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趙忠賢憑超導成果入選,何愷明等人共享獎項
8 月 16 日,未來科學大獎 2023“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正式揭曉,單項獎金約 717 萬元人民幣(等值 100 萬美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共同分享“物質科學獎”;MIT 教授何愷明、原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蔚來助理副總裁任少卿、曠視科技研究院基礎科研負責人張祥雨共同分享“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西湖大學教授柴繼杰和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周儉民共同分享“生命科學獎”。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得主的年齡段從“40 后”涵蓋到“90 后”。
物質科學獎:趙忠賢院士和陳仙輝院士憑借超導成果入選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于 1976 年開始從事高溫超導體的研究。他所發表的論文囊括第 Ⅱ 類超導體的磁通釘扎與臨界電流問題、以及非晶態合金的超導電性。1983 年,他開始研究氧化物超導體 BPB 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1986 年底,他在 Ba-La-Cu-O 的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1987 年,他和團隊獨立發現了液氮溫度超導體,并首先公布其化學成份 Ba-Y-Cu-O,這推動了領域內的研究。1988 年,趙忠賢率先在 Ti 系氧化物超導體上,獲得轉變溫度在 120K 的超導體。其第二個主要貢獻在于發現了一系列 50K 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并創造了 55K 的紀錄。經過長期的積累,趙忠賢在探索新的高溫超導體上逐漸發展出一種新思路,即存在多種合作現象的層狀四方體系中有可能實現高溫超導。2008 年,日本一支團隊報道稱 LaFeAsO 擁有 26K 的超導電性,趙忠賢認識到其中可能孕育著新的突破?;?LaFeAs(O,F)壓力效應研究,趙忠賢提出用輕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溫高壓的合成方案,將鐵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從 26K 提高到 52K,顯著超過了 40K 的麥克米蘭極限。很快,他又合成 50K 以上的系列鐵基超導體,創造了大塊鐵基超導體 55K 最高臨界溫度紀錄。
圖 | 趙忠賢(來源:資料圖)封面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曾發現富勒烯超導體、鐵基超導體和有機超導體等多種體系。他在鐵基超導體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比如,首次在鐵基超導體(常壓下)實現 40 開以上的超導電性,發現相圖以及反鐵磁與超導電性競爭和共存的證據,發現大同位素效應和磁化率線性溫度依賴關系的普適行為。同時,他還在強關聯電子體系中發現多自由度相互作用導致的反常行為。此外,陳仙輝還曾利用高溫高壓技術生長出高質量黑磷單晶,并與其他團隊在二維黑磷薄層晶體實現了場效應晶體管。
圖 | 陳仙輝(來源:資料圖)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何愷明等四人共享獎項
何愷明在履新 MIT 教授之后,迎來此次獲獎的好消息。他的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堪稱無可挑剔。2003 年,其高中畢業于廣州市執信中學,為當年廣東省高考滿分狀元。2003 年,他來到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讀書,連續 3 年獲得清華獎學金。2009 年,他成為 CVPR 最佳論文首位華人得主。2011 年,其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之后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2016 年他加入 Facebook AI Research(FAIR)擔任研究科學家。此后兩年間,他先后獲得 ICCV 最佳論文獎(馬爾獎)和 CVPR 大會 PAMI 青年研究者獎。2022 年,其入選 AI 2000 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綜合排名第一。2023 年,何愷明離開業界加入 MIT 任教。
原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是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得主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機視覺和計算攝影學、人臉識別和基于深度學習的圖像理解。在孫劍的帶領下,曠視研究院研發出包括移動端高效卷積神經網絡 ShuffleNet、開源深度學習框架天元 MegEngine、AI 生產力平臺 Brain++ 等多項創新技術,其提出的“深度殘差網絡 ResNets”成功解決了深度神經網絡訓練難的世界級難題。自 2002 年以來,孫劍在 CVPR、ICCV、ECCV、SIGGRAPH、PAMI 等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100 余篇。2009 年,他和團隊的“去霧”論文 Single Image Haze Removal Using Dark Channel Prior 獲得亞洲第一個 CVPR 最佳論文獎,2016 年其再次獲得 CVPR 計算機視覺年會最佳論文獎。2022 年 6 月 14 日,孫劍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年僅 45 歲。
蔚來助理副總裁任少卿,是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另一位得主。其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班。他曾提出適用于物體檢測的高效框架 Faster RCNN 和圖像識別算法 ResNet,后者的相關論文于 2016 年獲得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會議 CVPR 的最佳論文獎。2022 年 1 月,其被納入 2022 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 AI 2000,排名第十。2022 年 4 月 28 日,其又入選 AI 華人青年學者榜單。目前,他已經加入蔚來公司工作。
圖 | 任少卿(來源:資料圖)
曠視科技研究院基礎科研負責人張祥雨,是此次獲獎得主中的一名 90 后。其于 2017 年博士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期間參加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孫劍和何愷明是他當時的導師。張祥雨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卷積網絡設計、深度模型的裁剪與加速等。他曾在 CVPR/ ICCV/ ECCV/ TPAMI 等頂級會議期刊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并獲得 CVPR 2016 最佳論文獎、以及頂級視覺競賽 ImageNet/ COCO 的冠軍。他的代表作包括業界廣泛使用的神經網絡架構 ResNets/ ShuffleNets/ RepVGG 系列、神經網絡架構搜索算法 SPOS、模型壓縮裁剪算法CP/ MetaPruning 等,并曾入選 AI 2000 計算機視覺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ELSEVIER 中國高被引學者等榜單。
圖 | 張祥雨(來源:資料圖)
生命科學獎:農業再次獲得關注
柴繼杰是本次生命科學獎的得主之一,他目前擔任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早年,柴繼杰本碩博分別畢業于大連輕工業學院、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后來,他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完成博后研究之后,他先后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工作。2017-2023 年,其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擔任“洪堡教授”。2023 年,柴繼杰全職回國加入西湖大學。
據介紹,目前柴繼杰實驗室從事植物中介導先天免疫反應的受體激酶和 NOD 樣受體蛋白(NLR,Nod-like recepto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他和團隊的前期研究表明植物 NLR 識別病原體效應蛋白之后,可以形成不同的抗病小體。
圖 | 柴繼杰(來源:西湖大學官網)
周儉民是本次生命科學獎的另一位得主。其目前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他和團隊致力于植物與微生物間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當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擬南芥和假單孢桿菌/黃單胞菌間互作的模式體系。此外他還致力于從分子生化功能上闡明病原菌效應因子,對于植物宿主細胞免疫反應的抑制作用。
圖 | 周儉民(來源:中國國家科學院官網)
據介紹,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 2016 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圖 | 歷屆得主(來源:資料圖)
該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