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興壺:周天子的賞賜 如此珍貴|走近“漢字中國”特展?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統,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是記錄、傳承錄中華文明的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的紐帶,更是承載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的湯湯之水。在其使用過程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思想、文化品格和審美情趣,是經過歷史洗禮、歲月積淀的華夏民族之魂。“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幕以來,眾多平日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悉數亮相,接下來,讓我們走近這些文物,感受漢字的歷史與魅力。
這件“三年興壺”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鄉的莊白村,被提及的時候通常稱之為自“莊白村一號窖藏”出土,其實它也是西周時期一個家族的寶庫:微史家族(又稱微氏家族)。我們此前介紹過的史墻盤,也是這個家族的窖藏。
這處窖藏當年埋藏得很深很深,后來被一場大洪水沖刷過之后,附近形成了深溝,再加上經年累月的水土流失,使得這處窖藏所在的位置漸漸抬高,越來越接近地表,終于在1976年被耕地的農民發現。
(資料圖片)
三年興壺的壺身
這一處窖藏出土的寶貝可謂豐富——有一組103件成套的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還有中國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如簡瓦、瓦當、陶水管道等;有雕琢精細、造型生動、透亮晶瑩的玉制串飾項鏈、玉制人與動物、玉制禮器和儀仗用器玉等;有我國最早的原始玻璃制品、原始瓷器、著色絲綢等;還有數以萬計的西周甲骨……
經過相關學者的研究,在有銘文的銅器當中,有50多件屬于微史家族用器,記錄了其家族四代人的事跡,其中又以史墻盤的敘述最為詳細。
至于這件三年興壺,主要是以大氣典雅的造型和優美精致的紋飾而引人注目。它屬于西周中期青銅壺器的典型代表:通高65.42厘米,整器束頸垂腹,下承圈足,大圓頂蓋,獸耳對稱,雙環貫耳。除蓋頂飾團鳥紋,其腹、腰、頸用兩條素帶相隔,環飾曲波紋,寬疏有序,線條流暢。器蓋、底圈足飾竊曲紋,形成對應。
當然,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還是壺上的銘文,不在壺身,而在壺蓋上。
三年興壺的蓋子外側鑄有銘文12行,共60字,大意為:周王三年九日丁已丑日,周王在鄭地舉行饗禮,王命虢召興,賞賜興羔俎。興為答謝天子之賜,作祖考祭器,以記錄這份恩賞。
三年興壺的壺蓋
“饗禮”是西周時期的周天子對諸侯、卿大夫等貴族重臣所施行的隆重禮節,具有“親和萬民”之意。《周禮·秋官司寇》中就有“饗禮九獻”的相關記載。西周初期,周天子最隆重的饗禮為“三獻之禮”,后來逐步“加碼”,發展出只有周天子能用“九獻之禮”。
銘文中的“羔俎”,即彘俎,是指放豬牲肉的器物,《說文》:“彘,豕也。”按照周代的禮制,賞賜羔俎、彘俎是周王對臣下的特殊恩典。該家族曾擔任商朝貴族微子的史官,商朝滅亡之后,他們繼續擔任周朝的史官,并得到周王的重用。
同時,作為西周懿王和孝王時期的青銅器,三年興壺上銘文書法的“時代特色”也很明顯:大篆開始步入巔峰狀態,并注重追求字體的整齊和規范。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