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同學聚會,撕開中年人的“遮羞布”
馬爾克斯曾經寫到:
“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
(資料圖)
誠然,人是作為一種孤獨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孤獨而又弱小,便始終對生活抱有一種“無力感”。
人們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繼而就有了一種普遍的欲求,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 追求優越性 ”。
也就是說, 希望變得更好是人類的普遍欲求。
“優越性”需要在人群中展現,因此我們不斷嘗試和他人比較,從他人的痛苦中獲得點滴自信;
但更多的是, 我們會從他人的“優越”中,體驗自卑。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
阿德勒認為,適當的自卑感也可以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
例如,雖然對自己的學歷抱有自卑感,但若是因為這樣,才下定了提升學歷、加倍努力的決心,也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 把自己的“自卑”當作借口來使用 ,把諸如 “我之所以無法成功是因為學歷很低”、“我永遠無法超越他,因為我家境不如他” 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就已經超出了“適當自卑”的范疇。
健康的“追求優越性”就像在一個平面上,每個人行進的距離和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一個平面上面平等地行走著。
適度的自卑也不是來自和他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自己的”的比較。
在同一個平面上,無論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 我們不斷地向前邁進,不是為了與他人比賽,價值在于不斷地超越自我。
只有追隨著自己的心,我們才能活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正如電影《無問西東》里的那句經典臺詞: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
*本文由張德芬空間主筆團和珂文共同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魚甜
編輯丨銀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