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行大灣區丨月壤研究與你我何干?
【資料圖】
深圳大學近期獲得了一份月壤,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據悉,深圳大學獲取的這份月壤將為未來我國登月探礦做貢獻,這一消息也意味著我國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團隊投入到探月科技的研究之中。
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思維習慣,筆者面對新聞事件的邏輯反應是這事件對老百姓有什么影響。在采訪過程中這個問題被拋給了科研人員,而作為一次臨時采訪,科研人員現場并沒有組織出有說服力的答案。
探月科技,或者說更廣泛的太空科技,將對老百姓的生活將產生什么影響?筆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AI。得出的答案也是差強人意,“它”給出了3個答案:月壤中的氧氣和水資源可以為未來的太空探索提供重要保障;月壤中的金屬資源可以為地球上的工業生產提供新的來源;月壤的研究也將為我們的環境保護提供新的思路,我們可以發現新的生物資源和藥物,為人類的健康和醫學研究帶來新的突破。
這些回答都有點具體而微了。其實這并不是什么新鮮問題,從人類發展太空科技以來,對此最完整的回答,也許還是20世紀70年代NASA的一名科學家恩斯特·施圖林格給贊比亞修女的一封回信。修女提的問題是:地球上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忍受饑餓煎熬,為什么NASA還要耗費數十億美元嘗試把人送到宇宙里去?
恩斯特在信中提到,以饑荒問題為例,太空探索計劃可以通過衛星監測和評估提高糧食產量,通過改善國際關系改進糧食分配,最終幫助找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恩斯特指出,探索太空掌握的科學知識同樣也可用于研發在地球上使用的技術,太空探索計劃每年孕育出大約1000項技術革新。他說:“這些技術革新大幅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幫助我們研制出性能更卓越的廚房設備、農場設備、縫紉機、無線電設備、船舶、飛機、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系統、通信設備、醫療設備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恩斯特的這份技術革新清單,今天還可以寫出更多。比如現在我國數字化建設的核心技術之一的“數字孿生”技術,就是當年NASA用來做模擬測試用的。
所以還是NASA科學家給修女信中的那一句話最有說服力:“太空探索的終極目標是建設更完美的人類家園,探索過程中獲得的所有科學知識以及所研發的所有新技術都將用于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p>
因此,回到月壤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通過對月壤的研究,我們將能夠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奧秘,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并為下一代留下更美好的未來。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