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陷入困境,這些城市首先受到強烈影響
德國企業面臨的困境正在逐漸影響到地方財政。因為營業稅收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收入,而這項收入正在大幅減少。那些之前經濟運作游刃有余的城市現在面臨大力削減開支的局面。
巴伐利亞小城Herzogenaurach
巴伐利亞小城Herzogenaurach只有2.5萬居民,不過當地卻是三個全球企業的總部所在地。汽車供應商Schaeffler,還有體育用品制造商Adidas和Puma。市長German Hacker的辦公室最近被盜,然而他無暇顧及此事,正在全力處理其他緊急問題。
(資料圖片)
Herzogenaurach豪華的現市政廳
他解釋說,“由于烏克蘭戰爭帶來的經濟低迷以及全球某些地區的需求下降,全球運營的公司受到影響。因此,我們的營業稅預付款減少了,我們必須部分退還已收到的營業稅。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節省,正在審查所有開支。”
德國經濟的指標正在下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德國經濟2023年將萎縮0.3%。四月份再次修正為下降0.1%。許多工業企業尤其感受到高能源成本的影響導致利潤下降和生產轉移。結構變化的影響將首先影響到這些一直沉浸在成功中的地區居民,因為他們失去的東西會更多。
工商業不發達的地方財政主要依賴地方財政分配和增值稅和所得稅。勃蘭登堡Wildau技術大學教授René Gei?ler說,“這些地方財政收入的波動性要小得多,市政不容易受到危機的影響。”然而一直以來經濟發達的地區遭受的影響會非常顯著。除了稅收收入,工作崗位和供應商的未來都深刻影響著地方政府。德國市鎮聯合會和市政協會發出警告,越依賴企業的政府在企業陷入困境或搬遷時遭受到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巴伐利亞小城Herzogenaurach就是這樣一個被多個世界性企業和中小型企業養肥了的城市,那兒的營業稅收入普遍高于平均水平。2021年和2022年的收入特別高。而該市屬于縣屬市政府,必須向縣里按照前一年的收入上繳稅金,總計約8000萬歐元。
現在的營業稅收銳減不說,通貨膨脹和能源成本導致開支增加。市長Hacker說,“我們在年初就非常謹慎和節儉,決定將年度預算赤字規劃為1100萬歐元。但現在我們的赤字已經接近2000萬歐元了。我們已經適應了由于營業稅的波動而引起的問題。但現在的情況還從未有過。”
享受企業發展紅利的城市
除了Herzogenaurach小城,萊法州的Ludwighafen也陷入了全球動蕩的漩渦。因為那兒的巨型公司BASF受到高能源價格的影響,關閉了一些生產設施,計劃在中國湛江投資100億美元。當地財政部長稱“財政狀況陷入危險”,而且“青少年和社會結構性赤字正在固化”。現在的稅收收入“在可預見的未來內也不足以讓城市獨立償還債務”。
美因茨的情況也很緊張。當地的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與美國公司輝瑞共同開發了新冠疫苗,在2021年和2022年創造了約200億歐元的利潤。因為這個疫苗奇跡,美因茨終于摘掉了德國最高負債城市之一的帽子。
然而隨著新冠病毒的減弱,疫苗不再具有市場需求,BioNTech在今年第二季度虧損了約1.9億歐元。美因茨市也陷入了低谷。市政府稱,“由于營業稅收入較預期下降,今年的預算將產生輕微赤字。”
BioNTech在Idar-Oberstein有一個生產廠,那兒市政府表示,由于“營業稅預付款大大減少,最近發布了2023年的補充預算”。
市政改造項目將會停滯
Ludwighafen亟待改造的老建筑
短時間要想找到替代的利稅大戶非常困難。即使是像馬格德堡和德累斯頓那樣吸引到電池和芯片大廠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René Gei?ler評論, ?企業搬出造成的稅收損失會立即產生影響,而新遷入的工廠獲利往往要等上多年。“ 投資會有折舊,利潤還需要經營。
德國城鎮協會副會長Uwe Zimmermann表示:“稅收收入減少也會對市政投資產生影響。” 他預計投資積壓將會因此增加。“這將推遲道路和橋梁的改造以及能源轉型。”
Herzogenaurach小城的市長計劃將市政廳搬出現在租用的豪華的大樓,那兒曾是Puma總部舊址,有寬闊的露臺和大片的高爾夫球場。9月正好和Puma的租賃合同到期,他們馬上要搬的新市政廳將會小很多。現在必須凡事以節省為先。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國際實業(000159.SZ):擬以簡易程序定增募資不超3億元 投于磷酸鐵鋰儲能電池PACK集成生產線項目等
格隆匯8月22日丨國際實業(000159 SZ)公布2023年度以簡易程序向特定對象
阿里巴巴旗下大灣區基金完成20億港元募資,曾投Animoca Brands、Sandbox VR等
阿里巴巴旗下大灣區基金完成20億港元募資,曾投AnimocaBrands、SandboxVR等
圖南股份(300855)2023年中報點評:下游航發高景氣 2023Q2業績創單季新高
圖南股份(300855)2023年中報點評:下游航發高景氣2023Q2業績創單季新高