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讀這類專業,官方補貼最高54W!
“高考學醫,每人發5萬到15萬!”
近期,江蘇省太倉市衛健委在官方公眾號向考生隔空喊話,公告該市最新“政府資助生”政策,為本地從醫學子開出了高價。
根據該政策,太倉籍優秀高中畢業生,報考江蘇省或全國重點高校醫學類專業并在本科批次以上錄取,專業為臨床醫學(包括精神衛生)、麻醉學、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或中醫學的,本科一次性資助5萬元;碩士補助8萬元或首套房10萬元安家費;博士給予15萬元安家費。
(資料圖片)
被差額事業單位錄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用人單位另外分別給予5萬元、8萬元、15萬元配套資助資金。
出于“回報”,享受該政策的學生在取得本科以上畢業證書、學士以上學位證書后,畢業當年需參加太倉市衛生健康系統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正式錄用后兩年內取得《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并承諾在本市至少從事6年衛生專業技術工作。
人才急缺,地方在行動
喊話當地高考生的不僅僅是太倉市。
今年高考志愿填報期間,一些地方政府紛紛通過網絡渠道等向所在地高考生發出了“未來邀請函”。
甘肅瑪曲縣官方公眾號于6月27日發布了《致全縣高考生的倡議書》,號召當地考生踴躍報考醫學類院校。
不同于常見的官方八股文,瑪曲縣這封倡議書洋洋灑灑千余字,寫的入情入理,既開門見山直陳胸臆,“倡議更多的孩子們能夠追求把懸壺濟世作為志愿的信念,把救死扶傷作為一生踐行的諾言”,又直言不諱,無遮無攔袒露家鄉的困境,“(全縣面臨)專業學科人才又奇缺,專業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的兩難境地?!?/p>
地方政策鼓勵某些專業的背后,通常是該地相關人才缺失所致。
據媒體報道,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瑪曲縣常住人口5.72萬,當地的醫療隊伍一直處于緊缺狀態。甘南藏族自治州衛生學校高級講師王宇2016年的文章透露,甘南州衛生人才總量嚴重不足,人才斷層問題顯著,人才缺口經初步估算達1300余人。
而從江蘇太倉市發錢鼓勵考生學醫可見,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對醫學人才的需求同樣旺盛。
不同于西部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區域醫學人才數量捉襟見肘,東部地區更強調人才隊伍的結構建設。
媒體曾報道,太倉市衛健委2015年統計發現,該市衛生技術人員高、中、初級職稱比例為1:5.2:7.4,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偏少,并體現出“人才隊伍知識老化、觀念陳舊”,人才能力與面臨的實際問題不相匹配等突出矛盾。
該市下轄江興村提出,對于市屬醫療機構,新錄取臨床專業畢業生碩士學歷不低于20%,對于鄉鎮醫療機構,新錄取臨床專業畢業生本科以上學歷不低于50%。
除了太倉市外,江蘇蘇州吳中區、張家港市等地區近年來都出臺過針對醫學人才的優惠政策。
例如,張家港市2021年提出的“優秀醫學人才定向資助培養(本科生)計劃”規定,錄取為本科一批次指定18所院校及指定專業(包括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兒科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中醫學、精神醫學等),畢業后愿意回市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并自愿簽約的張家港戶籍學生,在讀期間每年補助1萬元,畢業到崗后前五年每年考核合格補助1萬元,共計可獲得9萬元補助。
師范類人才也是地方政府“高價”追逐的對象。
早在2020年,江蘇省啟東市制定并出臺了《啟東籍優秀學子報考優質師范獎勵實施辦法(試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根據該項規定,具有啟東戶籍和學籍的高考生報考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等10所重點師范院校師范類初高中學科專業(不含獨立學院),并與該市教育體育局自愿簽訂《培養協議》。學生在校期間享受每年1.2萬元的生活補助。到崗任教后,在五年服務期內,經考核合格還可獲得生活補助、購房補貼等,最高補貼54萬。
定向資助 定向補強
除了鼓勵特定專業外,地方政府還制定了定向資助政策,促進當地大學生回流到基層工作。
在國家政策層面,為提升經濟不發達地區人才質量,公費師范生、優師計劃、免費醫學生等政策早有施行,屢見不鮮。
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顯示,2010至2020年十年間,國家為基層免費培養5.6萬名定向本科醫學生,平均為中西部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1.9名本科生。
今年5月24日,教育部表示,2023年中央財政將支持高等醫學院校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培養訂單定向免費五年制本科醫學生共計6150人。同時,教育部繼續鼓勵各省結合當地用人需求,探索本地戶籍考生定向培養和資助等辦法。
各地實行的定向資助政策類似于訂單式培養,通常以培養醫學生為主,畢業流向主要是基層。例如江蘇海門從2017年開始施行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訂單醫學生在學期間戶籍不遷出,仍保留在原地,畢業后可參加海門區組織的基層醫療機構“定向招聘”進編定崗。2023年海門預計培養55名訂單醫學生。
四川省巴中市從2018年開始推出定向資助計劃,資助條件包括:巴中急需緊缺專業;學生報考并成功被“211”“985”“雙一流”等優質高校錄取;畢業后自愿回巴中行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等就業,工作至少5年。符合要求者在校期間每年獲一萬元補助。
媒體采訪該市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了解到,2018和2019兩年各有2名和7名學生參與資助計劃,目前已經有4名學生返回巴中工作,其余學生深造讀研,暫無違約情況。
開出5萬到15萬補貼鼓勵報考的太倉市也制定了醫學生定向資助政策,該市衛健委表示,每年設定了15個資助名額,除了個別年份沒招滿以外,大多數時候都是滿的,而接受過資助的學生“基本上都回來(太倉工作)了”。
不過,農村地區為主的基層就業環境條件一般,相對大城市肯定缺乏吸引力,定向資助存在一定的違約風險。有些醫學定向生寧愿賠付違約金,也要選擇走人,另謀高就。
甘肅省衛健委印發的《甘肅省2015年至2019年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違約名單》顯示,2015年至2019年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違約人數達251人。其中,該省某985大學2015年只有7名學生選擇違約,到2019年則達到了85名,人數逐年遞增。
結語
越是就業嚴峻時期,求職者對工作似乎越是挑剔。
“師”、“醫”、“公”這三類就業穩定,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備受畢業生青睞,也催生了高考師范熱醫學熱以及考公考編浪潮相繼出現甚至連年不衰。
在此大環境下,政府出大價錢鼓勵學生報考相關專業,顯示出經濟發展不足、生活環境落后對醫生、教師等優質人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教育與醫療關系社會民生福祉,如何平衡東西部地區、經濟發達與不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源分配,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教育部網站.
[2]“倡議當地高考生學醫”:自我揭短折射出人才困境. 中工網,2023-7-1.
[3]基層政府喊話本地高考生報醫學、師范:最高補貼54萬. 南方周末網站,2023-6-30.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宜賓市林長制督查組來珙督查林長制工作—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
(吳平華楊清其)1日,宜賓市林長制第六督查組一行來珙縣督查林長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