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的78周年,我們應該銘記什么?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這一消息,瞬間傳遍了大江南北,十四年的抗戰,血與肉鑄造的鋼鐵長城,我們為了這一場勝利,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不禁回想到了9年前,高一時候的一節歷史課堂上。這是我和我在歷史領域的啟蒙者、引路人,我的恩師第一次相見。他當天講的內容,剛好是必修一中關于抗日戰爭的那一章。
(資料圖)
年輕而又帥氣的他,講課方法也是別具一格。他沒有用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來要我們銘記歷史,而是向我們展現了幾個事實。
首先,他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不要被從小到大看到過的抗日神劇所迷惑,然后展示了一幅幅統計圖,用數據和案例告訴我們,當時的日寇,作戰能力是有多強。
接著,他又展示了一幅漫畫《袖珍戰車的殊死搏斗》,讓我們思考,這幅漫畫出自哪國記者,有什么用意。這樣平鋪直敘而又真實的展示,越到后面,我越發熱淚盈眶——這才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的勝利,是如此來之不易。
課堂結尾的時候,他留給了我們一個問題:日寇也是普通人,在上戰場之前也有自己的妻兒,為什么他們卻能在這里做出如此令人發指的事情。
這會是我畢生難忘的一節課了,今天我也來和大家聊聊,在這個勝利的紀念日,我們究竟應該銘記一些什么。
壹
勝利的來之不易
可以打著包票說一點的是,迄今為止,我們沒有任何一部影視劇最真實客觀地反映出了那十四年的艱難與不易。任何將這場戰爭表現戲劇化與娛樂化的展現,都是對歷史的最大褻瀆。
認清與承認差距并不丟人,當時的法西斯日本,早在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之后,就逐漸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軍政方面也走了半個多世紀的近代化之路,在1905年,可以將沙俄帝國打的一敗涂地,就是他們實力最好的寫照。
法西斯日本,戰前的準備也是相當充分,早就一戰前后,日本國內就開始將對蒙滿地區的征服納入國策考量,并且借助殖民地的便利,不斷派出間諜等情報人員滲透中國內部,可以說當時中國的一切,從戰略要地到街頭的販夫走卒,無一不被日本人給透視著。
軍工體系方面,更是沒有的比,要知道,“零式”戰機和“大和”戰列艦這些東西,一度馳騁前期的太平洋戰場。而彼時的中國,軍用飛機不超過500架,能起飛的不超過100架,自主生產的重工武器聊勝于無。
而反觀當時的中國,內部可謂是千瘡百孔。近代化之路一直處于不斷探索與試誤的階段。南京國民政府也僅僅是名義上的統一,地方軍閥各懷鬼胎,軍事、教育、財政系統更是混亂不堪,一個地方一個樣。
軍隊層面,我們當時的軍事教育體系是全面落后于侵略者的,沒有統一的培養標準。黃埔系、保定系、陸大系出身的軍官,都是按照不同的理念來訓練部下,難以達到協同作戰的效果。
(抗戰中陸軍軍官出身統計)
除此之外,由于先天教育的不足和士兵素質的相對低下,很多先進戰術和武器,到了基層隊伍中,基本上沒法發揮。例如不懂得利用地形,形成火力交叉網,僅僅拿機槍當成步槍來用。
迫擊炮榴彈炮等重型武器的操作,很多僅僅停留在形式與口號之上,很多時候沒法在戰場上真正給予日軍有效打擊。手榴彈投擲與射擊準度,更是沒法與日寇單兵相提并論。
勝率最高和傷亡比最低的戰斗方式,是拼刺刀的白刃戰,根據日軍的回憶錄,國軍抗日部隊在對敵的時候,各個視死如歸,在白刃戰中毫不退縮,戰至最后一刻。
但是到了抗戰后期,一些精銳力量犧牲之后,很多應征入伍的新兵,營養不良,食不果腹,在力量上就天生匱乏,加上搏殺訓練程度不夠,白刃戰的勝率也在下降,往往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傷亡。但是更多的人,選擇的是一往無前與視死如歸。
列舉這些事實差距,絲毫沒有貶低的意思,也不否認在一些局部的戰場上,少數裝備精良的部隊可以憑借自身優良的戰術素養,打幾個漂亮的勝仗。
真實的歷史就是如此,當時的我們,從各方面來看,都毫無勝算。這些差距,不是幾個所謂的微操就可以彌補的,而是全方位長時間的差距。一到實際的戰場上,暴露出來的問題更大。
彼時的日本,確實對于我們而言就是降維打擊。在整個亞洲范圍內,沒有人是日本法西斯的的對手。但是,我們的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以血肉筑長城,在任何“巨無霸”面前,都從未退縮過。
盟軍將領史迪威曾經對抗戰士兵做出過最為中肯的評價:“一般士兵溫順,有紀律,慣于吃苦,服從領導”。
后來在對華廣播中對于抗戰士兵,更是稱道有加:
對我而言,中國人的偉大——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無怨無悔的忠誠、他們的認真、他們的艱苦卓絕——由中國士兵身上最可看出。他倍嘗艱苦而不掉一滴眼淚;上級帶他到那里,他就跟著去,毫無遲疑;在他簡單而率直的心靈中,從未想過他做的不是英雄做的事。他要求的很少,而永遠都準備付出所有。
另一位美軍的參謀在評價中曾經說道:中國人“是作軍人的極佳材料,具有無窮的耐性,高度的服從權威,加上一個強壯、不易生病的體格。如能加以適當的訓練和配置,讓他吃飽穿暖,定期有餉可拿,即使是以我們的標準來看,他也將是個好士兵”
時任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相信:如果中國的士兵能被適當地領導、喂飽、訓練、裝備,他們的戰力將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士兵一樣。
綜上所述,我們一直應該銘記:在看似毫無希望而又弊病擺出的那個年代,無數的人,為了這場勝利,拼盡了全力,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每一個普通人,都在努力做到大衛擊敗歌利亞那樣的壯舉。
所以,時至今日,去糾結,去復盤那十四年中,隨便一場戰斗戰役,是不是有可能能做的更好,沒有任何意義。記住,當時所有人面對的戰局與突發情況,都復雜到超乎你的任何想象。
銘記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迷霧,去了解真相。真真切切地知道那個年代的人們們所面對的敵人有多強大,才知道他們的犧牲有多大,勝利有多來之不易。
貳
牢記戰犯!
東條英機(時任日本首相,戰爭的罪魁禍首,九一八事變,全面侵華以及太平洋戰爭的發動者)
廣田弘毅(時任日本外相,提出廣田三原則,鎮壓中國的一切抗日活動,扶持偽政府,確立軍國主義體制)
土肥原賢二(策劃在華情報活動三十余年,每一次事件都有他的幕后黑手在掌控)
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指揮部下犯下多起滔天大罪)
板垣征四郎(九一八的主要策劃者,并且參與制定多起侵華戰爭行為)
武藤章(關東軍參謀,松井石根的得力助手,參與策劃盧溝橋事變)
木村兵太郎(參與多項日本陸軍武器研發,在山東等地制造多起針對平民屠殺的慘案)
以上是東京審判中,被判處絞刑的七名戰犯,無一不是罪大惡極。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有罪有應得之流,也有漏網之魚,這里先不一一列舉。
對戰犯的極刑處置,是以梅汝璈為首的大法官們據理力爭并且列舉鐵證所換來的,我們應該銘記他們的努力,同時我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去了解一下這場審判,不要過度散播仇恨,但是要牢記那些元兇仇人。
叁
保持理性
其實“理性”這個詞語說多了,越發會覺得空洞,甚至在當今,越發容易被污名化,聊一聊具體的做法吧。
我個人認為,任何為戰爭與侵略者洗白的衍生產品,應當予以堅決抵制,例如在動漫中,將戰犯用另一種形式粉墨登場,或者仿制侵華日軍的一些周邊。這些東西,應該予以最強力度杜絕和禁止。
至于正常層面的交流,可以不用過于上綱上線。我們要堅信,我們早已不是那個千瘡百孔的年代了,時至今日,完善的軍工體系足夠支撐我們擊退一切來犯之敵,沒有必要過于玻璃心了。
無論是商貿、技術還是文化方面的交流,在這個時代,我們都可以從中獲益匪淺,不同領域的交流,也是相輔相成,相互推進的。俗話說知彼知己,百戰不勝,只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對手,才能夠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在競爭中立有一席之地,口號與大旗,從來不是制勝的法寶。
馬嘎爾尼使團,訪問大清的時候,對一路上的水文、風土人情、山川地形等等都做了細致入微的記錄并且深度分析。大清沒人愿意去了解馬嘎爾尼,而馬嘎爾尼們已經對大清了如指掌。后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用全面的眼光,深入的接觸,鞭辟入里地分析,去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去認識對手,了解對手,然后踐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則,在任何時代,都是屹立于山巔的不二法門。
最后用一句話來作為結尾吧,永遠記住,我們很多技不如人,面黃肌瘦,文化水平低下,看起來破敗不堪的先輩們,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拼盡了全力,贏得了這場勝利。真實的他們比影視劇上光鮮亮麗的形象,更加值得銘記和尊重一萬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