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理解到欽佩 他創作了一部關于孔子的戲劇馬拉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丹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一部名字特別長的話劇,不算標點符號,已有21個字;這也是一部時間特別長的話劇,演出加中場休息共七個半小時,堪稱戲劇中的“馬拉松”。這就是由黃盈導演的《孔丘——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么?》(以下簡稱“《孔丘》”)。
《孔丘》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講述了孔子從出生至他55歲的人生故事。8月23日-24日,作為“尼好!戲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特邀劇目之一,本劇在山東省濟寧曲阜尼山圣境和合廳上演。黃盈希望和觀眾一起通過話劇,“看見夫子,看見我們自己”。
編劇導演黃盈。受訪者供圖
為什么要做這樣一部話劇? 黃盈坦言,這和自己對孔子認識的變化有關。在學生時期,孔夫子于他而言,是一個偉大卻遙遠的存在;到了青春期,他甚至對孔子有點反感,“他的話總是對的,感覺自己老是被教育”。直到黃盈畢業后成為一名老師,“可能因為我歲數大了,開始懂事了”,他開始希望了解那些偉大名言背后的故事,想知道這些話是在什么樣的場合和人生記憶之中說出來的。
在探索過程中,黃盈漸漸發現,孔子和自己的設想不同。“我小時候覺得,如果一個人永遠說正確的話,那么這個人的生活應該是順風順水的。但是當我仔細研究才發現,孔丘先生這一輩子很波折,甚至以當時的觀念來看,他的人生可能是失敗的。我們現在之所以覺得他偉大,是因為后世不斷對他進行解讀和追懷。”黃盈說,孔子身處人生逆境中的不斷堅持讓他欽佩,而孔子的做法、語錄、精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構建至關重要。
黃盈漸漸產生圍繞孔子創作一部舞臺劇的想法。2008年,他著手創作音樂劇《孔丘和他的學生》,準備講述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后來隨著他和團隊對于孔子理解的加深,原有劇本不斷被推翻。待到今年《孔丘》被搬上舞臺,創作已歷時15年。
話劇《孔丘》劇照。塔蘇/攝
為什么要把《孔丘》做得這么長?黃盈表示,因為講的孔丘,所以需要且值得這么長。“如果用短時間去講述,話劇只能截取孔子人生中的一個側面,而我希望和觀眾在劇場里共同經歷孔子的一生。”
不過關于時長問題,他也曾陷入糾結。黃盈原計劃講述孔子的一生,但現在只寫到55歲,孔子周游列國之前。黃盈回憶,當時幾乎所有的朋友、制作人和同行都在勸他,別往下寫了,先把話劇排出來,看看觀眾反應。他接受了這一建議,但在排演時不確定應該保持原長度淋漓盡致地表達,還是將話劇壓縮至三個小時之內,符合傳統觀賞習慣。
話劇《孔丘》劇照。塔蘇/攝
某天在劇院后臺,他偶遇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田沁鑫認為,創作一部這么長,且關于孔夫子的話劇不一定是短板,很可能是優勢,她鼓勵黃盈堅持下去。“田老師給了我力量”。黃盈說。
本劇雖然講述的是歷史人物的故事,但并不死板嚴肅,而是充滿幽默感與童趣。黃盈說:“孔子無論遇到任何人生逆境,都保持著赤子之心,身上始終有著童真的一面。因此,他希望可以把這部劇做得活潑一些。
話劇《孔丘》劇照。塔蘇/攝
劇中周景王和齊景公的飾演著張子硯年僅14歲,是本劇的一大亮點。他和黃盈在排演話劇《開飯》時便曾有過合作。“在春秋時期的世襲制之下,讓未成年人接班是有可能的。”黃盈表示,雖然張子硯不符合歷史上的孔子在拜見時,周景王和齊景公的年紀,但是讓一個孩子來扮演天子,能夠更好地讓觀眾感受到“禮崩樂壞”“亂臣賊子當代”的時代環境。
作為一部講述孔子的戲,如何讓它和現代生活連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黃盈認為,孔夫子的偉大是不言而喻的,而他要做的就是把孔子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