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周刊·鉤沉丨前世今生石家莊
提起石家莊,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火車拉來的城市”。不過,石家莊的崛起和發展,卻不僅僅得益于鐵路。
它因鐵路而興,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迅速發展成地區交通樞紐。它憑借特殊區位優勢,在戰爭年代成為冀中南地區的軍事重鎮。它的第二次飛躍,則得益于“一五”期間一批現代工業企業的落地生根。
石門、正太飯店、橋東、橋西、中山路、太平河……一個個亦老亦新的地名,見證了石家莊從小村莊到千萬人口大城市的特殊歷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正太鐵路通車時的石家莊站。王律供圖
石家莊與石門
“石家莊,舊稱石門。”在文史資料和城市介紹中,人們經常看到這句關于石家莊名稱的簡介。石門和石家莊,也因此成為這個城市在大眾心目中的“曾用名”和“現用名”。
關于石門何時改稱石家莊,對這個城市發展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脫口而出:1947年11月石門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權為了行政便利和名稱統一,將其改名為石家莊。
不過,如果沿著歷史脈絡繼續向前追溯,石家莊,其實是一個比石門更古老的地名。
打開今天的石家莊市衛星地圖,以新華區金翔服裝廣場為原點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延伸,是石家莊繁華的商業區和住宅區。這里,就是石家莊作為近代城市的原點——石家莊村。
“當年的石家莊村大致位于今石家莊市新華區北后街以南、大橋路以北、北大街以西、北新街以東這一范圍。”石家莊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文史學者栗永介紹。
這個如今早已消失在都市叢林中的小村莊,是“石家莊”這一地名的發源地。
根據現有史料分析,石家莊村或創于明初。長期以來,它既不屬于真定縣(今正定縣),也不屬于獲鹿縣(今鹿泉區),而是隸屬于真定衛。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改由獲鹿縣下轄。
當時的石家莊,西距管轄它的縣城獲鹿、北距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正定,都有十幾公里直線距離。據清光緒四年(1878年)本《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19世紀末20世紀初,石家莊村面積約0.1平方千米,僅有約200戶人家,600余口人。
石家莊村的第一次命運轉折,和一個詞緊緊相連:鐵路。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投資興建的京漢鐵路修到了石家莊。翌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立車站。因“石家莊”這個小村名氣太小,便以相距不遠的大鎮“振頭”命名,稱振頭站。當時,振頭站只是一個三等車站,隸屬于鄰近的二等車站正定站,“有職工、路警十幾人”。
真正推動石家莊開始城市化進程的,是此后不久修建的正太鐵路。
1904年5月,正太(今石太)鐵路正式動工興建,起點確定為振頭站。正太、京漢兩條鐵路交會,讓石家莊的命運開始被改寫。
1907年,正太鐵路全線通車。從此,石家莊成了京漢、正太兩條鐵路交會點。
由于正太鐵路是1米窄軌,而京漢鐵路為1435毫米國際標準軌,兩條鐵路不能并軌運行。于是在兩條鐵路和兩座火車站之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倉儲轉運業。很快,石家莊就發展成為以搬運、倉儲及其配套產業聚集的集鎮。在石家莊村村南大橋街一線,形成了以旅館、客貨棧為主的服務業街區,村東則是沿京漢鐵路分布的工商業區。
史料記載,到1911年,石家莊及周圍街區面積已擴展到約1平方公里。20世紀20年代初,石家莊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8平方公里。因鐵路交通而興起的石家莊,逐漸發展成為一座沒有城垣的“新城”。
1925年,直隸醞釀試行“市自治制”。此時,工商業已有較大發展的石家莊也加入了申請建市的行列。
“當時是北洋政府時期,那時的‘市’并非今天行政建制市的概念,指的是較大規模的鎮。”石家莊市休門村村民、村史研究者趙增祿解釋說。然而,即便申請成為“較大規模的鎮”,常住人口也要達到1萬人以上,當時的石家莊尚未達到條件。于是,管轄石家莊村的獲鹿縣決定將鐵路以東的休門村、栗村合并在內申請建市,人口共計3萬多人。
經過協商,獲鹿縣決定從火車站核心區所在地“石家莊”與人口較多的“休門”兩個地名中各取頭尾一字,命名為“石門市”。
石門這一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然而,北伐之后的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又頒布了專門的“組織法大綱”,正式將“市”定為地方行政建制。由于不具備設立建制市6萬人口以上的條件,初建不久的“石門市”被撤銷,仍歸獲鹿縣管轄。
“雖然建市未果,但石家莊的城市化進程并未因此中斷。到1930年,石家莊已經擁有產業工人1.6萬人,甚至開始編制早期的簡單城市規劃。”栗永說。
迄今發現的石家莊最早城市規劃,是井陘礦務局編制、刊載于1929年1月15日出版的《河北工商月報》上的《開展石家莊商埠計劃書》。這份計劃書附帶的一張1928年的街市圖顯示,當時的石門已經向東發展到大經街東側,與休門村逐步相連,南面到達大興紗廠、保晉南街一帶,北面與姚栗村相連,以西發展到今天新華集貿市場西側。
此后,發展壯大的石門先后經歷了日偽和國民黨政權的統治,逐步成為冀中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1947年11月12日,飽經滄桑的石門迎來新生,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1947年12月26日,石家莊市政府發布秘字第壹號通知,宣布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
不過,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在省政府文件及河北日報刊登消息中,又稱石家莊為石門。
由于石門市正式成立是在日偽政府統治時期,為了表示和舊時代“一刀兩斷”,也為了行政便利和名稱統一,1949年9月24日,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呈河北省人民政府請示《為呈請批準本市名稱仍為石家莊由》,建議統一稱呼為“石家莊市”。1949年10月6日,省政府回文“你市仍用石家莊名稱,并已告各有關部門知照”。
從此,石家莊這個名稱被正式確定,并沿用至今。
2023年7月拍攝的石家莊市中山路地道橋。8月1日22時起,中山路地道橋開始進行施工回填。 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思達攝
“橋東”與“橋西”
2023年8月1日晚8時,石家莊中山路勝利大街地道橋(以下簡稱中山路地道橋)依然車水馬龍。
和往常不同的是,在地道橋兩側非機動車道和西側天橋上,聚集了很多市民。他們或在拍照,或在錄像,或在直播,用不同的方式和這座有52年歷史的石家莊地標告別。
當天,石家莊市城發投集團發布斷交公告稱,將進行中山路地道橋回填工程施工,從8月1日22時起對中山路(正義街至公里街)進行斷交,工期60天。
這則斷交公告的發布,意味著中山路地道橋即將從這座城市消失,這個老地名從此成為城市記憶。
中山路地道橋有何與眾不同,能引發如此多市民的關注?
石家莊設市以來,城市發展幾經變遷,行政區劃也因城市發展而不斷擴展,但在石家莊人心中,有一對區域概念卻一直存在:橋東和橋西。
橋東和橋西的分界線,正是中山路地道橋。
石家莊素有“火車拉來的城市”之稱,東西走向的主干道中山路被鐵路一分為二,通行十分不便。為解決老火車站周圍交通難題,1971年中山路地道橋建成,它是石家莊第一座大型分離式立交橋,為中山路連貫東西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橋東、橋西兩個地名由此深入人心。
中山路地道橋是石家莊最近幾十年來的東西地理分界線,卻不是石家莊最早的東西分界線。110多年前,還有一處地標對剛剛開埠的石家莊作出了東、西劃分。
它,就是建成于1907年的大石橋。
大石橋,位于今石家莊解放紀念碑北側、京廣鐵路以西。雖然早已失去通行功能,但大石橋作為石家莊最早的東西分界線,也是石家莊發展歷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地名。
大石橋的建設幾乎與鐵路修建同步: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相繼通車后,由于鐵路沒有安全設施,行人車輛穿越鐵路時經常發生事故。為解決這一問題,1907年春,鐵路工人決定自籌資金,建一座供人車通行的石橋。
1907年秋,長150米、寬10米、高7米的大石橋建成。橋身由青石砌成,堅固美觀,同時跨越七股鐵路線路。從那時起,以大石橋為界,石家莊已開始分為橋東、橋西。
自大石橋建成開始算起,橋東、橋西這一對區域概念在石家莊已存在一個多世紀。在這一過程中,石家莊的城區不斷擴大,城市重心也歷經轉移,留下了許多具有歷史感的地名。
在今天的石家莊中華北大街與興凱路交叉口東南角,有一座中國人民銀行成立舊址紀念館。和官方稱謂相比,它還有一個更為石家莊本地人熟悉的別稱——“小灰樓”。
“小灰樓”始建于1940年,最早是日偽華北建設總署和石門河渠工程處辦公室。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后,其一度成為中共石家莊市委辦公地點,后移交給冀南銀行和晉察冀邊區銀行使用。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小灰樓”成立,第一套人民幣在這里誕生。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國人民銀行各機構陸續由石家莊遷往北京。
“在日偽統治時期乃至新中國成立前,石家莊市區大致范圍是西到維明大街,東到建設大街,北到和平路北道岔一帶,南到南馬路(裕華路)。可以看出,當時的城市發展重心是橋西區域,而‘小灰樓’所在的位置則位于城市的西部邊緣。”一直致力于石家莊鄉土歷史研究的文化學者彭秀良介紹。
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石家莊以橋西作為發展重心的情況仍未改變。在不少老石家莊人的回憶中,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如今繁華的北國商城(建設大街中山路交口)以東,還不是市區范圍,而是以耕地為主的郊區。
1950年,石家莊開始編制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城市規劃方案。第一期規劃方案編制之初,重點仍是發展橋西,且工業在城市規劃中占比較少。
改變始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一五”期間,隨著四大棉紡廠以及華北制藥廠、石家莊熱電廠等多個國家重點工業建設項目落地,石家莊作為新興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逐漸明晰。
這幾個重要工業項目的落戶,也從空間上改變了石家莊的城市格局——由于建廠用地需要,它們最終全部選在了橋東,即四個棉紡廠和印染廠從地處橋東的建設大街附近開始,沿和平路路北自西向東一字排列,跨和平路南北的華北制藥廠在更東側,為華北制藥廠等工業企業配套建設的石家莊熱電廠則在更北面。
由此,石家莊市區開始迅速向東延伸。
根據這一情況,1954年10月,石家莊市總體規劃作出重大變更,把市中心由橋西移到橋東,理由是城市發展不受鐵路限制,減少鐵路對城市分割的影響,爭取較好的衛生條件和交通條件。
1955年2月,該方案經當時的國家計委正式批準,石家莊城市建設開始進入有計劃、有重點的發展時期。
也正是從那之后,石家莊由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和小范圍地區商業中心,一躍成為新興工業城市。資料顯示:到1957年底,全市工業企業已達277家,工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1.6億元增加到4.2億元;人口也由1952年底的19萬人(含礦區、郊區)增至37萬余人,增長了近一倍。
1968年,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確立了石家莊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并由此帶動了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工商業的快速發展。
如今,這些“一五”時期的工業企業或已消失,或已退城搬遷,但“棉一”“棉二”“華藥”等名稱卻早已超越企業本身,成為這個城市難以磨滅的共同記憶。石紡路、華藥東街等不少具有工業特色的街道名,也被沿用至今,以它們的獨特方式,繼續融入這座城市的歷史中。
2023年5月31日拍攝的石家莊市學府路跨太平河橋。當日20時,學府路跨太平河橋正式通車。 (河北日報資料圖片)
一條路與一條河
2023年跨年夜,石家莊市新華區。百年老建筑正太飯店矗立在溢彩流光中,被金色的射燈點亮。辭舊迎新的夜色中,正太飯店仿佛正在醞釀一場新生。
隨著新年的太陽升起,2023年1月1日,完成修繕的正太飯店迎來新使命——作為石家莊的紀念性綜合活動場所,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有人說,先有正太飯店,后有石家莊。作為近代石家莊最早的地標性建筑之一,正太飯店如同一位靜默老者,目睹了歷史更迭、城市發展。
1907年,正太鐵路建成通車。同年,緊鄰車站售票大廳修建的正太飯店作為鐵路的服務性配套設施建成完工。作為當時石家莊最豪華的飯店,正太飯店在建成后曾經接待過諸多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堪稱石家莊最早的商業地標。
自1937年開始,正太飯店先后經歷了日軍占領和國民黨統治時代。直到1947年11月12日中午,在石家莊攻堅戰中,晉察冀野戰軍將紅旗插上正太飯店樓頂,標志著華北重鎮石家莊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正太飯店隸屬石家莊鐵路部門管理,未再恢復商業服務功能,這個曾經的城市地標也逐漸陷入沉寂。
在此后的數十年里,經歷騰飛的石家莊先后誕生了許多城市地標。這些地標的位置、功能、誕生時間各有不同,卻大都和正太飯店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往往位于今天的石家莊中山路兩側。
中山路,石家莊重要的城市中軸大道,也是石家莊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1907年,石家莊第一個商業地標正太飯店在中山路北側建成。40年后的1947年,石家莊第一家國營零售商店、被譽為“新中國百貨第一店”的晉察冀大眾商店在正太飯店正西約1公里、中山路路北誕生。這家商店,就是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石家莊最重要的商業地標——人民商場(今新百廣場)。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21世紀,中山路經歷了數次改建、擴建、更名,也見證了諸多地標建筑的興起和變遷——石家莊當年最大的禮堂第一工人文化宮在中山路上,石家莊市曾經的第一高樓燕春飯店在中山路上,石家莊曾經最大的體育場裕彤國際體育中心在中山路上,河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在中山路南側,有“華北最大集市”之稱的南三條在中山路北側……
今天,萬象城、樂匯城、勒泰中心、東勝廣場、長安萬達等石家莊主要的新一代商業綜合體,自西向東在中山路兩側排列。
一條中山路,半部城市史。中山路的故事還在續寫,但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與擴張,一條商業大道已難以滿足這座千萬人口城市的巨大需求。新的城市地標,也在不斷醞釀與崛起。
2023年5月31日傍晚,多彩斑斕的晚霞暈染了石家莊的天空。當晚8時,在晚霞的映襯下,河北省單塔跨徑最大、首個水幕景觀斜拉橋——石家莊學府路跨太平河橋正式通車。
學府路跨太平河橋北起翠屏路,向南垂直跨越太平河,總長約1.39公里,主橋最大跨徑160米。通車當天,不少市民來此拍照、打卡,爭先恐后地想要一睹“石家莊北部新地標”的風采。
為什么要修建跨太平河橋?太平河對石家莊又有何獨特意義?
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而太平河,是滹沱河在石家莊市區西北部的一條重要支流。
太平河長約44公里,其下游市區河段也被稱作汊河。歷史上的太平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實為洪水沖刷而成的行洪道。古人為它起名太平河,有希望其平靜祥和、給人們帶來太平生活之寓意。
現代太平河正源發源于石家莊市鹿泉區西部的龍池山坡,彎彎曲曲進入井陘縣內,在井陘縣頭泉村與發源于上安鎮的另一條河流相匯后折向東北,再次進入鹿泉區。之后,沿307國道至鹿泉區郄莊與發源于鹿泉區白鹿泉鄉的一條河流相匯后,橫穿西土門、東土門兩村之間轉向東北,并沿牛坡山北麓來到鹿泉城區西南,由西向東橫穿城區南部,此條太平河俗稱南太平河。
南太平河在鹿泉城區東南與發源于鹿泉城北黃巖村的北太平河相匯后東下,于石家莊市長安區體育北大街附近注入滹沱河。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系,然而長期以來,石家莊主城區卻缺乏地表天然徑流。何時能把滹沱河(太平河)擁入石家莊城市發展的懷抱,是許多石家莊人的夢想。
2021年以來,“擁河發展”成為石家莊城市發展的主方向。濱水資源優越、文化底蘊深厚、交通便捷通達、空間資源相對充足……太平河片區順理成章成為“擁河發展”的起步區、示范區、引領區,成為石家莊市區的潛力開發片區。
太平河片區項目位于體育北大街以西、勝利北街以東、古城東路以北、滹沱河南岸以南,規劃面積8300畝,目標是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投用不久的學府路跨太平河橋位于石家莊太平河片區核心位置,是連接太平河南北兩岸的重要通道,也是片區首個開工的地標性建筑。
按照計劃,太平河片區梅嶺春早公園將于今年年底對外開放;美術館項目年底主體施工至正負零;林青街雨水泵站年底主體完工,2024年投用……
太平活力岸,滹沱未來城。太平河,將在石家莊城市更新中續寫新的地名故事。
河北日報、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思達
關注河北日報,了解更多權威資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