宋周密在《乾淳歲時記》有載:“先期學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當,例用朔日,謂之端一。或傳舊京亦然,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意思山子數十座,五色蒲絲、百草霜、以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蜈松、蛇、蝎、蜥蜴等謂之毒蟲。及作糖霜、韻果、糖蜜、巧粽,極其精巧。又以大金瓶數十,遍插葵、榴、梔子花。環繞殿閣,及分賜后妃,諸閣、大珰近侍。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皇家貴胄如此,市井百姓又如何呢?亦是《乾淳歲時記》中言:“市人門首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錢,排饤果粽。”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首百姓對于端午節令的重視可見一斑。
明代文震亨的其所著《長物志·卷五》中有:“端五,宜真人玉符,及宋元名筆端陽景、龍舟、艾虎、五毒之類。”除了張掛鐘馗、天師像之外,清供也是端午節令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石榴花、菖蒲、太藺、梔子、艾草、枇杷、荸薺、櫻桃、棗、柿子、石榴、海棠果等等時令花果附以鐘馗像或天師符等,明代汲古之風盛行,清供之時多以青銅鼎彝,珊瑚犀角,瓷器等承托賞玩。
錢慧安《蒲觴邀福圖》
清華藝博物館藏錢慧安所繪《蒲觴邀福圖》,畫面中的鐘馗小妹鵝蛋臉、罥煙眉、細目低垂,櫻桃小嘴,十指纖纖為鐘馗“加冠(官)”;畫中的童子稚氣未脫側身“進爵”。含有“加官進爵”之意。整幅畫面也帶有滿滿的吉祥寓意,如:洪(紅)福(蝠)齊天、福在(蝠)眼前、太平有象、喜從天降、夢筆生花等等不一而足。據此畫的題款:“庚寅嘉平之吉,仿白陽山人筆。清溪樵子錢慧安并記歲月于雙管樓。”點出了創作的時間是在“嘉平之吉”也就是臘月初一日,那么依據民俗張掛鐘馗的時間應該為同年的端午節,也是一張標準的節令畫。畫中的圖像意義豐富,符號指向亦非常鮮明。例如,枇杷、石榴花、菖蒲、葫蘆、珊瑚、靈芝、蝙蝠、蜘蛛等的出現,帶有明顯的端午節令及納福的寓意,同時五鬼、銅鏡及供案之上各什古物也是端陽節令清供賞玩的直觀例證。
《蒲觴邀福圖》局部的“進爵”男孩
另有一趣點,畫面中的“進爵”男孩的背部佩有艾草、蒜子(葫蘆)等端午節令之物,并以青色瓔珞系之。此物也是專供端午“惡月”的辟邪符牌,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認為兒童的背部是脆弱的,易受到風邪侵害,故而在端午日要保護背部,祈愿兒童健康平安成長。
王雪濤《清供圖》
館藏現代王雪濤的一幅《清供圖》,雖然題款僅有“雪濤”款印,并未多余信息,但細讀之下不難發現,其實這也是一張端午節令畫。除了常規的石榴花、菖蒲、劍蘭、蜜桃、枇杷、櫻桃、蒜子等端午節令花果之外,畫面右邊還繪有兩只被拴住的蟾蜍。蟾蜍俗稱“癩蛤蟆”,民間諺語有“癩蛤蟆躲端午”之說。蟾蜍為“月精”,也是民間五毒之一,不僅面貌丑陋同時還具有毒性,特別是在端午節這天毒性最強。然,蟾蜍雖毒,但以其入藥,卻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猶以端午日入藥是為最佳。畫家筆墨松弛靈動,將這一些節令場景生動活潑地繪于筆端。
王個簃《端陽景圖》
同樣繪寫端陽風物的一幅為王個簃《端陽景圖》,除了題款點名“端陽”之外,艾草、菖蒲、劍蘭、枇杷等一應什物,畫面下方還繪有一粽子,實屬俏皮。在《文昌雜錄》中載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其中的“百索粽”皇帝賞賜大臣的,端午節食粽的傳統同樣由來已久,也是端午食俗當中與“飲雄黃酒”同樣重要的習俗之一。
四、結語
今天是2023年6月22日農歷五月初五之端午節,它不僅是季節變化的節點,反映中國古代歷法的科學與先民的智慧,同時也是將祛邪避兇的觀念外化成一個一個習俗。在繪畫當中無論是端陽清供、鐘馗圣像,還是畫中的隱喻、體現的服飾與民俗,都在向我們展示先民們在農耕文明的進程中,將以節日為中心形成的文化“紐帶”,在家庭內部以及社會成員間共同構建和諧與健康的氛圍。
古人在端午節浴蘭湯、掛艾草、飲雄黃、佩香囊、戴五色絲絡,掛天師或鐘馗像、賽龍舟、吃角粽......端午節所傳承的文化理念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體現了先民們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表達出的對天時的崇敬,同時也將民俗、祭祀、中醫藥等并入其中。觀賞節令繪畫,品味端午習俗,是一種超越繪畫本身的體驗。謹以此文祝愿觀者吉祥,端午安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
相關文章
天天快播:聚賽龍: 關于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廣州市聚賽龍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審核問詢函》的公告
聚賽龍:關于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廣州市聚賽龍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
精彩推送
天天快播:聚賽龍: 關于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廣州市聚賽龍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審核問詢函》的公告
聚賽龍:關于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廣州市聚賽龍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
市戒毒局舉辦禁毒宣傳活動 營造“健康人生、綠色無毒”良好氛圍
wordContentCss_16876884719871{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4pt;f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