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金閶居民自發組建樹“細胞”小隊志愿隊伍 保護綠色“活化石”
在姑蘇區宮弄3號,有一棵已有500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在幽靜的院落里,樹木巍然屹立,粗壯的樹干和蔥郁的枝葉彰顯著勃勃生機。相傳,這棵古銀杏為明代繪畫大師仇英居住蘇州時親手種下,伴隨著他一步步成長,見證了他成為一代畫壇巨匠的人生蛻變。時光荏苒,這棵古銀杏也成為了歲月更替的“見證者”,一方水土的“守護人”。
宮弄3號的古銀杏樹
古樹名木歷經歲月,是歷史的見證,被稱為綠色“活化石”,呵護好它們也是守護好歷史文脈和歲月記憶。姑蘇區金閶街道圍繞古樹保護工作,探索新模式,匯聚新力量,不斷織密古樹名木“保護網”。
(資料圖)
“一樹一案”動態記錄古樹現狀
今年,位于閶門內下塘官宰弄9號的元寧公所啟動修繕,院內一棵樹齡240年的古銀杏樹也獲得了專屬的保護方案。金閶街道將此處樹木列入重點觀察目錄,加強巡查頻率,及時關注周邊變化,確保保護方案在宅院施工和后續使用中落到實處。
元寧公所內銀杏樹的修繕效果圖
其實,不只是處在施工、拆遷等區域的古樹名木,金閶街道轄區的每棵古樹都有自己的“檔案”。金閶街道轄區內共有47棵登記在案的古樹,其中150年以上的共有15棵,最古老的一棵是位于宮弄3號500歲的銀杏樹。街道以“一樹一案”的方式建立起轄區古樹的動態守護網。檔案上不僅詳細記載了種類、編號、樹齡、生長位置等樹木特征,也追蹤記下每次巡查樹木的時間、生長情況和存在問題,并附以照片,真實體現古樹的實時狀態。
志愿隊伍為守護古樹“撐腰”
“我小時候就吃這棵樹的果子,每年秋天的時候也會打幾個柿子放在家里,討個‘柿柿順意’的好彩頭。現在年紀大了,我想義務看護它,希望它可以一直枝繁葉茂。” 70歲的劉根娣住在古城區多年,現在她有了一個新身份——樹“細胞”小隊隊員,專門守護曹家巷23號的柿子樹。
樹“細胞”小隊在登記樹木生長情況
據悉,樹“細胞”小隊是古城區中街路社區專門守護古樹的志愿隊伍。社區以“1+1+1”的小組模式,即一名“海棠先鋒”、一名網格員和一名志愿者的配置組建了這支隊伍,目前有四支。樹“細胞”小隊日常開展極端天氣巡查、蟲洞檢查、樹邊垃圾清理等工作。一旦發現隱患,成員會及時把信息上報至社區,再由社區上報相關部門,守護好珍貴古樹。
“幸福銀杏”志愿服務隊
無獨有偶,在王洗馬巷,日常也活躍著一支“幸福銀杏”志愿服務隊。這支小隊里,有居住在附近幾十年的老蘇州,也有園林專業退休的技術志愿者,還有在職的企業職工。大家自發組建隊伍,承擔起巷內古樹的日常巡查和養護工作。
走讀探幽讓古樹故事流傳
“閶門飯店的這些銀杏、梅、樸樹等,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透過它們,我們能看見閶門的歷史風云和滄桑巨變。”跟隨著講解老師,一群尋訪者穿行在閶門飯店中,觀賞蔥蔥古木,追憶久遠的歷史。
古樹走讀活動
為了讓古樹名木更加可觀可感,金閶街道積極挖掘古樹歷史脈絡,打造了多條古樹走讀路線。這些路線不僅串聯起遍布在古宅小巷里的古樹名木,還融入周邊古井、古石、古巷等元素,引領居民近距離感受古樹印記,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
打卡古樹走讀路線
除了線路打造,街道各社區還為尋訪古樹的“背包客”們編繪了《古巷古樹說故事》旅游圖冊、古樹尋訪地圖等。同時,深居小巷的老蘇州和朝氣蓬勃的青年志愿者也化身為古樹講解員,為游客答疑解惑。來源:“姑蘇發布”微信公眾號 作者單位:蘇州市姑蘇區金閶街道 媒體選稿編輯:李俊鋒 (知名文化傳媒人、新媒體運營師、高級攝影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